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人類在牆壁上繪畫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時代。如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可見原始人早就在牆面上大展身手了。

不過這些壁畫讓人感覺異常深奧,又有距離感。因為史前時代壁畫的生產者和使用者皆已遠逝,它們脫離了原本的社會、歷史和宗教環境,所以在畫面上總是籠罩著陌生感和神秘感。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局部)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局部)

而與這些遠古遺蹟相比,同樣是在牆上“塗抹”,現代街畫卻是十分親民的。這些街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它們以現代城鎮、建築、街道等物理空間作為載體,常常採用丙烯、油彩、噴繪等材料,佇立在我們穿行中的一隅,在現代都市向人們展開的一個精彩的、藝術化的側面。

與遠古壁畫的陌生感不同,街畫時常帶給人一種親近感和熟悉感。尤其是它與公共藝術相結合的時候,人們在不同時間面對它會獲得不一樣的體驗,這不僅是因為周遭環境發生了改變,也可能是作品本身也發生了變化。街畫的特殊性也正體現在此。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1989年11月16日藝人在繪有街畫的柏林牆牆垣上雜耍

從理論角度來講,公共場所為來到這裡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物理上和地理上的觀看空間,這個共享的觀看空間促成了人們去欣賞、闡釋藝術作品甚至參與藝術作品意義的再創作。

在觀賞過程中街畫藝術作品不再僅僅是城市場所和空間的附屬物,不再是貼在牆壁上的油彩和墨跡的疊加與組合,而是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與觀看和記憶的形成緊密相連的“視覺圖像化的映像”。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20世紀80年代的柏林牆

以在德國柏林牆上的描繪的“東邊畫廊”為例,不少作品都表達了對這一歷史遺物本身意義的評價,人們面對滿繪的牆體,分享他們對戰爭與隔絕的內省與回饋,形成了一片共享的對未來的希望與願景。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迪米特里·弗魯貝爾(Dmitri Vrubel)在柏林牆所作街畫《兄弟之吻》

因為有了街畫,“柏林牆”這三個字不再只是在柏林市中作為“公共場所與建築遺蹟的某一部分”,也不僅是留有一些藝術家創作痕跡的牆體,而是由公共意見凝結成的公共空間。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柏林牆街畫《柏林—紐約》

一方面,柏林牆上的街畫藝術對觀看者的觀念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人們在腦海中反映它、對其形成的評價,在一個文化和知識的場域中與作品相遇、結合,形成屬於柏林牆街畫的新的“意義集合體”。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特里·諾爾(Thierry Noir)在柏林牆所作街畫

基於此,我們或許可以得到公共空間裡的街畫有以下幾個作用。其一,它幫助人們擺脫例行的日常軌跡的束縛,激發人們得到新的感受和思想。其二,製造出對社區的顯著印象,從而喚起人們心中的歸屬感。其三,優秀的街畫能從審美角度提升和提煉民族精神。

畫我所想:透過柏林牆“東邊畫廊”看當代街畫藝術

羅斯瑪麗·辛斯樂(Rosmarie Schinzler)在柏林牆所作街畫《和平鴿》

街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藝術家使用架上繪畫的方法在街邊、在牆面上繪製而成的,但是街畫又天然地比傳統架上繪畫具有更多啟發思考、引起共鳴的特性。城市品質、區域特色與時代精神,或許可以濃縮在一張街畫上。

本文改編自《油畫》2018年第3期

《街畫的欣賞與保護——以柏林牆“東邊畫廊”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