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一百年過去了,孫中山蓋棺仍未定論。緣由何在?因為歷史並未終結,只是告了若干段落。“辛亥革命”開啟的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尚未結束,提出的目標事實上遠未實現。

說孫中山是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實作為學醫出身的孫博士最擅長的是募資。以其一生所募集的巨大資金來看,如在當下,放眼全球投行業,那他也是個中最頂尖的高手,無論是私募還是公募都是一把好手。但遺憾的是,他用所募集的資金所作的風險投資,卻算不上成功。

所以,以其革命活動的手段和重點而言,稱孫中山為金融革命家最準確。

這個稱謂有二層涵義。一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主要表現在金融籌資上;二是孫中山所採用的金融創新工具具有開創性和革命性的意義。

孫中山很擅長籌資和他的革命活動主要表現在為革命募集資金上,這早已為若干孫中山研究者所注意。從風險投資角度來看孫中山為革命募資的行動,你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中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了“共和制”這樣一個概念性產品。當然這是新生事物,在中國,有沒有市場前景要打大問號。能不能比以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老產品“帝制”更有市場需求,大家都很有疑慮。只有少數人願意冒險,豪賭一把。做風險項目,首先就要有人投資,其次要有人相信這個而去推廣。

所以,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風險投資很相像。都是先提出概念性產品,然後去吸引風險資金,隨後僱人去開發推廣產品。而風險投資者之所以願意投資,是為了想在項目成功後得到投資回報。想來他們家有這方面的遺傳,廣東一帶下南洋經商的也多,耳濡目染,就擅長此道,並且有所創新。

他的產品是什麼呢?就是下面這個看起來像銀票的東西,其實就是他們的產品,學名叫做“革命債券”。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革命債券”!這絕對算得上是金融創新。即便放在世界範圍內不算是,在中國的金融史上肯定是。應該載入中國金融發展史中,寫上濃重的一筆,不然就有失公允。而且革命黨發行的“革命債券”大多沒有抵制物,完全靠孫中山的個人信用做擔保。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圖片來自網


再有,孫中山曾許諾讓日本"領有滿蒙"為條件尋求日本的援助。這種融資手段比當下房地產商拿著土地批文去向銀行貸款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如果說房地產商是“空手套白狼”,那孫中山就是“拿別人的孩子去套狼”。都不是自己控制下的東西,就拿來做籌碼去換取投資者的投資!

總的說來,無論是海外華僑這樣的“散戶”、還是像張靜江、張蹇這樣有名有姓的“大戶”,還是日俄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基本上還是相信了“孫大炮”的“忽悠”,為其改“大清家族企業”為“股份公司”投過資,入過股。

下面逐個分析孫中山的三次重大投資:一是發起成立“中華民國”;二是“二次革命”追加投資;三是孤注一擲“聯俄容共”。

一、發起成立“中華民國”

孫中山之於中華民國的關係,國民黨稱其為“國父”。現在大陸的許多場合,也含糊地這樣叫。但在正式場合,稱孫中山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

但國民黨稱其為“國父”,就很不準確。如果國民黨獨尊孫中山為“黨父”,倒還過得去,因為國民黨改組為列寧式的政黨主要是他一人所主。而中華民國的創立,非孫中山一人所為,許多人許多方面的力量都有功,許許多多的辛亥老革命元老們一起努力才創立了民國,而不是說他一個人,可以稱他為主要締造者之一,倒是說的過去。不能因為國民黨後來取得了中華民國執政黨的地位,就抹殺在國民黨成立之前的辛亥革命元老的歷史地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在有些史論,也很不客觀。例如,以孫中山“武昌首義”時不在國內,“武昌首義”不是孫中山直接領導的而否定孫中山對促成“辛亥革命”重要作用。

沒有孫中山、黃興等人前期領導的若干“起義”作鋪墊,“武昌起義”能引起連鎖反應嗎?孫中山的前期革命活動只是沒有引發連鎖,沒有達到臨界值。但毫無疑問,卻對促成“武昌起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在“辛亥革命”發生後,孫中山為南方各地“革命軍”所擁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也說明當時各方面的革命力量都承認孫中山對於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制的首要作用,是眾望所歸。

所以,以現代公司理論觀之,“中華民國”這個股份公司有若干發起人,而孫中山是首位發起人,也是最重要的發起人。雖然,在他發起成立“中華民國”之前,曾上書李鴻章,想成為“大清企業”的高管,但機緣不巧,最終他成了致力於改制“大清企業”,成立“中華民國”的發起人之一。

二、“二次革命”追加投資

前面說了,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首要發起人。孫中山也因此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相當於臨時“董事長”,但後來卻沒有當上正式的董事長,董事長一職改由袁世凱擔任。孫中山前期的投資,半生的心血就打了水漂,這又是為何呢?

以我觀之,從他的目標而言,改制“大清企業”,發起成立“中華民國”,是成功了;但從他個人而言,卻失敗了。自己率先提出一個新概念產品,自己也投入了許多,帶領一幫兄弟打拼多年,但產品開發出來後,卻被他人所居,當然是失敗了啦。

他個人失敗的原因出在他的“發起公告”或“招股說明書”上。他提出的政治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也就是所謂的“三民主義”。那這個目標,最終是由袁世凱完成的。袁世凱手握重兵逼退了清室,恢復了中華,也願意採用共和制。大夥一看,目標基本實現了呀。至於誰當董事長,當然憑實力和貢獻說話。所以,董事長一職不由得不讓袁世凱做。

實際上,最後,作為首要發起人的孫中山連個董事會成員都沒撈上。這就好比企業改制,發起人本來是想借企業改制進入董事會,也投了若干錢,結果改制是成了,但企業卻被管理層收購了,發起人既沒成為大股東,又沒進入董事會,連個高管都不是。被袁世凱打發去修鐵路去了,和孫悟空在天宮的待遇差不多。

這樣一來,等於說孫中山前期對“中華民國”的風險投資都沉沒了。要挽回前期投資,唯有追加投資。於是就有了孫中山的“二次革命”。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當孫中山被打發去修鐵路後,對於孫中山而言,“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就算不得革命成功了。他還要繼續革命。他不顧國民黨內部的反對聲音,藉著“宋教仁被刺身亡”和北洋政府向西方銀團借款未經國會批准這兩個題材,又去募集資金,用於武力討伐袁世凱。結果,還是失敗了。

三、孤注一擲“聯俄容共”

“二次革命”追加投資失敗後,孫中山還繼續追加過若干投資,如護法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孫中山認識到,搞風險投資,光有資金不行,用資金委託他人設計和生產不可靠,還要有自己的隊伍。光搞ODM和OEM是不行的,還得有自己的核心開發團隊和生產基地。陳炯明對他的背棄更堅定了他的這一信念。

這才有了“聯俄容共”。


沒有革命本錢,怎麼幹大事?孫中山告訴你兩個字,募資!


為什麼說他是孤注一擲呢?因為從孫中山方面來講,他首先希望從西方戰略投資者那裡定向募集建立開發團隊的資金,但西方戰略投資者不看好他;次而轉向日本,日本這次也不搭理他,可能對他太失望了,以前的投資都沒收回。最後沒有辦法,才找到俄國。

從孫中山以往在海外的活動地域和募資渠道來看,首先是美國,募款主要來自華僑,其次是日本。日本的幫會和政界都給了孫中山很多庇護和投資。再者,他的政治口號也襲自西方。他首找英美,次找日本,也在情理之中。

從俄國或者共產國際方面來看,他們想在中國培植共產黨的勢力,想為幼小的中共找個靠山。孫中山也不是他們的首選。共產國際先是找了若干北洋軍閥,如吳佩孚,但都遭到拒絕。最後才找到孫中山。雙方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所以一拍就合。

共產國際對孫中山投資,當然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國民黨庇護共產黨。為什麼共產國際不直接將大量援助給中共呢?因為當時中共太弱小了,承愛受不了這樣的大補。

應該說,孫中山最後這一筆孤注一擲的投資成功了,國民黨通過北伐奪取了全國政權。只是他沒有看到這一天,留下了“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言。他一生募集了鉅額資金,卻沒有得到最終的回報,甚為遺憾。但今日國民黨獨尊其為“國父”,共產黨稱其為中國革命的先驅者,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很想知道孫中山一生募得資金的總額,來源,去向與投資者的回報情況,沒發現有這方面詳盡的分類研究。直觀的感覺,投資者回報方面,多數“散戶”沒有得到回報,從革命債券作為紀念品保存著而沒有兌現,可以看出這一點。不知道當時他們入資時是如何想的,是愛國?是逐利,還是被孫大炮天花亂墜的說辭所打動,或者兼而有之,不得而知。也不知有多少海外華橋在革命成功之日千里迢迢回來索要回報,是否索要到了?

但那些既是投資者又是孫中山投資活動的跟隨者和參與者多少得到了些回報。“大戶”應該都得到了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