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原古鎮的蝶變再興

在豫北的衛河之濱、鯀堤之上,有一座千年古鎮道口鎮,它傍運河而建,從“因運河而興”到“因運河而衰”再到“因改革開放而獲得保護與利用”,道口鎮經歷了鳳凰涅槃式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集文化傳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娛樂休閒和文化產業發展於一體的特色文化古鎮。

道口鎮街道位於安陽滑縣,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從古鎮曲穿而過。據《浚縣誌》記載,早在金朝時期,黃河流經滑境,道口為黃河左金堤上的一個渡口,因最早系一李姓人家在此以擺渡為生,故史稱李家道口。明清時期,道口屬黎陽(今浚縣),逐漸發展為商貿重鎮。1949年10月復歸滑縣建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道口鎮建制,2017年底設立道口鎮街道辦。

因運河而生的道口古鎮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水旱碼頭”。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大運河水位的下降等,大運河滑縣段的河運日漸蕭條,20世紀70年代末逐漸停止通航。昔日運河沿岸眾多的商號、店鋪大多人去樓空,其民俗技藝、歷史遺蹟和自然風光在歲月中廢弛退化。

改革開放以來,滑縣縣委、縣政府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保護利用的新路。縣裡制定了《大運河滑縣段及道口古鎮保護管理辦法》,明確了古鎮保護對象、保護範圍等,對古鎮格局進行了恢復,拓展了保護空間,古鎮風貌初步呈現。實施運河河道清淤工程,封堵排汙口,關停汙染企業,提升水質;實施綠化、亮化和美化運河工程,重現河道景觀,運河面貌煥然一新。

70歲的道口鎮順南村黨支部原書記高鳳崗在古鎮生活了大半輩子,他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小的時候運河古鎮這一片十分荒蕪,人跡罕至,近年來政府對運河和古鎮進行了修繕和保護,如今這裡燈火通明、遊人如織。”高鳳崗說。

據瞭解,道口古鎮保護範圍面積136.56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19.7公頃。保護區內包括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滑縣段、大王廟等古蹟,完整保存著清代商貿街巷和許多清代的商鋪、住宅院落,如“道口燒雞義興張老鋪”“同和裕老票號”等,共有老房舍2000多間。鏢師後代傳承的老功夫、能工巧匠傳承的老手藝以及“中州名饈”道口燒雞成為當地獨特的文化符號。

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道口古鎮為中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種元素相互交融滲透,逐漸形成了典型的滑縣運河文化,鑄就了以史為根、以文為魂、以綠為韻、以人為本的地域性歷史人文景觀,被譽為“活著的、流動的文化遺產”。道口鎮街道也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中州十大名鎮”“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燒雞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

“我們把道口古鎮的保護利用作為一項關乎民生、關乎發展的重點工作來謀劃和定位。改革開放40年來,道口古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我們誠摯歡迎遊客朋友們來此品古鎮幽韻、賞運河澄波、逛長街燈影、觀多彩民俗、嘗絕色美味。”安陽市委常委、滑縣縣委書記董良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