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許多人認為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是合理的,因而採取的多種方式試圖向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靠近。如某個時期的中國,就曾經不惜一切代價(用林毅夫的話說,就是“不顧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重工業。

而重工業所需的大量資本正是當時中國所匱乏的,為了發展重工業,中國在利率、匯率、城鄉二元結構等多方面進行了偏向重工業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極度扭曲。

林毅夫認為,後發國家應該遵循比較優勢,循序漸進實現產業升級,而非一蹴直接模仿發達國家資本密集的產業結構。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1、企業的自生能力

林毅夫:“如果一個企業通過正常的經營管理預期能夠在自由開放和競爭的市場中賺取社會可預期的正常利潤,那麼這個企業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則,這個企業是沒有自生能力的。”

2、只有企業遵循比較優勢進行生產經營,企業才擁有自生能力。

企業的比較優勢,主要取決於企業採用的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比如現在很多東南亞國家,勞動力相對豐富但資本稀缺,則當地的企業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市場上就會有競爭力,而從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則沒有自生能力。比如,同樣一條產品流水線,在中國是以熟練勞動力為主,在美國則更可能以機器替代人。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3、要素稟賦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要素的相對稟賦需要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來反映。從事比較優勢產業的企業,資本積累的速度最快。當資本積累的速度超過勞動力增長速度時,資本相對於勞動力的豐裕程度就會增加,那麼在要素市場上資本的相對價格會下降,而勞動力相對價格上升。而企業根據市場的價格信號來做決策,當資本價格越來越低時,企業,會陸續調整生產和運營方式,採取更加資本密集型的方式從事生產,或轉向資本更加密集的行業,以適應新的要素結構和保持比較優勢。如現在我國代工廠和車間更多地之前的東南沿海地區轉向了西部地區。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4、關於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其產業結構處於世界前列,因而新的產業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通過研發和創新,不斷試錯來探索,創新成本相對較高。對於後發國家而言,要素稟賦結構類似的發達國家很有可能就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該發達國家業已成熟的產業(包括技術和市場接受度)也可以為後發國家的產業升級提供一個方向。後發國家可以利用這種後發優勢以更低的成本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以更快速度向發達國家靠攏。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林毅夫認為,後發國家的企業若從事符合該國比較優勢的產業,並根據要素稟賦變化進行優化,利用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技術,能夠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