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三大收获与面临的三大挑战

陈文玲: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strong>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年会(2018)

<strong>主题论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2018年11月2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接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再一次参加“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年会(2018)”,刚才隆国强主任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讲,上午的会很多嘉宾发言没听到,也不知道下面嘉宾的发言谈哪些内容,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strong>一、改革开放到底给<strong>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今年刚刚发了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革开放,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沧海桑田,亦是如此。

<strong>第一,中国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主要竞争对手。

如果说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我们还不够这个资格,而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被特朗普鹰派执政团队列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大家知道摔跤,一定是同一个重量级级别的选手,一定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尽管我们认为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军事、经济、科技等若干方面,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让我们的竞争对手疑虑了,从疑虑到焦虑,从焦虑到误判,从误判到采取一系列行动,不管是制裁也好,遏制也好,围堵也好,封杀也好,但能不能挡得住中国前进的步伐?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如果美国提前十年或者二十年下手,我们中国就没有今天。今天美国再对中国发起全面的战略遏制和打击已然失效,这是历史发展潮流使然。

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中,同时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也是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事情。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现在也是40年,中国改革开放也是40年。中美建交四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两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四十年,是中国和美国经济上相互交易、交往、交流、交融的四十年。40年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和美国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高度依存,不管特朗普和他的执政团队怎么想,这种经济联系是绝对切不断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如果说真正切断了经济联系,中国会受损失,美国受损失的程度也不亚于中国。所以美国社会也在反思,现在已经感觉到痛的企业,成本上升的企业,感觉到痛的消费者再一次反思,那就是中美贸易战该不该打?美国对中国能不能遏制住?单边制裁对中国不能起作用?如果说把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两件事放到今天来看,我认为最大成绩就是和中国经过几十年学习借鉴的东西,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现实能力,比如我们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与过去我们过去认为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接近,而且我们体制优势、后发优势要大于他们。在未来历史长河中,中国经济会持续向前发展,中国会总体上向上,而美国由于现在的瞎折腾,出尔反尔,大国信用高度受损,将很快从山颠上逐步跌落下来。

<strong>第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使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中国中产阶级规模越来越大,按照麦肯锡的研究,现在已经超过4.4亿人,到未来2022年会达到6亿人。什么概念?中国中产阶级人口是美国现在总人口两倍。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50个国家国民进行民意测验,结果这些测验结果超过所有人的预料,中国国民对中国满意度排在世界所有国家首位。比如说你认为你的国家未来是技术进步,是能变得更加美好,还是未来什么样?我们国家受测的民众中,占91.4%的人认为中国未来十年会继续进步,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而美国占比38%,法国占比12%,意大利占比12%。大家注意,这个民意测验,抽取了50个国家样本,不是我们国家智库或者研究机构做的,是英国很权威的经济学人杂志组织的,我认为这是真正第三方的调查,是客观的中立的。比如说,你对你的国家是否满意?我们国家国民满意度也排在第一位,占70.4%,当然还有30%的人不满意,说明中国肯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你觉得你这个国家未来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好?中国认为将变得越来越好的占83%,排在后面的是印尼占78%,欧美等西方国家排在后头。这种来自于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人民提高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信心。我今天上午在中国社科院参加关于民营经济讨论会,给民营经济算一笔帐,现在民营经济按照5、6、7、8、9,即民营企业创造了占国家总量50%的税收,60%的GDP,70%的科技创新成果,80%的城镇就业率,90%的企业数量。创造就业人数是3亿人,这3亿人不是靠吃国家俸禄,而是市场上创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8%。可以说,中国使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了改革开放成果,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打开大门,迈向开放所能带来的未来的美好前景。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非常伟大的成就,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幸福感和信任感。

<strong>第三,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使更多新兴经济体,也包括更多的其他的国家,其他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看到一个国家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自己的国情自己国家的发展阶段来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给更多的国家、人民点燃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人们过去认为美国是天堂之国,点燃了人们向往自由、向往天堂的希望,现在天堂村的大火正在燃烧,但是燃烧的是美国出现的社会分裂,包括贫富矛盾,包括党派矛盾,包括种族矛盾,都在美国空前激烈。我认为,不容否认,中美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升级,特朗普在竞选中说,美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高铁,铁路,港口都比美国好,美国现在成了不发达国家,所以发誓要把美国变成再次伟大,美国第一。特朗普政府上个月在推特上说,我已经成功实现了我的目标,我已经带领美国成功地超越了中国,我已经实现了让美国再次伟大。

但实际上我认为他带领美国现在正在成为美利坚分裂合众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十九世纪,用单边主义,用过时的国内规则对中国进行制裁,对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战。隆主任刚才讲,美国也推进WTO改革,我们也推进WTO改革,但是却是两种不同含义,我们推进WTO改革,11月16日中国驻WTO大使张向晨说,我们面向未来,发展跨境电商,下一代贸易方式,而美国则趋向保护。在G20会议即将召开,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是贸易便利化自由化还是保护主义?这种较量将更加激烈。

<strong>第四,中国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在四十年改革开放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开放给世界各国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新的公共产品既包括“一带一路”创造的互联互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人力资本流动,使全世界可以携手发展,共享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为更多的国家进入世界上最大市场创造新的平台,也包括我们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跨境电商原来是13个,国务院决定再增加22个,现在已经达到35个城市进行跨境电商试点,电子商务规模已经超过26万亿。

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80%,即用手机进行支付的人群已经超过80%。所以,中国奇迹的创造在于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与突破的期望,现在没有在美国,而是在中国,美国在走向封闭,最近美国商务部决定对14种高新产品出口进行严格限制,又对中国几个企业进行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限制,打击的到底是谁呀?我们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去年5800亿美元,在美国对我们出口美国500亿美元商品制裁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我们“中国制造2025”十大战略性产业,到了对2千亿美元加征10%的时候,其中有48%中间品,30%是投资品,即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贸易品大部分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是美国制造商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成品或半成品。因此,我觉得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制造业成本已经快速上升,美国华盛顿邮报作了专门分析,美国企业在莱特西泽的听证会上90%反对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反对贸易战。

中国是在通过“一带一路”使世界连接互联互通,美国是通过贸易战使世界分裂,分离,切断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谁对谁错?谁是前进谁是后退?其实昭然若揭。不仅是中国要坚决地回击美国对我们的制裁,无理制裁,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行动,也包括它的盟国。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与世界带来的是全新的视角,如果是一个屏幕的话是360度的球型屏幕,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各个角落。

以上是我谈的第一个观点。

<strong>二、我们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严峻的。我认为挑战很多种,归纳起来有三大挑战。

<strong>第一个挑战,来自于改革进行深水区。好改的已经改了,难改的还很艰难。我认为改革开放前面的四十年,重塑了微观经济基础,培育了一个有竞争力的、有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现在面临的是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不使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成为制约生产力释放和爆发的制约因素。因此,改革改什么?就是改自己,尤其是改革管理者。这个挑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这几年出台了1500个关于改革的文件。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民众仍认为很多方面需要改革,没有感觉到改革的力度和带来的好处呢?就是因为现在的改革触碰到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触动到上层建筑,触碰到生产关系,改革微观基础难度很大,重塑和建立适应生产力解放和进一步释放中国发展动力需要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个方面难度相当之大。

<strong>第二个挑战,也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中,新动能发展还不充分,新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培育新动能的能力还难以释放。所谓新动能发展必须有冲击力,对旧动能有替代性,这个转换时间越短,生产力解放力度越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如果转换非常艰难,过程拉得很长,或者新动能还没有出现就被扼杀了。那么,我觉得这种新动能慢慢就会消失。

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认为:一是理论创新。实践中正在产生千变万化的情况和新的动能、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而很多基础理论还在原步踏步,甚至还在几十年之前。经济学主流主体还在西方经济学创始之初。西方经济学创立的时候,世界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时候,是在工业化推进的进程中,现在举目世界刚才国强主任讲已经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很多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而我们理论还停留在原来,怎么能支撑和面向未来的发展呢?怎么能体现创新发展呢?创新发展绝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理论不创新,思想、观念和思维僵化,就可能指导实践。

二是制度创新。我们的制度创新远远滞后于实践,比如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各国携手参加建设,共商共建共享这个原则和五通的内容都无限正确,但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也客观存在。比如我们到老挝和中国云南调研,中老铁路已经开始修建,在老挝对面和云南勐腊就是共建的经济合作开发区,我们这边接壤的叫磨憨,老挝那边叫磨丁,作为老挝人是可以到中国自由往来了,但中国所有官员,包括勐腊的磨憨开发区管理人员要去磨丁,出国手续非常繁杂,与国内所有官员的流程一样,当地一个跨境合作区的负责人告诉我说,他有三年没到过老挝了,繁杂的审批程序令人望而生畏,基本上出不去。这实际上制约了我们提出的倡议或者战略实施和落地。所以,如果没有制度创新,这种新思路、新战略、新动能怎么产生和落地实施呢?

三是机制创新。比如应建立基于规制的国际合作机制,尤其是和一带一路参与国的长效合作机制,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层面,政府层面可以战略对接,规划对接,但最主要是企业为主体,商业原则,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走得远,才能不为一个口号或者政治表态赔钱也干。不论什么项目,都要进行市场评估的,不进行市场评估,不能规避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把钱扔在那儿,这样的道路怎么走得远?所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还是要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

<strong>第三个挑战,是我们面临的国际挑战。整个世界面临空前激烈大国竞争与博弈,不仅是中美之间,几乎所有大国都已经改变了国家基本竞争战略,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之后形成一超多极,现在应该说更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更多大国是为了各自的权益和各自国家核心利益排列组合,绝对的选边站,所有的事情都站在某一边上几乎不可能。因此,大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博弈,对中国是重大考验,我们战略能不能成功,策略配合战略能不能落地?这是对中国走向未来的再次考验。

谢谢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