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微信久矣”:張小龍演講再精彩,也掩蓋不了這事實!

“天下苦微信久矣”:張小龍演講再精彩,也掩蓋不了這事實!

1

移動互聯網時代,衡量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價值,都離不開兩個指標:流量入口和停留時長。

就像加油站靠汽車缺油形成入口後,接下來的盈利重點就變成了留住顧客。所以,加油站都會開起超市、其衛生間幾乎都非常乾淨,目的只有一個——留住車主更多時間。車主只要待得更久,就有可能消費。

“抖音5分鐘,人間1小時。”被稱為是“時間殺手”的抖音深諳此道。全視頻的呈現,特意隱去了手機屏幕上端的時間提示,讓人不覺時間的流逝,15秒的時長設定讓人不經意重複播放,自覺接受洗腦;輕輕一劃,不用退出、選擇、再進入,停留時長在產品設計機制上得以極大延長。

百度作為一個巨型搜索引擎網站,其廣告語從“有問題,百度一下”到“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其背後的策略從主動搜索,到包括關鍵詞推薦下的被動搜索主動化,不管是不是自己真正關心的,百度一下都會有發現,這無疑不是在暗示用戶多多使用百度。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策略就更加明顯了,百度APP的廣告語乾脆就是“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總之,就是要搶佔用戶的使用時長。

儘管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超長演講上聲稱“拿一個停留時長衡量一個APP,這個跟我對互聯網的初心的認知是背離的。”但是不可否認,微信的日登陸量已經超過了10億,成為霸佔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超級APP。

正所謂“此間樂,不思蜀。”

2

在流量和停留時長兩個指標的背後,到底是什麼讓微信成功黏住了用戶呢?

所謂“有酒有肉”,其實指的是微信有好內容。

單從內容的質量維度來說,微博、今日頭條號、抖音都沒辦法和微信公眾號相比。正是微信自媒體內容生產者的數量之廣,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努力生產好內容,經過充分競爭後,人們接觸到更豐富的知識、更多新銳的洞見和更有創意的傳播形式,知識的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極大的瓦解,形成“庶民的勝利”。

不同於今日頭條的算法,想讓用戶看什麼用戶就得看什麼,在自由訂閱與取消的機制下,微信公眾號優質內容湧現,也讓公眾號的火爆不是因為算法,而是因為用戶喜歡。喜歡的力量有多強大,自然就不必贅述了。

所謂“有朋友”,這是由微信的基因決定的。

微信作為即時通信類APP,從一開始就從強關係圈出發,其互動性具有天然的優勢。隨著一個一個微信群的建立,生活、工作產生用戶不間斷式地交集,微信用戶活躍“在所難免”。

當然,“有朋友”也有“朋友圈”,於是,“雞湯文”、“深度好文”被廣泛分享,刷屏成為常態。

用戶愛上了分享,微信變成了粘性的天堂。

3

可分享著分享著,為什麼很多人就不願意分享了呢?

張小龍說了:如果能重來,我想重新設計朋友圈。

“朋友圈更像是一個廣場,一個都是你認識的人的廣場。在這裡的每一次互動都像是在廣場上的一次大聲說話,這種表達的社交收益會隨著你的好友人數增加而增加,但同時也會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聽到的你聲音而壓力倍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謹慎的發朋友圈。”

“當你的朋友圈被更多的好友稀釋成為「工作圈」、「事業圈」、「微商圈」,一些矯情、哀怨、觸景傷情、自我感慨等情緒都不敢也不願發在朋友圈裡,新朋友的不斷湧入和老朋友的關係變化都在加劇這種剋制。”

正是因為這些困窘,讓微信的朋友圈分享者出現銳減的局面。

看到這個問題的“微信之父”張小龍也坦言,“如果能有重來的機會,我會重新設計朋友圈,會把朋友圈和個人相冊分開,作為兩個獨立的部分,一個公開展示,而另一個僅自己可見。”

4

可為什麼大家頻頻抱怨微信,而微信的用戶數卻持續走高呢?

我們回顧一下互聯網的歷史就會發現,所謂的互聯網發家史就是一部壟斷史。

微軟通過壟斷操作系統成為巨頭,即使後來蘋果也開發了iOS系統,微軟的市場地位已經無法被輕易撼動;阿里巴巴試圖通過壟斷電商成為電商唯一品牌,好在京東韌性極強,開創出如今充分競爭的電商局面,通過競爭讓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便利,所以中國的電商走在了世界的前頭。

而所謂的移動互聯網,其實也就是幾個APP。

即時通信的微信、互聯網打車的滴滴、網購的淘寶天貓、外賣的餓了麼、生活服務的美團大眾點評、出行導航的百度地圖、看新聞的今日頭條……擁有了這些超級APP,衣食住行基本都得到了滿足。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誠然,微信作為即時通信軟件的絕對壟斷者,也在不斷地更新自己,與時俱進。令人遺憾的是,微信繼小程序後的每一次大“升級”都飽受罵聲。

受到今日頭條等資訊平臺的衝擊,微信的訂閱號也變成了瀑布流模式。這對內容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用戶被標題吸引,點開訂閱號列表後,原先的8個以上公眾號頭條推送變成了3個公眾號的名字和標題。

可是微信畢竟不是今日頭條,它的基因就不是新聞性,而是故事性、深度性、互動性。不斷地滑信息流真的不是微信公眾號的場景,這對於已關注的用戶來說,非頭部內容的文章閱讀就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好看”與“點贊”不同,它成為了“有後顧之憂”的行為。

原本那個“朕已閱,寫的不錯”的點贊之交,變成了“朋友將在看一看看到”的“公開推薦”,這不僅衝擊了微信文章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它嚴重影響了文章的二次傳播,這對大部分的小賬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微信之所以這麼做,背後可能是對公眾號的進一步整治。經歷過前幾次的大規模封號整治之後,微信開始施行柔化政策。

一篇文章,正常的互動佔比是:點贊數>留言數> 分享數,分享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既是內容的肯定,更是對自己審美和評價系統的外化。

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本身可以為內容賦能。

當點贊文章可以被通訊錄裡的聯繫人看見,人們當然會傾向於為微信頭部公眾號的內容點“好看”,這樣才能在好友面前顯示自己的水平。可見,優質的頭部公眾號將會越來越有優勢,長尾內容將遭遇寒冬。微信公號的馬太效應將在微信7.0時代成為新特點。

作為頭部之外微信平臺的內容創作者在這兩次大的改革面前,日子實在不好過。

為了不被平臺限制住,頭部的創作者很早就留了一手,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在2016年5月正式上線得到APP,為自己掌握平臺主動權。可是天下能有幾個資本如此雄厚的大號?你如果不夠強大,還是得老老實實的在平臺上起舞。

5

現在有句話被知識付費炒的滾燙“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在超級APP壟斷的當下,如何才能破局呢?

可能只有一條路可走了——做DAPP。

如2018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全球首款品牌價值共享平臺——歐特鏈旗下“品牌星球”DAPP正式上線。這開創了下一代互聯網——區塊鏈的分佈式商業應用的新篇章。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壟斷有望被改寫。

近年來比特幣價格大起大落,帶來了世界矚目的暴富效應,讓很多人蜂擁而至,以至於不少人誤以為比特幣就是區塊鏈。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機,也一度讓區塊鏈背上莫須有的罪名。其實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1.0形態,如今區塊鏈已經邁步走進3.0時代,區塊鏈思維和商業應用才是區塊鏈的真正價值所在。

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意大利第65屆政府總理馬泰奧·倫齊、美國硅谷創業教父史蒂文·霍夫曼、克林頓、奧巴馬政府前科技顧問富蘭克林·尤福林聯袂推薦,中國品牌第一人、著名新經濟觀察家李光鬥的最新著作《區塊鏈財富革命》正式出版。

《區塊鏈財富革命》可謂全球區塊鏈應用第一書,李光鬥在書中指出區塊鏈引發的變革,不僅僅是人際交往的變革,還有財富的變革,甚至是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革。潘基文高度評價《區塊鏈財富革命》一書,認為區塊鏈是新一代價值互聯網,將引發新的財富革命。

“天下苦微信久矣”:張小龍演講再精彩,也掩蓋不了這事實!

目前,我國已將區塊鏈技術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列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研發和前沿佈局,構築新賽場先發主導優勢”。區塊鏈正日益成為世界級的技術創新高地,也是國際競爭的新賽道。

天下甘微信久矣,苦微信亦久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用8年的成長封神,下一個8年,微信是繼續獨立橋頭,閒看天外雲捲雲舒?還是被區塊鏈時代的DAPP所取代?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李光鬥: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