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汕頭作為經濟特區,應該如何砥礪前行,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這個問題在這個節點格外引人深思。也許,每個汕頭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而早在上世紀初,國父孫中山便在其擬訂的整個祖國實業計劃中,表現出對潮汕地區特別是汕頭的建設和開放事業的關注。你能猜出,他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嗎?

說起孫中山與潮汕的淵源,這位偉人曾與潮汕有過3次“親密接觸”——分別是在1917年7月10日、1918年5月26日和1920年11月27日,三蒞粵東潮汕。

1911年10月10日武漢起義,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讓位給袁世凱。1916年,孫中山為粉碎段祺瑞獨裁陰謀,決定從上海南下廣州護法。1917年7月7日,孫中山及其隨行者乘“海琛號”軍艦自上海啟航南下,10日抵達汕頭。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汕頭中山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

護國軍潮梅總司令莫擎宇歡迎孫中山蒞汕,革命黨人羅翼群受廣州革命人士委託,攜帶密函專程由穗來汕迎謁孫先生,並彙報廣州情況。汕頭市民萬人空巷、夾道歡迎孫中山及其隨行人員,孫中山一路含笑點頭,頻頻招手致意。其時孫中山雖不再擔任臨時大總統,但汕頭革命黨人和廣大市民仍將他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予以熱烈歡迎。7月12日,孫中山高興出席汕頭各界歡迎會,即席發表重要演說,講粵語的他用普通話講述南下護法主張。

1918年5月26日,孫中山再蒞汕頭,視察部隊。當時,他南下護法,只有海軍支持,沒有陸軍力量。廣東省長朱慶瀾在桂系軍閥掣肘下,難以作為,便在辭職前把所轄省防軍二十營歸大元帥府直轄。孫中山接管後,以此為基礎組建援閩粵軍,任陳炯明為總司令,並令部隊於是年初開赴潮梅地區補充整訓,準備抗擊李厚基部軍閥,攻閩取浙,然後進取南京,爭取打開護法新局面。時援閩粵軍總部駐汕頭市崎碌。不久,孫中山又經潮州前往三河壩視察總部行營。到三河壩後,他對諸將大加勉勵,並面授早日進閩機宜。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1918年5月4日,孫中山赴大埔三河壩視察粵軍後到梅縣鬆口看望中華革命黨人時留影。

1920年11月底,孫中山第三次蒞汕。11月22日,孫中山在上海莫利愛路29號本宅召集會議,決定回穗重組軍政府。25日偕夫人宋慶齡及伍廷芳、唐紹儀等,在侍從武官馬湘等護送下,乘永翔艦離滬往穗。27日傍晚,途經汕頭港停泊登岸,到餐館用餐,然後返艦繼續航行。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堅定不移地領導民主革命的同時,十分關心未來國家的建設事業。1919年8月,他指派朱執信、廖仲愷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並親自撰寫《發刊詞》,指出創辦此刊的目的是“以鼓吹建設之思潮,闡明建設之原理。”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建設》自第一卷第一號起,連載孫中山的著作《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實業計劃)》。在擬訂的整個祖國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對潮汕這一地區特別是汕頭的建設和開放事業頗為關注。就《建國方略》對汕頭的建設規劃來看,他著重於兩個方面:汕頭的港口建設和鐵路建設。

首先,孫中山高度重視汕頭港建設。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構建了一個周全的全國港口建設規劃,在這個規劃中給汕頭港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視。他明確地指出,全國要建設三個世界性的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以及四個漁港。從我國東北部到西南部,進行分等級定點安排,即從葫蘆港到海口,大港、中港、小港連成一線整體。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1900年的汕頭灣

孫中山把汕頭港列為三等港。他說:“汕頭在韓江口,廣東極東之外。以移民海外之關係,汕頭與廈門極相類似,以其又供大量之移民於東南亞細亞及馬來群島也。故其與南洋來往船家之頻繁也不亞於廈門。”

他把汕頭港與廈門港各自優缺點進行比較,指出:“以海港論,汕頭大不如廈門,以其入口通路之淺也。然以內地水運論,則汕頭為較勝,以用淺水船則韓江可航行著數百英里也。圍汕頭之地,農產極盛,在南方海岸,能追隨廣州河漢者,獨此地耳。韓江上一段,煤鐵礦極富。汕頭通海之路,只須少加範圍浚渫之功,易成為一地方之良港也”。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孫中山根據汕頭臨海的有利條件,認為汕頭這樣的沿海商港,還應“兼為便利適合漁業之設備”,積極發展漁業,使汕頭港“同時為漁業港也。”

其次,孫中山高度重視汕頭的鐵路建設。孫中山在袁世凱竊取民國大權後,曾一度“籌劃全國鐵路大權”,並擔任全國鐵路協會會長,對建築鐵路相當重視。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規劃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鐵路系統,其中,四條與汕頭港和潮汕地區有密切關係:一是汕頭至常德線。即以汕頭市為起點,經潮州、梅州、江西南部,通至湖南常德市;二是廣州、寧波兩大港之間的海岸線。即由廣州經惠州、海豐、陸豐、揭陽、潮州、廈門、泉州、福州至寧波市;三是南京嘉應線。即自南京經安徽、浙江、福建至梅州;四是廈門至廣州線。即自廈門經漳州、大埔、梅州、龍川、榕城至廣州。以此四大鐵路線,將潮汕與興梅以及閩、贛、湘、浙各省連接起來。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依據孫中山的汕頭建設規劃,汕頭要建成重要的港口、經濟中心和鐵路樞紐,成為粵東、閩西、贛南、湘南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成為南方一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戰略地位的港口城市。

孫中山的國家建設方略是宏偉的,高瞻遠矚的;孫中山的汕頭建設藍圖是非常美好的,極其壯觀的。但孫中山聲明自己所擬訂的實業計劃不是“一成不易之論”,如要付諸實施,“必當再經一度專門名家之調查,科學實驗之審定,乃可從事。”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孫中山建設汕頭港和鐵路以及他的整個實業計劃,在當時沒有辦法實現。

孫中山的建設汕頭規劃

是基於汕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首先,汕頭面臨南海,西距香港195公里,北距廈門130海里,東距高雄214海里,是廣東距臺灣最近的地方;汕頭是潮汕、興梅以及贛南、閩西南一帶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汕頭瀕臨西太平洋的主要國際航線,素有“粵東之門戶,華南之要衝”之稱。

汕頭位於東經116°40″,北緯23°21″,屬南亞熱帶海洋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冬無嚴冬,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21.30℃。汕頭為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內通興梅、贛南、閩西,自古以來水運就相當發達。正因為汕頭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孫中山在與廈門相比後認為,“然以內地水運論,則汕頭為較勝”。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其次,汕頭地處韓江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溝渠縱橫,農作物一年三熟,水果、蔬菜四時常鮮。汕頭的海岸線曲折漫長,有海岸線289.1公里,港灣多,沿海岸線分佈著廣闊的灘塗,水產資源特別豐富。雖然長期承受著人多地少的巨大社會壓力,但潮汕人以“種田如繡花”的高超農藝,使得潮汕“素號產生米之區”, “風物冠南方”。正因為如此,孫中山才理直氣壯地作出這樣的結論:“汕頭之地,農產極盛,在南方海岸,能追隨廣州河漢者,獨此地耳”。

正是基於汕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港口優勢、水運優勢和物產豐富,孫中山才將汕頭的港口建設和鐵路建設納入他的《建國方略》,予以較高的地位。

孫中山的建設汕頭規劃

是出於對汕頭是著名僑鄉的考慮

以汕頭市為中心城市的潮汕地區是我國著名僑鄉之一。在清朝時期,潮汕地區就有人從澄海樟林港乘紅頭船,漂洋過海,出國謀生。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年中,汕頭市成為我國最大的移民口岸,是華僑、外籍華人出入境的主要港口。由汕頭出國的人數,長期在國內各口岸列第一位。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旅居在海外的潮人(包括潮僑、外籍潮人)有600多萬人,分佈於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0%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尤以泰國為最多。目前,海外潮人約佔海外華人的1/5強。

正因為汕頭是著名僑鄉,具有發展對外貿易的巨大優勢,所以,孫中山“以移民海外之關係”,將汕頭規劃為三等港,列入他的《建國方略》。

孫中山的建設汕頭規劃

是對潮汕商貿與交通發達的歷史借鑑

汕頭雖歷史不長,但無論是汕頭所處的潮汕,還是汕頭本身,都有著商貿港口的輝煌歷史。孫中山的汕頭建設規劃中說的“其與南洋來往船家之頻繁也不亞於廈門”,正是對潮汕商貿港口的歷史借鑑。

首先,潮汕古為著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唐代,它經由杭州、寧波、泉州、廣州等處出海,通日本、琉球、南洋、印度、中亞和歐洲等地,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潮汕地處廣州和泉州之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潮汕早在隋朝就已打通海上通道。《汕頭華僑志》(油印本)載:隋唐潮州同波斯、阿拉伯人貿易頻繁;宋、元與潮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大食(阿拉伯帝國)、勃尼(今北加里曼丹、文萊一帶)、逸麻(今菲律賓民都洛島一帶)和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等;明代潮州出洋謀生的潮商紛紛到南洋定居,潮州的瓷器、茶葉、土布送往南洋各地販賣。《汕頭商業志》記載:清嘉慶年間潮州海運既興,同南海諸國貿易日盛。潮州沿海居民“富者出本,貧者出身,貿易諸國”。而汕頭港興起,則是“商船停泊之總彙”,成為粵東第一商貿港。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其次,近代汕頭是著名的商貿港口。1861年汕頭闢為通商口岸後,汕頭成了外貿入傾、內貿輸出的黃金海岸。內貿方面,汕頭將潮汕地區同國內經濟貿易繁盛之地,如天津、上海、蘇州、廣州等緊緊地聯繫起來,使汕頭在商貿信息、物流品種及規模等方面站到了全國的前列。汕頭從國內主要經濟中心運購潮、梅、汀地區急需的米穀、棉花、布帛,又將潮、梅、汀各地的特產糖、鹽、紙、木材等運銷國內主要市場。潮商“候三四月好南風,租船艚裝貨糖包由海道上蘇州、天津;至秋東北風起,販棉花、色布回邑”,“富商巨賈,率操奇贏,興販他省,上溯津門,下通臺夏”。

外貿方面,“從此舉凡潮州出入口貿易者皆以汕頭為吐納,汕頭與新加坡、暹羅、海防、蘇門答臘各地商貿日繁,貿易額也以次激增”,“外貿之銷售內地者日益繁多,內地產物之運銷海外者亦較百十年前激增倍蓰,由是而貿易之事情日加繁盛”。汕頭“舟車雲集,商旅輻輳,內則惠梅二州、贛南七縣、閩南八縣資為挹注,外則握南洋貿易之樞紐”,成為內外貿易的一大中心。隨著汕頭為中心的商貿網絡、交通網絡和近代工業體系的建立,“洋船昔之泊於樟林港者,亦轉而泊沙汕頭,人煙輻輳,浮積加廣,交通既便,遂寢取郡城商業地位而代之。”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再次,汕頭鐵路建設的興建。1861年闢為通商口岸之後,汕頭港的海運商貿日益繁榮,從而帶動了鐵路建設的興起。英國的怡和、太古洋行先後於1888年、1889年向清政府申請營建潮汕鐵路,都因遭到潮汕人民的反對而未獲批准。1898年,清政府因國庫空虛,無力投資興建鐵路,議定以後營建鐵路以商辦為主。1903年,梅縣華僑張煜南、謝榮光等集資100萬銀元,向清政府上稟,申請興建潮汕鐵路,稟文於10月下旬獲清政府批准。1904年9月28日潮汕鐵路開工,1906年鐵路自汕頭築至潮州,10月25日正式鐵通車。1908年延伸至意溪,全長42.1公里,實際投資3025800元,鐵路路基寬14尺,路軌為當時中國標準軌寬4尺8寸5分;全路佔地面積1949畝。

可見,孫中山對汕頭港建設的高度重視,是對潮汕是古代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和汕頭因1861年開埠而成為著名的商貿港口的歷史借鑑;而汕頭鐵路建設的興建,使孫中山意識到汕頭髮展鐵路事業的重要性,看準了汕頭髮展鐵路事業的巨大潛力,因而他把汕頭港和鐵路建設納入他的《建國方略》。

孫中山的建設汕頭規劃

完全符合近代汕頭髮展的歷史方位

汕頭因1861年開埠而迅速崛起,成為一個重要的商貿港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汕頭為中心的潮汕地區,逐漸從古代農業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轉型。進入20世紀,汕頭商貿經濟發展迅速,高度繁榮。1860年汕頭開埠當年,從汕頭口岸進出口貨物價值合計6176293銀元,1880年增長至21275667關平兩,1990年再增至44030734關平兩,而1910年則為54014382關平兩。對外貿易的對象主要是香港、新加坡、曼谷、西貢、英、美、日本等地,而國內主要是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牛莊、天津等沿海城市。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商貿發展,意味著大流通,需要大物流,離不開港口,離不開鐵路。汕頭商貿經濟的迅速發展,規示著汕頭的經濟發展方向。因此,孫中山先生把港口和鐵路作為建設汕頭規劃的兩大重點,是符合汕頭髮展的歷史方位的。

孫中山的建設汕頭規劃

到底實現了嗎?

隨著汕頭港市的形成,汕頭逐步成為潮汕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20世紀30年代,汕頭已成為粵東、贛南、閩西南的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國東南沿海的國際性海港。1933年,進出汕頭的輪船達到4478艘,總噸位675萬多噸;港口吞吐量佔全國沿海各港口貨運量的8.76%,僅次於上海、廣州而居全國第三位。據該年統計,全市各種商行達3441家,交易額為6.92億元。

至民國初年,汕頭商貿不僅盛居全國第七,而且牢牢控制著汕—香—暹—叻國際貿易圈,英、美、法、德、日、俄、荷、比等八個國家曾在汕頭設領事館,是蜚聲國內外的國際商埠。解放後,汕頭的對外貿易持續發展。1981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80多萬噸。1949年外貿出口總值212萬多美元,1976年發展到1億美元,1980年突破2億美元。

歷史進入新時代,孫中山對汕頭的建設規劃部分已經實現,部分正在規劃實施。目前,汕頭市圍繞構築大汕頭灣區城市格局,加快推進港口頭號工程、高速公路、廈深鐵路聯絡線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核心區域

汕頭高速公路密度達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隨著揭惠、汕湛、潮汕環線高速公路建成後,汕頭境內高速公路總里程將超過230公里,密度高於珠三角目前水平。而就在近日,汕頭火車站已迎來首列測試高鐵動車組停靠,標誌著廈深鐵路汕頭聯絡線各項工程已經完成,汕頭即將迎來全新的高鐵時代,真正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絡體系。

與潮汕有過“親密接觸”的孫中山,曾為汕頭規劃怎樣的發展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