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不會做內容

1

騰訊不會做內容。

但它的股價,卻一直由“內容”決定。內容遭殃,股價就遭殃。

對,我說的就是《王者榮耀》。

這半個月,騰訊持續出鏡。10月,《焦點訪談》連續播了兩期《沉迷手機的留守兒童》。


騰訊不會做內容

沒有點名騰訊。但節目裡面那些因遊戲荒廢了學業的小朋友,玩的正是騰訊的“吃雞”(絕地求生)和《王者榮耀》。

而且是重錘連下。這半個月,央媒至少發文七八次,批判遊戲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大公司對青少年沉迷不作為。

你家孩子不愛學習,肯定不能都怪騰訊。但作為一家遊戲佔年收入一半,中國遊戲收入最高的互聯網公司,騰訊難辭其咎。

內容,當然不止遊戲。但遊戲,卻成了騰訊內容板塊最重要的部分。


騰訊不會做內容

就拿遊戲來說,騰訊總是做對小事,卻做錯後面那件大事。

做對的小事是產品。

無論《絕地求生》還是《王者榮耀》,到我平時也特別愛玩的拖拉機、鬥地主,騰訊遊戲的產品做得那是真好。

做錯的大事是,產品做得太好了,好的過了頭。

太多人沉迷於騰訊的遊戲。本來嘛,管不住自己的人,總比管得住的多。

比如,最近新華社的“半月談”發的一篇批評青少年網遊的,《忍不住想玩,不玩就鬧心》。

很多成年人都喊,標題好扎心。

2

引發騰訊一路連跌的也是《王者榮耀》。

2017年《王者榮耀》創造了移動遊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一天收入一個億。


騰訊不會做內容


但老百姓眼中,它完全是另一幅面孔。父母心都操碎了,銀行卡里的錢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沒了。所以叫它“農藥”。

更厲害的人肯定要坐不住。7月,《人民日報》接連三次發文批評《王者榮耀》。騰訊立即高調宣佈,退出防沉迷系統。

無論為什麼,結局就是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孩子們換個賬號就能玩,照樣一玩一天。

在互聯網日漸不要臉的中國,騰訊一直是值得被期待幾家之一,至少它從來不是“傻壞公司”——那些被孩子瞎花掉的錢,查實後都退賠了。

這就是為什麼直到2018年1月起,騰訊股價才一路連跌。過了一段時間,它才被發現執行不力,不僅股價跌了,整個行業也被更嚴格監管。“吃雞”上線後快半年都沒得到版權許可。

顯然,它做錯了這件大事,而且認識還不夠深刻。

3

騰訊不會做內容,但它真的很想做好內容。

和1月最高股價相比,9月末市值已經蒸發約4成,約1.5萬億港元。


騰訊不會做內容

顯然騰訊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危局,並試圖扭轉。

9月30日,騰訊在其公號上發了一封公開信《騰訊啟動戰略升級》,宣佈進行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

除了壓縮原有的事業群,新成立的事業群有兩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平臺與內容事業群。

這對應著騰訊兩個最重要的未來:“雲服務”和“社交+內容”。

有報道引用了一位騰訊內部人士的觀點,說騰訊已經很久沒打仗了,但目前來看有兩大戰役要打“在新零售上開戰阿里,在用戶時長上開戰今日頭條。”

很快,互聯網圈掀起了對騰訊技術建設是否落後的大討論。其中多是對騰訊疏於技術建設的批判。畢竟,技術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地基。


騰訊不會做內容

但在我看來,“雲服務”的戰爭沒那麼急迫。技術建設需要時間。另外幾家有云服務的公司,阿里、百度、京東、華為等,都體量不小,還不至於這麼早就靠雲拼股價。

另一條“社交+內容”戰線則更迫切,扭轉股價,只能拼“內容”。

作為中國最擅長社交的公司,騰訊幾乎已經覆蓋了中國所有網民,再沒有人口紅利可以吃。

既然社交不能再拼人頭了,只能拼時長。可無論網民在社交應用上做什麼,最終消費的全是內容。

內容之爭,不是騰訊對頭條怎樣,而是所有C端產品的未來之爭。這也是為什麼阿里要佈局了內容生態,百度做了信息流。

如果說,頭條和它比還是小傢伙,阿里、京東、百度都有其它業務之爭,只有騰訊只剩下這一塊死磕的陣地。

可偏偏,它組織架構後,又被人戳了痛處,雪上加霜。

很自然的,資本市場沒有為騰訊新戰略買賬,10月價格依舊持續下跌。

4

騰訊的確不會做內容。

雖然它的“大內容”佈局非常豐富,有諸多優質資產和產品——推遲上市的騰訊音樂、主要貢獻收入的遊戲、微信龐大的公眾號體系以及整合到新事業群的諸多大流量平臺——但騰訊一直沒有內容基因。

去年,曾有人問我,騰訊股價這麼高,它真的對互聯網做了什麼貢獻嗎?

我說,當然。

是騰訊開創了“產品思維”和互聯網的“產品時代”,最終服務了每個用戶的是“產品”,而不是背後的難懂的“技術”。


騰訊不會做內容

但此時之蜜餞,彼時之砒霜。

回想這二十年,騰訊沒有任何一次純粹的內容勝利。

《王者榮耀》可以算勝利,但那依舊是產品的勝利。

而且,在內容上,它似乎總是做對小事卻犯大錯誤。

隨便一回想,今年就有兩件。

一個是推遲上市的騰訊音樂(TME)。

它大概獲得了中國市場80%的音樂版權資源,幾乎是壟斷。只要需求在,壟斷的生意永遠是最好的生意,我相信資本市場也這麼看。


騰訊不會做內容

但壟斷,對任何一個內容領域來說,都是最可怕。它會抹殺掉許多創新的基因,內容蓬勃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多樣性。

另一個是今年騰訊TOPIC(騰訊興趣內容基金)打算投資新媒體“差評“。

構建內容生態、扶植優質內容當然對。我也相信,差評的數據絕對比大部分新媒體要好得多。

可騰訊選錯了人,把會做內容的,等同於會做“流量”的。不管哪裡,只要有人的地方,把內容等同於流量都會出大事,快播王欣就是。

幸好,小馬哥快速出面中止投資,並表示,這違背了騰訊正直價值觀。

但騰訊這麼嚴謹的公司,一樁投資從上到下,層層過關,直至最後才由小馬哥救火。只能說,這家公司真的不大“懂”內容。

5

我不明白,到底因為什麼,騰訊把自己逼到了必須做不擅長事情的時候。

或許,就像潘亂那篇《騰訊沒有夢想》;或許,它產品做得太成功,絕大部分大公司病,病因就是這樣的路徑依賴。

2005年到2015年,騰訊和馬化騰,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互聯網公司和創始人。

它曾代表互聯網上半場的巔峰:Pony低調、謙遜務實,關鍵是,轉身極快。記得2010年3Q大戰,當月月末騰訊就宣佈全面開放,兩個多月後就進行了第二輪組織架構調整。


騰訊不會做內容

它的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保證了它上半場的勝利。

它也是騰訊遊戲成功的起點。那也是我不再那麼喜歡騰訊的始點。

由於持續研究用戶需求,服務用戶,在研究人性。在讓人“爽”這件事上,它比誰都有經驗。一款讓人慾罷不能的產品,不成功都難。

但這種方法論,不能直接移植到內容;最刺激的內容永遠是“黃賭毒”,3歲小朋友都知道那不對。

而且,這也不能是互聯網“下半場”大公司的方法論。“爽”思路下,貢獻時長多,管不住自己的,估計也不是優質用戶。

對大公司來說,出大事兒的永遠都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社會極端事件。

匪夷所思的事情已經發生很多了。

去年冬天,四川瀘州一個17歲男孩,為了給遊戲充值,搶劫鄰居,被抓時依然高喊:你抓我可以,等我把遊戲退了!

今年夏天,福建一個14歲少年因沉迷遊戲,用剪刀刺傷母親,然後站在空調外機準備跳樓,幸好最後被消防人員救下。


騰訊不會做內容

歷史上,今年20歲的騰訊一共進行過三次組織架構調整。第一次是2005,第二次是2010,第三次是今年。前兩次都成功了。

如果我來總結,2005年那次,騰訊從職能式組織架構調整為業務系統制(BU制)解決的是自己內部的關係。

2010年,騰訊開放,由事業部調整為事業群制。之前,騰訊因為體量大,走了全體PC互聯網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成為行業公敵。

那次調整,解決的是它和互聯網行業之間的關係。

到了2018年,已經沒有一個行業叫互聯網,處處都是互聯網。騰訊要想扭轉不利的局面,這次調整,要處理它和世界的關係。

我挺為它擔憂,現在也不是抄底的時候。

它的題目太難了。從內容角度看,全球範圍內沒有哪家超級公司真的建立出好的內容生態,但它必須實現。

它又是一家20歲的成熟超級公司。大把公司比它糟多了,壞多了。但熊孩子幹出的那些事情,大人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