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保持在6.5%

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11月1日在香港演講時表示,到2020年,中國經濟將保持6.5%的中高速增長。

林毅夫: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保持在6.5%

他認為:

1)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內地經濟實現年均9.5%的增長,利用“後發優勢”,中國未來仍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保持在6.5%,到2035年為5%,至2050年仍將維持在4%,高於現時高收入國家3.5%左右的增長水平。而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約佔經濟增長的0.5%。

2)受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將由出口驅動,轉向由投資和消費拉動。在投資方面,中國在發展創新經濟、淘汰低附加值產業、完善城市內部基建、環保及城市化的領域中,存在大量投資機會,投資環境好。

3)為應對貿易摩擦,中國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世界其他國家都將得益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到2020年至2035年間,全球經濟增長將會放緩,中國經濟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成。中國將最遲在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4)戰後高收入國家扶助發展中國家的手段主要是撥款,並將款項投入到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卻忽略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很多人受到良好教育卻難以尋找到工作機會,人才流失,以至中等收入國家難以最終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由基建著手,為沿線國家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更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當然,2015年林毅夫也發表了關於中國經濟的預測:

林毅夫認為,判斷內地未來經濟增速主要看兩個因素:首先是內地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潛在增長率可達到多高?其次是內部和外部條件怎麼樣?林毅夫說,改革開放後,經濟年均增長9.8%,這與內地利用跟已開發國家技術產業差距的“後發優勢”有關,這個優勢已經用了35年。

林毅夫強調,未來判斷一個開發中國家的“後發優勢”有多高,可看現在的收入水平。從這個指標衡量,內地目前經濟情況相當於日本在1950年代初、新加坡在1960年代中、臺灣和韓國在1970年代的經濟水平。所以他認為,內地經濟的增長潛力還是8%,實際經濟增長率應可達7%到7.5%。未來15至20年仍有可能維持每年7%至8%的增長。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近兩年都在6.5-7%左右,低於其判斷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但是實際上也沒有差太多,但是很多人因此就批判他的樂觀觀點。

林毅夫: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保持在6.5%

我們再來看看其早先的評價:

在1994年出版的《中國的奇蹟》一書中,林毅夫預測到2015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指標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實際情況剛好是2014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指標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有點神預測的味道。不得不讓我們對這位經濟學家豎起大拇指。

很明顯,這一次林毅夫修正了自己對未來經濟的預測,至2035年的預測調整為5%,而在2015年的預測中,他將這個目標設定在7%以上。他的主要理由實際上還是考慮到中國的後發優勢。

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有一點不同,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都是在世界的最前沿,因此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需要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投入大、風險高,絕大多數這方面的努力都是失敗的。

但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有一點不同,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都是在世界的最前沿,因此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需要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投入大、風險高,絕大多數這方面的努力都是失敗的。因此,雖然新技術和新產業大多來自發達國家,但是,發達國家總體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速度慢,過去這100多年來的年均增長率不高,也就只在2.5%~3%之間;發展中國家同樣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經濟才可持續增長,不過這種創新和升級是在國際的技術和產業鏈之內進行的,可以參考、借鑑、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從理論上來講,後者比前者的成本和風險都小多了。

但是我想他在之前的判斷中忽略了中國的體量,在某些行業,中國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向前進步的速度會變慢。在某些行業,中國是一個追趕者,但是由於中國在體量上具有威懾力,因此,會遭遇到美國的壓制,因此也會出現減速的情況。而且2020-2030之間,當越來越來的行業達到發達水平以後,速度都會逐步下降,後發優勢逐步喪失或者減弱。

林毅夫: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保持在6.5%

最後再來說說他的傳奇經歷:

1979年在金門擔任連長的時候,從金門游泳過來大陸,從此在大陸發展,先後去美國深造,進入中國高端經濟智庫層。在他年輕時期就判斷中國的未來在大陸,而當時臺灣的條件要優越得多,沒有多少人有這種勇氣和魄力的。

綜上來看,相比較三年前比較粗糙的估計以外,這次林先生對中國經濟的估計則更具有參考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