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世界中心论,向来是中西方学者争论的焦点。西方历史学家在著作世界史的时候,常常以欧洲为中心。这一点引起东方很多学者不满,尤其是泱泱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缘何不是世界之中心呢?

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最先提出异议的是梁启超先生。他在《中国史叙论》一书中,指出:“汉攘匈奴,与西罗马之灭亡,及欧洲现代诸国家之建设有关。”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朝时期,华夏汉人驱逐匈奴,是罗马灭亡的根本,也是西方国家建立的基础。汉朝从建立之初,就深受匈奴残害,最终隐忍70年休养生息,最终从汉武帝时期,正式祭出历史大旗,开始决战匈奴的长期战役。

梁启超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中国学者以庞杂的史料为依据深信不疑。然而西方学者却不以为然,因为没有太多的“考古”证据,一直处于搁浅状态。

只到1990年,在外蒙古,一件意外的事件发现,又揭开了尘封2000年的历史。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据记载,1990年夏天,蒙古国的两位牧民在一个叫Inil Hairhan的山麓摩崖下避雨,雨过天晴,它们发现了摩崖上、阳光映照下有模模糊糊的石刻。

两位牧民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蒙古国专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研究,都没有搞清楚石刻上刻的内容。到了2014年,蒙古的一位专家说,石刻上应该是汉字,于是他们向中国内蒙古大学申请援助。2017年7月,中国考古一行,正式开始对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摩崖石刻,位于海拔1488m的杭爱山支脉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共260余字。中国学者经过数月的仔细核对和辨识,最终确认该摩崖石刻的20行约260多个汉字中的220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铭》!

这一发现不仅震惊世界,让西方中心论者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也暗合中国文献里的诸多记载,为现代人揭开了中国历史深处最“真实”的一面。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据记载,汉章帝死后,窦皇后执政期间,匈奴又乘机作乱。公元89年,窦太后下令,让其哥哥窦宪为车骑将军,与耿秉等人一起出塞,驱逐匈奴。

大破匈奴之后,窦宪一直追杀匈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并斩杀大部落王以下一万三千人,生擒者甚多,还俘获了各种牲畜百余万头。再加上大部落副王、小部落王率众前来投降的,先后有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战绩超过卫青、霍去病等人。

等到了燕然山(蒙古国称之为杭爱山),窦宪、耿秉已追出塞外3000余里,豪气干云。于是让一代文豪班固写了碑文,刻在石碑上,记载了此次征战的丰功伟绩,史称“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对于“燕然勒石”的说法,历史上流传已久。不止藏封在史书里,在很多文学作品里也非常常见。最出名的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说的就是燕然勒石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诗词名句,如“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等,也记载了“燕然勒石”的事件。

“外蒙”杭爱山,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还原“大汉”史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尘封的无数文化和万千史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铭记。我们不妄加猜测,但是对于祖先的点滴文明,都不能丢弃。

读者们,关于“燕然勒石”的故事,大家还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