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東廠

日前,臺當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被曝在內部會議中竟自稱“東廠”,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不僅張天欽下臺,臺當局政治鬥爭的“東廠”作風也引起輿論熱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更是火力全開痛批:“民進黨應該好好練練歷史,竟然自稱‘東廠’,‘東廠’是太監!那就是太賤了!”

眾所周知,東廠與西廠、錦衣衛並稱為明朝三大特務機構,獨立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直接聽命於皇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產物。錦衣衛是皇帝的侍衛軍事機構,首領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分別在明憲宗、明武宗時出現過。大太監劉瑾曾經據此掌權誤國,宦官勢力沉渣泛起,倒臺後武宗才下令撤銷。

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排斥異己力量,決定成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任命寵信的宦官擔任首領。由於東廠、西廠的首領均為宦官,與皇帝的關係異常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則可口頭報告;皇帝還賦予東廠監督錦衣衛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演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首領甚至都要下跪叩頭。

東廠職能為“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監視朝廷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稟報。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有了自己的監獄。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大多依靠錦衣衛、東西廠等特務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如魏忠賢的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員。史籍記載“京師亡命,誆財挾仇,視幹事者為窟穴”、“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

歷史上的東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