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近期,騰訊視頻《超新星全運會》熱播,隨著超越妹妹一箭射出的還有部分觀眾的質疑和猜測:《超新星全運會》節目模式看起來與韓國《偶像運動會》頗為相似,騰訊爸爸買版權了嗎?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騰訊視頻《超新星全運會》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韓國MBC電視臺《偶像運動會》

對2018年以來播放量TOP10的網綜和臺綜進行統計發現,韓版引進節目或借鑑韓綜模式的綜藝比例高達70%以上。

截至2018年11月15日,臺綜方面,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綜藝中除了老牌節目《快樂大本營》、明星扎堆密集的《王牌對王牌》和喜劇競賽真人秀節目《歡樂喜劇人》外,其餘7檔均改編自韓國綜藝,佔比高達70%。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網綜方面,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綜藝中改編自韓國綜藝的節目佔比達60%,原創節目僅有三例,分別是《明日之子第二季》《這!就是鐵甲》和《勇敢的世界》,深耕音樂選秀、機器人格鬥和實景RPG真人對抗的垂直領域,實現了原創綜藝突圍。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其實近年以來,韓國發達的綜藝模式一直是國內電視臺和製作平臺爭先效仿的對象,大部分國內爆款綜藝的背後,都有著韓綜的身影。據微博網友整理,從2013年至今總共有80多個綜藝引進或抄襲韓綜,其中SBS電視臺被抄襲次數最多,高達17次。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數據來源:微博網友@mongoldul整理

根據上表不難發現以下我國頭部綜藝的以下特點:

1、來源方面

以老牌韓綜經典和近期爆款為主,且間隔時間越來越短。節目借鑑來源一方面來自早期的經典韓綜,例如2005年開播的國民韓綜《無限挑戰》、2007年開播的經典戶外節目《兩天一夜》和2008年紅極一時的《我們結婚了》;另一方面,緊跟最新潮流和趨勢,2017年6月的《孝利家民宿》一經播出,同年10月湖南衛視和浙江衛視就推出了類似節目《親愛的客棧》和《青春旅社》,間隔時間不到4個月,今年3月韓國Channel A推出的《Heart Signal》這一新穎素人戀愛推理節目火速被騰訊購買版權,8月騰訊視頻就上線了都市男女戀愛推理真人秀節目《心動的信號》。本文開頭提到的騰訊自制綜藝《超新星全運會》在節目設置上和韓國MBC的《偶像運動會》十分類似,都是偶像+體育的賽制形式,《偶像運動會》是MBC電視臺自2010年開始舉辦的,每年中秋和春節各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過13屆。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騰訊視頻《心動的信號》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韓國Channel A《Heart Signal》

以我國綜藝大戶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和江蘇衛視為例,在版權購買上浙江衛視和江蘇衛視表現最好,購買版權比例都在70%以上,而湖南衛視12部熱門綜藝中僅有4部從韓國購買版權,東方衛視早期購買版權意識較強,後期受限韓令和國內版權意識薄弱的大環境影響,2016年後不再從韓國購買版權。

我國綜藝版權問題一直被大眾所詬病,且受政策影響大,2016年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明確限制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的數量,希望能夠推動國內綜藝自主創新能力,但效果一般,反而還助長了國內的抄襲風氣。

此外,關於抄襲的判定也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依據標準和法規約束,國內平臺通常都以創意借鑑為由大行抄襲之實,KBS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便是向廣電總局申訴,得到的結果也往往是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因此在抄襲零成本加上政策限制境外版權的雙重影響下,近年來選擇購買韓國版權的綜藝越發稀少。

3、風格方面

國內綜藝逐漸從戶外對抗性綜藝向慢綜藝和垂直領域綜藝發展。早期我國以戶外競技對抗類綜藝和戶外旅遊親子綜藝為主,後期在限娛令和市場影響下開始向慢綜藝和垂直領域綜藝發展。無論是慢綜藝代表《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還是聚焦嘻哈和街舞細分領域文化的《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整體上也和韓綜的風格發展相契合。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湖南衛視《嚮往的生活》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韓綜《三時三餐》

4、借鑑方式方面

從早期的原版照抄到現在慢慢開始在原版基礎上加入中國元素和新創意。早期很多綜藝都是直接照搬韓國模式,這種照搬模式弊病良多,一方面中韓兩國仍存在眾多文化差異,直接照搬容易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中韓兩國的綜藝製作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包括明星嘉賓的地位和配合度等,所以難以呈現出相同的效果。

近年來,內地綜藝製作不斷成熟,開始在韓國原版綜藝模式的基礎上加入新環節和中國特色,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奔跑吧》《極限挑戰》和《爸爸去哪兒》,在保留原節目核心競技要素的同時,利用中國的地大物博和多民族文化,通過節目介紹了中國特色地域文化和中國人民當下的生活內容,例如《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節目首站選址福建省平潭縣東庠島,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的特色景區風貌,直接拉動了當地的旅遊發展。

我國目前綜藝市場發展迅速,根據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綜藝行業報告》,國內綜藝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70億,預計2018年將超過330億,同時綜藝類型也不斷豐富。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而從前面對於韓綜的大量借鑑來看,我國綜藝製作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核心還是在於創意的不足,這一方面從外部來講是我國整體大環境的制約,從內部來講則是我國綜藝製作體制的不成熟和多因素侷限。

整體大環境下,我國對於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保護仍未建立,而綜藝類和創意相關的產業又難以明晰所有權,因此在創意剽竊成本如此低廉的今天,與其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琢磨開發新類型、新環節,不如直接複製在其他市場已經被檢驗過的綜藝模式,降低試錯成本,節約綜藝開發週期,提高綜藝開發效率。

我國的綜藝製作體制也與韓國大相徑庭,不僅在工業化流程和專業化分工方面存在很大進步空間,製作成本在各環節的分配也存在較大問題。

1、製作模式差異

韓國是以PD(Program Director)為主導的PD+編劇中心制度,製作團隊通常以3名PD和6-9名編劇為核心,配備攝像、照明、服裝等相關人員組成製作班底,分工高度細化,形成完整可持續的工業化流程。一般由PD提出創意,再由編劇將創意豐滿成具體的環節和內容,其中韓國最為出名的黃金搭檔——羅英石PD和李祐汀編劇就合作創作了《花樣爺爺》等經典韓綜節目。而且製播合一,被SBS、KBS、MBC三大臺掌控,電視臺話語權高。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我國更多是製作人中心制,負責統籌全局包括製作、播出以及財政大權,而涉及更多實操過程的編導權力較小,這對內容的把控形成掣肘,工業化和專業化程度弱於韓國。且雖然隨著視頻網站的崛起再次有了製播合一的趨勢,但我國播出渠道的多樣化使得製播分離仍佔據主流地位。

2、綜藝節目費用佔比情況差異

韓國綜藝製作成本大多不超過1000萬人民幣,其中三分之一支付給內容核心端的PD和編劇,三分之一用於製作和後期,三分之一用於支付嘉賓薪酬,這和我國完全相反,我國節目大部分都是把經費用於明星嘉賓的邀請上,《奔跑吧》的固定嘉賓最高片酬過千萬,這在韓國是難以想象的。而韓國綜藝大神劉在石錄製一次《Running Man》的價格大約在10萬人民幣,前幾年其一集片酬甚至不到6萬。

這和中韓兩國娛樂文化背景相關,藝人人氣是我國綜藝招商的重要參考,因此“當紅炸子雞”們出演費水漲船高,而韓國節目和電視製作通常被SBS、KBS、MBC三大臺壟斷,明星藝人眾多,所以無論是出演費還是話語權,中韓兩國藝人在綜藝中都存有極大差異,這也導致中國綜藝無論製作經費還是總體調度都受到多方掣肘。

不過最近我國關於綜藝限薪令的相關政策也已經出臺,9月27日即有相關媒體報道稱,繼多家影視公司聯合就明星天價片酬發聲後,明星參與綜藝節目的薪酬也將受到調控。規定“單期節目單人片酬不超過80萬元,常駐嘉賓一季節目總片酬不超過1000萬元”。 11月9日,廣電總局在網站公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明星“限薪令”正式落地:嚴格控制綜藝節目嘉賓片酬,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70%。若此項政策能夠落實,對於我國綜藝的長期良性發展是一個良好的助力。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奔跑吧!兄弟》主持鄧超

綜藝一直靠“抄”?國產綜藝的模仿和創新之路

韓版《Running Man》主持人劉在石

3、播出形式差異

我國真人秀節目通常都是提前錄製,播出週期3個月,而韓國絕大多數節目都是全年無休周播。這和中韓兩國的電視劇製作差異類似,我國都是錄完剪輯完再播出,而韓國都是邊拍邊剪邊播,以便能夠及時根據觀眾反饋來修正內容,降低內容不達預期導致的風險,也能夠及時止損,但這一方面有利於獲得及時反饋,充分吸收用戶的意見和反應,使得內容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這也對綜藝製作人員提出了高要求,不僅節目製作播出期間無法休息,同時還要兼顧短時間內拍攝、修改、剪輯的多項工作,壓力逼迫下,韓國綜藝人員自然事事全能,實時收視率要求下平均水平不斷提高,構成良性循環。

模仿是理解的開端,而有一個在此領域發展成熟的近鄰可供模仿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壞事,過去的韓國也是在不斷學習歐美和日本的綜藝節目中成長起來的。我國許多綜藝製作者也一直在探索著原創特色節目,例如火爆網絡的《奇葩說》已經出至第五季,浙江衛視《我就是演員》也在本週成功出海,落地北美。隨著我國互聯網視頻平臺的崛起,國家開放程度不斷提升,觀眾對於國內外綜藝的瞭解必定會更加廣泛。而客觀上不斷擴大的人民娛樂需求,一定會刺激更多的綜藝人不斷推陳出新,逐漸擺脫抄襲的惡名和模仿的桎梏,做出具有自身文化標記的優秀原創綜藝。


本文作者:譚斐藝,聚元資本私募股權投資部見習分析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碩士畢業。曾在華策影視、歡瑞世紀、廣發證券傳媒組等公司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