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劝他人去接受心理咨询,往往是无效的?

我的问题需要心理咨询解决吗?我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 当你的心理状态已经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
  • 当你自己已经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没有什么效果,而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并没有办法给你提供有力的支持;
  • 或者你单纯想要更加了解自己,想要更好的自我成长,
  • 而且,你愿意接受经过专业训练的陌生人对你进行引导,那么你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那么,当我们内心有不舒服甚至痛苦的体验,到哪种程度适合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呢?看到身边的朋友好像遇到了心理困扰,我们是否可以劝他们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条原则——谁痛苦,谁求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某个家庭中,妈妈天天唠叨,孩子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孩子建议妈妈说:“妈妈,你应该去做心理咨询。”而妈妈对此置之不理。

在这个场景中,妈妈的唠叨就是其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妈妈很习惯,不习惯的是孩子。是孩子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同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应对,于是内心感到痛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起妈妈,如果是孩子—即关系中更痛苦的一方来求助,改变的动力其实是更强的,心理咨询的效果也就会更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询的动力需要从一个人的内心出发:谁痛苦,谁求助,谁改变。

第二条原则:痛苦是内心的体验,外在很难衡量。

我们到底痛苦到哪种程度?是还能忍受,还是不能忍受?是必须求助于外界还是自己能消化?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

理解自己内心的体验,往往需要我们将自己沉浸其中。

举个例子

作家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第一稿是以第三人称“他”来叙述故事的,但写到一半的时候怎么也写不下去了,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修改,把第三人称“他”改成了第一人称“我”,结果很顺畅的完成了整部作品。对于内心痛苦的体验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跳出来去谈论痛苦,经常是被卡住的状态,而把自己投入进去,才可能对内心的痛苦有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第三条原则:主动求助意味着主动改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心理咨询中的动机问题。心理学中动机指的是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为什么劝他人去接受心理咨询,往往是无效的?

动机在咨询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激发功能,这就是之前提到的“谁痛苦,谁求助”。痛苦会激发一个人向外寻求帮助。而寻求帮助只是改变的第一步,心理咨询要想有好的效果,我们也要在这之后做许多努力。这就涉及到动机的第二个作用:维持和调节功能。心理咨询说到底还是需要来访者做出改变的。改变如何发生?动机越强烈,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这其中,来访者的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在医学领域有一句话叫“医不叩门”,意思是说医生不会主动去敲开病人家的上房门说:“来,我给你治病吧”,因为这样很容易激起病人的防御心理,病人很可能会说:“我好好的,治什么病!”相似的场景也经常发生在劝别人去做心理咨询的情况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咨询师反而是咨访关系中相对被动的那一方。这种被动体现在,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来访者做好准备迈出第一步,做好准备做出内心的改变。当来访者做好这样的准备时,也就到了心理咨询发生的“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