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區域一體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學院院長林毅夫日前指出,中國已經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階段。實現經濟增長的有效集群不再是一個縣、一個省,而是需要更大範圍的經濟一體化。他認為,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意義。

12月6日,在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長三角國際論壇上,林毅夫表示,一個國家發展的產業要在國際上形成競爭優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這個產業要在國內形成產業集群。而這個產業集群的地區規模則取決於發展程度和階段。

“在發展早期,主要產業為勞動力密集型,分工程度不高,那麼一個鄉、一個縣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但是現在中國已經到了資本、人力和技術密集、分工非常細化的時代。這種情況就需要更大範圍的經濟一體化,才能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來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林毅夫說。

林毅夫進一步指出,在這個更大範圍的產業集聚下,各個地區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可以創造的剩餘價值就越多,經濟會越具有競爭力。同時,投資的回報率會越高,儲蓄和投資的意願也會越高。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升級的速度也會越快。

“根據世界銀行的指標,在1960年,有101箇中等收入經濟體。而到了2008年我到世界銀行當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時候,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國家。”林毅夫指出,比較優勢在這些經濟體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進一步指出,這13個經濟體有五個共同特點,第一,開放的經濟;第二,實現了宏觀上的穩定;第三,都是高儲蓄、高投資;第四,都是市場經濟或者轉向市場經濟;第五,都有一個高效並積極有為的政府。“前三個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結果,後兩個是比較優勢所必須的制度前提。”他說。

“201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9700美元,是一箇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能夠跨越過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或是地區數量是非常少的。中國要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必須跨過這個門檻。”林毅夫說,從過去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發揮比較優勢是一個關鍵的要素,而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區域一體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