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共同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帶著小皇帝端坐於養心殿,翻閱前一天舉行的殿試前十名密封考卷。當時主考殿試的閱卷大臣共有八位,新貢士的考卷如果得到他們認可,則按慣例在卷面上畫一個圈,然後共同選出前十名呈遞與皇帝,由皇帝決定狀元、榜眼、探花的人選。這一年同治帝只有十歲,學識和見識都不足以擔此重任,自然由兩位太后代勞。慈安對於文墨只是粗通,所以擔子最終落到慈禧身上。

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慈禧熟練的拿出第一本卷子---她已經是第三次代勞此事,然後用裁紙刀刮開卷上名字位置的彌封,這就意味著此人馬上就是新科狀元了。慈禧看清名字後非常驚訝,旁邊的慈安太后見她神色異常,忍不住開口問說:“誰啊?” “賽尚阿的兒子崇綺!”慈禧這一說,下面的朝臣們皆默然不語。清初自順治起始,滿、漢科舉考試分榜舉行,所以每科都有兩名狀元,到了康熙庚戌科後,滿、漢合為一榜,但從此制定慣例,殿試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只選漢人,旗人不管是滿洲還是蒙古,一律不許選取。康熙之所以把讀書人豔羨的頭銜特權送給漢人,定無非是為了拉攏漢人書生,同時他也認為旗人做官的途徑較漢人多了去了,或襲爵,或軍功,皆可出仕。

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蒙古狀元崇綺

如今崇綺竟然打破這個慣例,他的卷封上清楚的分類為蒙古,難道閱卷大臣們故意為之,想看笑話?慈禧想到這裡,心中不由暗自冷笑,她決定把這個問題拋回去,於是她看著陷入僵局的大臣們問說:“你們說說這事怎麼辦呢?”有位年輕的內閣學士,也是位旗人,壯著膽子為崇綺打抱不平說:“只論文字,何分滿漢!”這一說,所有的大臣都如釋重負,紛紛附和。有清一代唯一的蒙古狀元就此誕生。

消息傳出後,被人豔羨不已的崇綺卻躲在家中號啕大哭,他的父親賽尚阿是咸豐年間炙手可熱的大學士,權傾朝野。太平天國起事後,賽尚阿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督辦軍務,結果太平軍非但沒有被鎮壓下去,反而坐大打出廣西,進攻長沙。盛怒之下的咸豐將賽尚阿革職查辦,如果不是顧念舊誼,幾乎要將他砍頭。此後崇綺一家在親友族人面前抬不起頭,昔日的車水馬龍也變得門庭冷落,如今意外的奪魁,自然喜極而泣。不過他也沒嚎哭很久,因為前來道喜的賀客盈門,要一一應酬。客人散後,崇綺匆匆趕往上一科狀元翁曾源府上,他要請教上表謝恩的奏疏如何書寫。來的不巧,素有羊癲瘋之疾的翁曾源正口吐白沫的躺在床上發病,好在翁家並不缺狀元,翁曾源的叔叔翁同龢是咸豐六年的狀元,因此代為侄兒指點一番,崇綺千恩萬謝的告辭而去。

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翁曾源

翁曾源是同治二年(1863年)的恩科狀元,後來的名臣張之洞是那一榜探花。他出身官宦世家,原籍常熟,生於北京,其祖父翁心存曾擔任過上書房總師傅,與咸豐帝有師生之誼,後來官至大學士。太平天國起事後,翁心存的長子翁同書(翁曾源的父親)時為安徽巡撫,安徽首府廬州被太平軍攻破後,翁同書沒有盡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疆臣責任,反而逃亡淮北投靠勝保。咸豐看在老師翁心存的面子上,讓他戴罪立功,暫且放他一馬。等到同治元年時,坐鎮壽州的翁同書縱容苗沛霖作亂,被湘軍大佬曾國藩彈劾,已經退休的翁心存為了救兒子一命,不顧年老體衰,入值弘德殿,出任同治的老師,因此翁同書得以免去死罪被充軍新疆。

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翁心存

翁心存擔任同治帝師不到一年,就鞠躬盡瘁的死在崗位上,這讓兩宮太后很感動,不僅下詔予諡賜卹,還賞給他的兩個孫子舉人頭銜,一起參加會試,翁曾源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他會試落第了。本來翁曾源以為就此罷了,寄希望於三年後,誰知道榜發後,兩宮太后眷念故臣,問主考大臣說:“故大學士翁某人的子孫中榜沒有?”主考大臣從落選的卷中找出翁曾源那份上呈,兩宮太后便賞翁曾源貢士身份,直接參加殿試。翁曾源的宿疾羊癲瘋有時一天發作四五次,平日深以為苦,偏偏殿試那天,精神抖擻,寫作俱佳,絲毫看不出病容。這樣才點了元,造成一段叔侄狀元的佳話。由於翁曾源的狀元來的輕鬆,不能讓人心服口服,因此有人寫對聯嘲諷:

不鄉試,不會試,竟中了狀元及第;無座師,無房師,才是天子門生。翁曾源受疾病困擾,在官場上沒走多遠就告病還鄉,最終死於羊癲瘋發作。

晚清同治年間的兩位狀元,打破近三百年特例

翁曾源書法

順帶插一句,耀眼的蒙古文星崇綺中狀元后不到兩個月,被清廷倚為柱石的蒙古武星僧格林沁在山東遭遇捻軍埋伏,力竭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