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time I 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气”,推荐挑战你的底线

赋time 回工作室途中,听着102.7电台分享:挑战“21天不生气”仅一家庭成功的内容

Think time I 活动是武汉一小学老师发起 八成生气原因为作业 家长生气比例更高,这是什么诱因造成的呢?

Thinking time I 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气”,推荐挑战你的底线

又发脾气了?

内容摘要-设计者的初衷

  1. 活动发起者是武汉市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程红老师;
  2. 她为全班44名同学布置一道特殊的暑假作业;
  3. 看似不长的21天,却难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
  4. 仅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挑战成功;
  5. 据程统计生气原因超过八成是因为作业;
  6. 家长生气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7. 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们都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8. 不少孩子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经常容易跟同学起冲突,而实际上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很大;
  9. 程老师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希望能让孩子们养成情绪管理的习惯;
  10. 挑战“21天不生气”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们做到生活中完全没有生气和摩擦,而是让大家意识到情绪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进而学会更好地相处;
  11. 希望通过这个挑战能让家长和孩子们尽量少生气,减少不必要的互相伤害。
Thinking time I 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气”,推荐挑战你的底线

这作业满分了

内容摘要-参与者的锦囊与结果

  1. 成 功:唯一完成了“不生气”挑战的双胞胎家庭。妈妈是小学教师,平时很注意情绪的管理,全家人选择了去海边度假。当孩子们因为旅途上的突发情况,情绪低落时,这位妈妈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调节,“给孩子们充足的选择,孩子们也就不会出现‘一定要做什么不能实现’而产生负面的情绪。”
  2. 失 败:另一位学生的妈妈为这次挑战放弃出游,选择一起“做作业”。结果21天中有四天家庭晴雨表不是“晴”。才发现真的做起来发现很难,而且还是在有意识控制脾气的情况下
  3. 失 败:有一个学生的妈妈在家里阳台设了‘暂停角’和‘惩罚箱’来调节家庭成员间的情绪冲突,谁觉得情绪出现波动了都可以先去冷静5到10分钟,然后再出来就事论事地沟通“惩罚箱”则是用来惩罚发脾气的人,“如果是大人大脾气,那就罚款50元,孩子发脾气,罚50个俯卧撑,
    说是处罚,其实大家被‘抓’住发脾气的时候还挺欢乐的,孩子有时候边做俯卧撑边笑,做完就没有脾气了。”——又成功的“控记不住鹅寄几”
Thinking time I 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气”,推荐挑战你的底线

赋time自身案例

赋time默默统计与自家小朋友(Jack)在暑假60天里,因为做功课发脾气的天数有15天;

而且当时自己是在有意识控制脾气的情况下,狂风暴雨的怒轰的一顿的;

怒轰后自己是非常“爽”的,因为自己的“爱意”已经感觉完全表达了出来,感觉小朋友Jack应该会接收到!

但结果确是非常大的冲击,小朋友Jack经过15天的怒轰历练后,他的情绪变得非常波动,在日常中也会因一点小事情就会与我一言九鼎(我说一句,他回九句,还会用最新网络语言回击,汗颜ing)。

赋time问题分析

赋time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一位“蒙特梭利理念教育机构”院长朋友,一位“成人心理咨询导师”的朋友,和一个研究“正念育儿布道者”的朋友,期间讨论关于情绪的问题点,最后的结果总结有:

蒙特梭利观点:

  1. 情绪需要有个适当的空间和方法给予释放,不能挤压心里;
  2. 情绪释放后需要借用“谈判桌”进行问题复盘;
  3. 问题复盘后需要得到双方谅解和握手言和;
  4. 最后问题拜拜,记住问题点下次注意。

心里咨询导师观点:

  1. 问题产生情绪,是由于成人对小朋友拟成人化的思维导致不断要求“小朋友”要做到多方面优秀的标准,成人心里着急;
  2. 问题的产生由于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缺失,成年后对自家孩子的要求变成“拟补式”现象,家长小时候缺什么,就会在家长的小朋友身上补什么,这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级的问题;
  3. 尊重小朋友天性:小朋友天性爱玩,教育方式也需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只作小朋友的引导者,不作小朋友的命令者;

正念育儿布道者观点:

  1. 小朋友还没有形成“自察”的习惯,很多动作和反应都是按自身喜好和模仿为主,就像一面镜子;
  2. 教小朋友用游戏的方式,令他/她可以养成自我察觉的技能,会更容易沟通
  3. 自我察觉的游戏,其中一个是“心情天气”,这个游戏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原理,只是工具不一样而已

赋time谋求方法

  1. 和小朋友Jack约定,当情绪来的时候,我们一齐提醒对方,运用工具和检讨复盘的方式:
  2. 工具为:小叮铃 + 停止的手势
  3. 检讨复盘:用第三方角度看,分别说出对闹情绪的人做法和判断,然后一起分析问题
Thinking time I 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气”,推荐挑战你的底线

一个小叮铃

实际执行效果

  • 工具和提醒都很容易的形成我们的习惯了,在检讨复盘的时候,前期都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说着说着就会用“自我的看法”来说问题,问题不但解决不了,还扯回来再战斗一次的情况;
  • 问题在于:作为我的自我补缺心理作祟,作为小朋友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没有形成,按照自我意识去走去说

赋time的改变

  1. 先把什么是第三方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说明白,在通过几次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演示,让小朋友Jack弄明白什么是“第三方角度”观看问题;
  2. 效果发生在离暑假接触的最后两周,赋time和小朋友Jack终于可相对客观的把事件的情绪问题和事后检讨复盘给有效进行下去了,问题虽然还会发生,但重复发生的问题已经比一个月前减少了很多(日常的拖延症小事情为主)。

赋time建议

我们每个家庭都会存在各种不同环境的情况,另每个家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如果我们大家都把情绪随意发泄和不懂自我察觉,再通过工具或方法进行处理,长期下去会给整个家庭成员带来“情绪不稳定”、“玻璃心”和“叛逆心”的隐性的问题,我们不妨通过这个小小的“21天不发脾气”的小游戏,去了解下是【你控制住了情绪】还是【情绪控制住你了】的状况,游戏后,你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太重要,游戏过程你所体验和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才是你所真正所收获的。

有空多交流,赋time喜欢分享和喜欢聊天,说说有趣的事情和好玩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