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賣殼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在私募圈裡,對於2018年有這樣一個說法:2017年的行情是怎麼造神的,2018年的行情就怎麼誅神。從這話可以透視出2018年A股市場的持續調整,令私募機構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在2018年這個股市寒冬中,不少的私募基金淨值大跌,產品清盤數量也創出新高。2018年,私募基金清算產品數量累計達8013只,其中提前清盤5069只。

回溯2018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愕然發現,目前,已有10傢俬募已從自2016年以來的百億級俱樂部“退群”;更多的中小型私募由於業績不佳,為壓縮成本只有通過為券商營業部“打佣金”換取辦公場地棲身。

10傢俬募從百億級俱樂部“退群”

私募行業內有一條潛規律——規模是業績的殺手。這一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什麼策略的私募基金,只要規模變得太大,操作空間就會變得有限,而基金經理操作也會受到更大的約束。

那麼,從2016年底來看,管理規模達百億級的私募名單中,經過2017年、2018年的市場風雲變化,這些百億級私募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帶著好奇的心理進行了查詢。

據格上理財2016年四季度公佈的百億級證券私募名單顯示,當時一共有包括景林資產、重陽投資等27家百億級管理規模的證券私募基金。

2016年四季度百億級證券私募基金

景林資產、六禾投資、淡水泉投資、星石投資、理成資產、朱雀投資、從容投資、展博投資、重陽投資、遠策投資、和聚投資、銀葉投資、青騅投資、佑瑞持投資、耀之資產、東源投資、合晟資產、暖流資產、樂瑞資產、千合資本、映雪投資、博道投資、大巖資本、富善投資、茂典資產、盈峰資本、藍石資管

到2018年6月底,管理規模達到百億以上的證券私募管理人包括重陽投資在內共有30家,但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卻發現,從數據來看,在2016年底的27家百億級私募中,已經有10家消失了,這10家有六禾投資、理成資產、盈峰資本、展博投資、青騅投資、東源投資、大巖資本、富善投資等。

另外,火山君注意到,有幾家百億級私募選擇了“私轉公”,如博道投資等。而在2018年9月15日,百億級私募朱雀投資成為第五家“私轉公”的公募基金。

那麼,在一年的股市寒冬中,導致這些百億級私募跌落榜單的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業績回撤後遭遇鉅額贖回是一大原因,而這又主要來源於市場風格的風雲突變。如2017年,A股出現“一九”分化行情,量化對沖類私募產品普遍陷入危局,不少百億級私募的量化對沖產品業績出現大幅回調,最終導致從百億級私募行列退出,如盈峰資本。

8013只私募產品“結賬”清盤

從這些退出百億級俱樂部的私募基金情況看,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這些私募基金普遍出現產品線收縮的狀態。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部分私募清盤的私募產品數量高於新成立產品數量。

2018年,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在私募八大策略裡面排名墊底,就連一批明星私募也沒能倖免。弱市之下無英雄,連“一哥”王亞偉旗下的產品鐵寶盈祥雲3號也被提前清盤。數據顯示,千合資本旗下大部分產品在2018年都是負收益,其代表產品昀灃2018年的虧損幅度達36.18%。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私募排排網的數據顯示,2018年,私募基金清盤產品數量累計達8013只,其中提前清盤的產品數量為5069只,股票策略產品清盤3602只。而從2014年至2017年,產品清盤數量分別為782只、1824只、2288只和3572只,2018年的私募清盤數量明顯逼近數年來的總和。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火山君注意到,2018年前11個月,私募基金共發行18407只產品,相比2017年的發行數量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幅度仍舊較大。

此外,火山君還注意到一個數據,除了已經清盤的8000多隻私募產品外,還有一群中小私募掙扎在清盤線附近。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淨值跌破0.8元的私募產品就有近2600多隻。

為省成本“寄居”券商“打佣金”

近期,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發現,不少中小型私募公司的辦公地點出現了變更。而從其新遷地址看,無疑是從城市的中心區搬走,畢竟那裡的房租比較貴,換到一些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地方辦公展業。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有2萬家私募機構的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未來新成立、規模小、投資管理能力和經驗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間正日益縮小。

有私募行業人士告訴火山君,目前證券類私募中能過盈虧平衡點的估計不到10%。按照2018年的市場行情,收益做到10%以上也很難,按20%提成,1億元的管理規模,如果產品收益10%,再加上1%~2%的管理費,算下來,私募拿到手的收入也就200萬元左右。對於一些小型私募來說,控制成本的辦法就是少僱些人,換個便宜的辦公場地,想方設法將運營成本控制在200萬元左右。

實際上,從2018年以來,一些私募機構紛紛想法降低運營成本。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有不願具名的券商營業部人士在近期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前期一些小型私募基金曾找過他們營業部合作,目的是讓券商營業部來提供私募基金的辦公場所。

據該券商營業部人士透露,券商給私募提供辦公室也並非沒有條件,營業部為了經紀業務創收,一般要求私募基金通過短線交易來為券商營業部“打佣金”。營業部收取私募的佣金率是千分之二,並且每個月的佣金額也有要求,至少要保證每月20萬元以上,按照這個佣金額來倒算,至少交易金額在1億元左右。另外,券商還會為這些合作的私募基金旗下產品尋找投資資金來源。

原賣百萬的“殼”40萬無人問津

在2018年,不少私募元氣大傷,主要是因為旗下產品瀕臨清盤線,在沒有明確機會的時候不敢放大倉位博取收益。然而在這樣的煎熬中,公司員工工資、房租水電的開支一分也不能少。由於產品沒有收益,一直都在吃老本,已到了快熬不下去了的境地,但放棄又心有不甘。

而私募的這種悽慘境遇,也導致私募“賣殼”生意暗流湧動。有私募人士向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透露,他知道的不少小型私募都傾向於清盤“賣殼”走人。

不過,有“賣殼”想法的私募多了,結果就是“殼”的價格一路走低,由高峰時期的百萬元直接降到40萬元左右也無人問津。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近期,火山君還從各大私募圈發現,在私募圈兜售私募公司“殼”的中介越來越多。不少中介機構手裡都捏著一大把私募“殼”公司資源在到處兜售,一次甩出好幾家來供買方選擇。甚至還有中介機構在私募圈搞起了年終特價大促銷,聲稱客戶委託急轉幾家私募公司。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從中介機構提供的4家“殼公司”地址看,都是註冊地在北京的。該中介還向火山君表示:“您看上了哪個資源隨時可以操作變更,而且價格還可以商量。”

該中介還表示,現在直接“買殼”備案可能比自己申請更省錢,至少能省掉時間成本。如果自己去申請“牌照”,除了租場地、請員工等各種花銷外,完成登記備案的耗時也比較長。火山君發現,現在的私募“殼買賣”已經由此前的賣方市場轉為了買方市場,真正出手“買殼”的人還是比較少。畢竟買下了私募這個“殼”也不好養,還要考慮如何吸引資金髮行產品,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難度還是不小的。

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