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苦國,商王借奴隸討伐苦方,苦姓由來

商代有苦方,或位於商之西部,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記載:“

郤犨食採於苦,號苦成叔。”春秋中晚期,苦地或為晉國大夫郤犨(chōu)的封地,即史書中記載的苦成子或苦成叔,也叫郤(xì)叔,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有一篇《苦成家父》,說得就是他。據推測,苦方或在今山西運城市境內。

殷商古國——苦國,商王借奴隸討伐苦方,苦姓由來

“苦”雖然不見甲骨文和金文,但其從“草”,必由植物而來。又從“古”,“古”的甲骨文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張“口”,而“中”又是“口”加“I”,也就是“I”穿過兩張“口”,表示“一代代口口相傳的事”,即“年代久遠為古”。而“古”加上草字頭,可以理解為“世代傳下來的多種可食用或藥用的植物”。在沒有發明培植嫁接技術的遠古時期,人們可以食用的蔬菜僅限於各種各樣的野菜。大自然植物雖多,但魚龍混雜,很多植物有毒,由於認知力的匱乏,人們無法辨別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不能食用,在還不具備拿小動物做實驗的上古時期,唯一的辦法就是親嘗試驗。也就是說,那些可以食用的放心野菜都是先輩們經過無數次親身驗證而世代傳下來的,這些傳下來可以食用或藥用的野菜大多都帶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滋味,為了便於表達這種味道,“苦”味即因此而來。《詩經• 采苓》:“採苦採苦,首陽之下。”苦,即泛指苦菜。後來人們漸漸懂得了培育技術,帶苦的野菜經過人工栽培成了味道中和的家用蔬菜。遠古苦地應該跟世代相傳的多種可食用或藥用的植物有關。當然,也有說法認為“苦”字最早起源於一種野生果蔬:

葫蘆,“苦”即來源於它的味道。

殷商古國——苦國,商王借奴隸討伐苦方,苦姓由來

苦方是商王朝不折不扣的敵對國,卜辭中多有商王對苦方用兵的記錄,據《殷墟書契考釋》統計多達二十多次,可見苦方的勢力不容小覷。雖然與商王畿地有一段距離,但商王顯然對苦國深為忌憚。卜辭“呼多宰伐苦方,受又。”、“貞:呼多臣伐苦方。”兩組卜辭大意相近,卜辭中“多宰”和“多臣”的解釋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對被商王朝征服或懾服的異族異邦的稱呼,另指戰爭中擄掠的奴隸。卜辭意思是商王呼籲臣屬或奴隸們一起共討苦方。大凡商王討伐某國或部落,佔領土地在其次,主要還是收買人心、掠奪奴隸資源,為已所用,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殷商古國——苦國,商王借奴隸討伐苦方,苦姓由來

苦國被滅後,苦人四散,之後苦國故地歸屬地不明。但據說春秋時除了苦成子的封地,另外還有一個地方也叫苦地,後為苦縣。《晉書·列傳》記載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苦縣大屠殺,苦地在今河南鹿邑縣以東一帶,屬楚邑,想必是商代苦國後人遷徙所致。《吳越春秋》記載:“苦成,越大夫。”春秋晚期越國太宰苦成,或為苦國後裔。商代苦國之苦姓與春秋苦成子後裔的苦姓成為現在苦姓的兩大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