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原古镇的蝶变再兴

在豫北的卫河之滨、鲧堤之上,有一座千年古镇道口镇,它傍运河而建,从“因运河而兴”到“因运河而衰”再到“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保护与利用”,道口镇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古镇。

道口镇街道位于安阳滑县,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从古镇曲穿而过。据《浚县志》记载,早在金朝时期,黄河流经滑境,道口为黄河左金堤上的一个渡口,因最早系一李姓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故史称李家道口。明清时期,道口属黎阳(今浚县),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1949年10月复归滑县建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道口镇建制,2017年底设立道口镇街道办。

因运河而生的道口古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旱码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大运河水位的下降等,大运河滑县段的河运日渐萧条,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停止通航。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商号、店铺大多人去楼空,其民俗技艺、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在岁月中废弛退化。

改革开放以来,滑县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保护利用的新路。县里制定了《大运河滑县段及道口古镇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古镇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等,对古镇格局进行了恢复,拓展了保护空间,古镇风貌初步呈现。实施运河河道清淤工程,封堵排污口,关停污染企业,提升水质;实施绿化、亮化和美化运河工程,重现河道景观,运河面貌焕然一新。

70岁的道口镇顺南村党支部原书记高凤岗在古镇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小的时候运河古镇这一片十分荒芜,人迹罕至,近年来政府对运河和古镇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如今这里灯火通明、游人如织。”高凤岗说。

据了解,道口古镇保护范围面积136.5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9.7公顷。保护区内包括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滑县段、大王庙等古迹,完整保存着清代商贸街巷和许多清代的商铺、住宅院落,如“道口烧鸡义兴张老铺”“同和裕老票号”等,共有老房舍2000多间。镖师后代传承的老功夫、能工巧匠传承的老手艺以及“中州名馐”道口烧鸡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道口古镇为中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相互交融渗透,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滑县运河文化,铸就了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的地域性历史人文景观,被誉为“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道口镇街道也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州十大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烧鸡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

“我们把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作为一项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谋划和定位。改革开放40年来,道口古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诚挚欢迎游客朋友们来此品古镇幽韵、赏运河澄波、逛长街灯影、观多彩民俗、尝绝色美味。”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