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自宋以后,理学思想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占据了主流位置,“忠”的思想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宋明时期如此浓厚的思想禁锢,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这些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分子中占据着主流,这种思想的束缚,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些人的心底。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股“愚忠”风,让我们很难理解。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但是,这种思想风潮毕竟只是一种社会寄托,当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除了极少数人能够谨守自己心底的底线外,其余都在利益的果实前选择了妥协,成了一时的所谓“汉奸”。当初的吴三桂也想做个忠君的大臣,他实在想不通从小教育自己忠君的祖家三兄弟以及被自己当做典范的洪承畴有一天会向自己的敌人妥协,做了大明王朝的叛徒。直到有一天,自己也处于他们所处的境地,他也才真正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即使做了降臣,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容忍曾经出侍前朝的臣子,尤其是还手握重兵。所以吴三桂的结局也是不得不反。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如果说到所谓的不侍二君的话,郑成功应该也算其中一个,虽然出身于海盗家庭,但还是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在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克之后,仍然打着明朝的旗号进行斗争,知道后来南明王朝的建立,开始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但当时的社会局势只能表明南明小朝廷注定是昙花一现,这天下注定是大清的,但是仍然有许多明朝遗老做着斗争。直到郑家到了进退两难的时候,郑家的两位主事人,郑成功与自己的父亲郑芝龙就之后的方向发生了分歧,是收复台湾还是想清廷投降呢,两人发生了很大的矛盾。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看见其他降清的前朝大臣们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以为自己也可以借此东山再起,风光一时,但他忘记了那些降清的大臣们手里有着让清朝统治者忌惮的力量或者一定的利益关联,而他郑芝龙只是一个政治上的逃犯,他的结局注定不会太美好。而郑成功的打算是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以此为根据地,以便于能够为清廷做抗衡。两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打算,父子两人从此也是分道扬镳。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幸运的是,在郑成功的努力之下,终于收复了台湾,但他打出的旗号却是“明”的国号,这自然让清朝统治者心里不是很舒服,毕竟现在的天下已经属于大清了。所以他们就以郑芝龙为要挟,让郑成功降清。结果郑成功也确实有骨气,眼看自己的父亲一家十几口人被清杀死也绝不投降,从这一点上来看,郑成功确实还算有气节的人。但如果历史再倒退几个朝代,在以“孝”为先的朝代里,郑成功的行为注定让人很难理解。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但让郑成功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收复台湾的同时,留守厦门的儿子郑经与他的奶妈私通,生下一子。然而治家严格的郑成功大为愤怒,要将郑经、奶妈以及生下的儿子斩杀。但是,毕竟鞭长莫及,在厦门的部下实在难以执行这个命令,集体抗命不遵,郑成功也是因此气的一病不起,最终死亡,享年三十九岁。


郑成功与父亲因为是否降清而决裂,结果自己后代带着全部家业降清


之后的历史,大家也都可能在一些影视剧里面了解过,经过一系列的斗争,郑经的次子郑克爽最终向清朝投降,将郑成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了他誓死不降的清廷。如果郑成功泉下有知,真不知会做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