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聚焦:套路玩得深,“医生”开的“特效药”竟然是……


案件聚焦:套路玩得深,“医生”开的“特效药”竟然是……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火了,电影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特效药”对于很多病人来说往往就是救命稻草,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花费再多钱,总想尝试一下。一些骗子正是抓住病患这一心理,动起了歪脑筋。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静安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曹某、杜某、胡某组成“连裆模子”,用所谓的“特效药”成功骗取多名被害人钱财。

案情回顾

第一幕:搭讪

去年8月的一天,80多岁的鲁阿婆独自一人去家附近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在医院附近,60多岁的杜阿姨见鲁阿婆腿脚不便,便主动上前搭讪。

第二幕:偶遇

搭讪熟络后,杜阿姨便把鲁阿婆往不远处的“曹医生”方向带,假装偶遇路过的“曹医生”,热心的杜阿姨向鲁阿婆介绍“曹医生”是大医院的退休医生,专治鲁阿婆的这种病。

第三幕:开药

“曹医生”关切地询问起鲁阿婆的病情,得知鲁阿婆腰不好,称鲁阿婆的病有一种“特效药”能治,但是很难配到,要找医院院长“开后门”才能配到。随后她打电话给医院“胡院长”,“胡院长”在电话里表示愿意帮忙配到这种药。鲁阿婆相信了。

第四幕:得逞

“曹医生”称这款药需3000元,鲁阿婆表示钱没带够要回去拿。待老人拿了钱回来,“胡院长”也带着“特效药”出现了。交易完成后三人迅速撤离了现场。

真相大白

然而,热心的杜阿姨、退休的“曹医生”、医院的“胡院长”全都是骗子!

鲁阿婆哪里知道,他们口中所谓的“特效药”其实是普通药材决明子,市场价只要十几元一斤。

上海静安法院经审理查明,2018年7至8月间,曹某、杜某、胡某三人经事先预谋和分工,在本市多处搭讪老年妇女,由杜某冒充病患家属,曹某和胡某分别冒充医生和医院领导,虚构“特效药”的治病功效和特殊的销售渠道,成功骗取数名被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12700元。

审理结果

上海静安法院认为,被告人曹某、杜某、胡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惩处。其中,曹某系累犯,应当从重处罚。日前,上海静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曹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判处杜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罚金人民币二千元;判处胡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法官说法

药托诈骗并不罕见,这类诈骗一般都是多人“连裆模子”分工合作,有人扮成医生、有人扮成现身吹嘘药品功效的患者、有人扮成积极买药的“药托”,这些骗子多寻找独自看病的老人搭讪,一旦老年人上钩,骗子预设的各种角色就轮番上阵“忽悠”老年人,骗子往往抓住老年人急于求药治病而上了当。法官提醒,看病、治疗、买药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或者药房,不要轻信他人的介绍和街边小商小贩、江湖郎中、无证游医,更不可相信所谓的“特效药”,让骗子有机可趁。



来源|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


案件聚焦:套路玩得深,“医生”开的“特效药”竟然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