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三大收穫與面臨的三大挑戰

陳文玲: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strong>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年會(2018)

<strong>主題論壇: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回顧與展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2018年11月24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

非常高興,非常榮幸,接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邀請,再一次參加“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年會(2018)”,剛才隆國強主任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講,上午的會很多嘉賓發言沒聽到,也不知道下面嘉賓的發言談哪些內容,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strong>一、改革開放到底給<strong>中國帶來了什麼

我今年剛剛發了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改革開放,今天我想換一個角度看改革開放。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驀然回首,我們發現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滄海桑田,亦是如此。

<strong>第一,中國非常榮幸地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主要競爭對手。

如果說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我們還不夠這個資格,而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被特朗普鷹派執政團隊列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大家知道摔跤,一定是同一個重量級級別的選手,一定是勢均力敵的對手,儘管我們認為中國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軍事、經濟、科技等若干方面,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讓我們的競爭對手疑慮了,從疑慮到焦慮,從焦慮到誤判,從誤判到採取一系列行動,不管是制裁也好,遏制也好,圍堵也好,封殺也好,但能不能擋得住中國前進的步伐?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如果美國提前十年或者二十年下手,我們中國就沒有今天。今天美國再對中國發起全面的戰略遏制和打擊已然失效,這是歷史發展潮流使然。

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中,同時發生了兩件比較大的,也是影響中國發展進程的事情。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現在也是40年,中國改革開放也是40年。中美建交四十年,和改革開放四十年,這兩件大事在中國歷史上同時發生,決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四十年,是中國和美國經濟上相互交易、交往、交流、交融的四十年。40年改革開放發展中國和美國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高度依存,不管特朗普和他的執政團隊怎麼想,這種經濟聯繫是絕對切不斷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如果說真正切斷了經濟聯繫,中國會受損失,美國受損失的程度也不亞於中國。所以美國社會也在反思,現在已經感覺到痛的企業,成本上升的企業,感覺到痛的消費者再一次反思,那就是中美貿易戰該不該打?美國對中國能不能遏制住?單邊制裁對中國不能起作用?如果說把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兩件事放到今天來看,我認為最大成績就是和中國經過幾十年學習借鑑的東西,已經變成了我們的現實能力,比如我們已經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中國與過去我們過去認為的發達國家越來越接近,而且我們體制優勢、後發優勢要大於他們。在未來歷史長河中,中國經濟會持續向前發展,中國會總體上向上,而美國由於現在的瞎折騰,出爾反爾,大國信用高度受損,將很快從山顛上逐步跌落下來。

<strong>第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使中國人民從改革開放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中國中產階級規模越來越大,按照麥肯錫的研究,現在已經超過4.4億人,到未來2022年會達到6億人。什麼概念?中國中產階級人口是美國現在總人口兩倍。最近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對50個國家國民進行民意測驗,結果這些測驗結果超過所有人的預料,中國國民對中國滿意度排在世界所有國家首位。比如說你認為你的國家未來是技術進步,是能變得更加美好,還是未來什麼樣?我們國家受測的民眾中,佔91.4%的人認為中國未來十年會繼續進步,會建設得更加美好。而美國佔比38%,法國佔比12%,意大利佔比12%。大家注意,這個民意測驗,抽取了50個國家樣本,不是我們國家智庫或者研究機構做的,是英國很權威的經濟學人雜誌組織的,我認為這是真正第三方的調查,是客觀的中立的。比如說,你對你的國家是否滿意?我們國家國民滿意度也排在第一位,佔70.4%,當然還有30%的人不滿意,說明中國肯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你覺得你這個國家未來是否會變得越來越好?中國認為將變得越來越好的佔83%,排在後面的是印尼佔78%,歐美等西方國家排在後頭。這種來自於改革開放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使人民提高了對祖國的認同感和信心。我今天上午在中國社科院參加關於民營經濟討論會,給民營經濟算一筆帳,現在民營經濟按照5、6、7、8、9,即民營企業創造了佔國家總量50%的稅收,60%的GDP,70%的科技創新成果,80%的城鎮就業率,90%的企業數量。創造就業人數是3億人,這3億人不是靠吃國家俸祿,而是市場上創業所創造的就業人數,就業人數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8%。可以說,中國使越來越多的人分享了改革開放成果,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打開大門,邁向開放所能帶來的未來的美好前景。我認為,這是改革開放非常偉大的成就,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幸福感和信任感。

<strong>第三,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使更多新興經濟體,也包括更多的其他的國家,其他國家也包括髮達國家,看到一個國家可以通過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根據自己的國情自己國家的發展階段來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給更多的國家、人民點燃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人們過去認為美國是天堂之國,點燃了人們嚮往自由、嚮往天堂的希望,現在天堂村的大火正在燃燒,但是燃燒的是美國出現的社會分裂,包括貧富矛盾,包括黨派矛盾,包括種族矛盾,都在美國空前激烈。我認為,不容否認,中美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升級,特朗普在競選中說,美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高鐵,鐵路,港口都比美國好,美國現在成了不發達國家,所以發誓要把美國變成再次偉大,美國第一。特朗普政府上個月在推特上說,我已經成功實現了我的目標,我已經帶領美國成功地超越了中國,我已經實現了讓美國再次偉大。

但實際上我認為他帶領美國現在正在成為美利堅分裂合眾國,正在大踏步地邁向十九世紀,用單邊主義,用過時的國內規則對中國進行制裁,對其他國家發起貿易戰。隆主任剛才講,美國也推進WTO改革,我們也推進WTO改革,但是卻是兩種不同含義,我們推進WTO改革,11月16日中國駐WTO大使張向晨說,我們面向未來,發展跨境電商,下一代貿易方式,而美國則趨向保護。在G20會議即將召開,到底是開放還是封閉?是貿易便利化自由化還是保護主義?這種較量將更加激烈。

<strong>第四,中國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建立在四十年改革開放基礎上,進一步改革開放給世界各國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新的公共產品既包括“一帶一路”創造的互聯互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進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人力資本流動,使全世界可以攜手發展,共享發展,可持續發展。也包括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為更多的國家進入世界上最大市場創造新的平臺,也包括我們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創造的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說跨境電商原來是13個,國務院決定再增加22個,現在已經達到35個城市進行跨境電商試點,電子商務規模已經超過26萬億。

中國移動支付滲透率已經超過80%,即用手機進行支付的人群已經超過80%。所以,中國奇蹟的創造在於改革開放。高科技發展與突破的期望,現在沒有在美國,而是在中國,美國在走向封閉,最近美國商務部決定對14種高新產品出口進行嚴格限制,又對中國幾個企業進行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限制,打擊的到底是誰呀?我們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去年5800億美元,在美國對我們出口美國500億美元商品制裁的時候,主要是針對我們“中國製造2025”十大戰略性產業,到了對2千億美元加徵10%的時候,其中有48%中間品,30%是投資品,即出口到美國市場的貿易品大部分不是直接賣給消費者,而是美國製造商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成品或半成品。因此,我覺得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製造業成本已經快速上升,美國華盛頓郵報作了專門分析,美國企業在萊特西澤的聽證會上90%反對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反對貿易戰。

中國是在通過“一帶一路”使世界連接互聯互通,美國是通過貿易戰使世界分裂,分離,切斷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誰對誰錯?誰是前進誰是後退?其實昭然若揭。不僅是中國要堅決地回擊美國對我們的制裁,無理制裁,世界各國都採取了不同程度的行動,也包括它的盟國。中國改革開放給中國與世界帶來的是全新的視角,如果是一個屏幕的話是360度的球型屏幕,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世界各個角落。

以上是我談的第一個觀點。

<strong>二、我們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也是嚴峻的。我認為挑戰很多種,歸納起來有三大挑戰。

<strong>第一個挑戰,來自於改革進行深水區。好改的已經改了,難改的還很艱難。我認為改革開放前面的四十年,重塑了微觀經濟基礎,培育了一個有競爭力的、有活力的微觀市場主體,現在面臨的是上層建築如何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如何適應生產力?不使上層建築、生產關係成為制約生產力釋放和爆發的制約因素。因此,改革改什麼?就是改自己,尤其是改革管理者。這個挑戰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我們這幾年出臺了1500個關於改革的文件。為什麼我們的企業,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民眾仍認為很多方面需要改革,沒有感覺到改革的力度和帶來的好處呢?就是因為現在的改革觸碰到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觸動到上層建築,觸碰到生產關係,改革微觀基礎難度很大,重塑和建立適應生產力解放和進一步釋放中國發展動力需要建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個方面難度相當之大。

<strong>第二個挑戰,也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中國新舊動能轉換中,新動能發展還不充分,新經濟發展的能力和培育新動能的能力還難以釋放。所謂新動能發展必須有衝擊力,對舊動能有替代性,這個轉換時間越短,生產力解放力度越大,經濟發展的後勁就越大,如果轉換非常艱難,過程拉得很長,或者新動能還沒有出現就被扼殺了。那麼,我覺得這種新動能慢慢就會消失。

培育和發展新動能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我認為:一是理論創新。實踐中正在產生千變萬化的情況和新的動能、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而很多基礎理論還在原步踏步,甚至還在幾十年之前。經濟學主流主體還在西方經濟學創始之初。西方經濟學創立的時候,世界是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時候,是在工業化推進的進程中,現在舉目世界剛才國強主任講已經從農耕時代、工業時代進入信息革命時代,很多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而我們理論還停留在原來,怎麼能支撐和麵向未來的發展呢?怎麼能體現創新發展呢?創新發展絕不僅僅是技術創新,理論不創新,思想、觀念和思維僵化,就可能指導實踐。

二是制度創新。我們的制度創新遠遠滯後於實踐,比如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各國攜手參加建設,共商共建共享這個原則和五通的內容都無限正確,但操作過程中的問題也客觀存在。比如我們到老撾和中國雲南調研,中老鐵路已經開始修建,在老撾對面和雲南勐臘就是共建的經濟合作開發區,我們這邊接壤的叫磨憨,老撾那邊叫磨丁,作為老撾人是可以到中國自由往來了,但中國所有官員,包括勐臘的磨憨開發區管理人員要去磨丁,出國手續非常繁雜,與國內所有官員的流程一樣,當地一個跨境合作區的負責人告訴我說,他有三年沒到過老撾了,繁雜的審批程序令人望而生畏,基本上出不去。這實際上制約了我們提出的倡議或者戰略實施和落地。所以,如果沒有制度創新,這種新思路、新戰略、新動能怎麼產生和落地實施呢?

三是機制創新。比如應建立基於規制的國際合作機制,尤其是和一帶一路參與國的長效合作機制,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層面,政府層面可以戰略對接,規劃對接,但最主要是企業為主體,商業原則,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樣才能走得遠,才能不為一個口號或者政治表態賠錢也幹。不論什麼項目,都要進行市場評估的,不進行市場評估,不能規避政治風險、市場風險、投資風險,把錢扔在那兒,這樣的道路怎麼走得遠?所以,理論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還是要調整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

<strong>第三個挑戰,是我們面臨的國際挑戰。整個世界面臨空前激烈大國競爭與博弈,不僅是中美之間,幾乎所有大國都已經改變了國家基本競爭戰略,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之後形成一超多極,現在應該說更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更多大國是為了各自的權益和各自國家核心利益排列組合,絕對的選邊站,所有的事情都站在某一邊上幾乎不可能。因此,大國日益激烈的競爭博弈,對中國是重大考驗,我們戰略能不能成功,策略配合戰略能不能落地?這是對中國走向未來的再次考驗。

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