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自宋以後,理學思想在整個社會階層中佔據了主流位置,“忠”的思想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可能會出現類似於宋明時期如此濃厚的思想禁錮,忠君愛國的思想在這些飽讀聖賢書的文人分子中佔據著主流,這種思想的束縛,已經深深植根於這些人的心底。因此這個時期的社會,給我們展示的是一股“愚忠”風,讓我們很難理解。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但是,這種思想風潮畢竟只是一種社會寄託,當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時,除了極少數人能夠謹守自己心底的底線外,其餘都在利益的果實前選擇了妥協,成了一時的所謂“漢奸”。當初的吳三桂也想做個忠君的大臣,他實在想不通從小教育自己忠君的祖家三兄弟以及被自己當做典範的洪承疇有一天會向自己的敵人妥協,做了大明王朝的叛徒。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處於他們所處的境地,他也才真正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但是,即使做了降臣,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會容忍曾經出侍前朝的臣子,尤其是還手握重兵。所以吳三桂的結局也是不得不反。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如果說到所謂的不侍二君的話,鄭成功應該也算其中一個,雖然出身於海盜家庭,但還是受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克之後,仍然打著明朝的旗號進行鬥爭,知道後來南明王朝的建立,開始有了“正確”的方向指引,但當時的社會局勢只能表明南明小朝廷註定是曇花一現,這天下注定是大清的,但是仍然有許多明朝遺老做著鬥爭。直到鄭家到了進退兩難的時候,鄭家的兩位主事人,鄭成功與自己的父親鄭芝龍就之後的方向發生了分歧,是收復臺灣還是想清廷投降呢,兩人發生了很大的矛盾。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看見其他降清的前朝大臣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以為自己也可以藉此東山再起,風光一時,但他忘記了那些降清的大臣們手裡有著讓清朝統治者忌憚的力量或者一定的利益關聯,而他鄭芝龍只是一個政治上的逃犯,他的結局註定不會太美好。而鄭成功的打算是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以此為根據地,以便於能夠為清廷做抗衡。兩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打算,父子兩人從此也是分道揚鑣。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幸運的是,在鄭成功的努力之下,終於收復了臺灣,但他打出的旗號卻是“明”的國號,這自然讓清朝統治者心裡不是很舒服,畢竟現在的天下已經屬於大清了。所以他們就以鄭芝龍為要挾,讓鄭成功降清。結果鄭成功也確實有骨氣,眼看自己的父親一家十幾口人被清殺死也絕不投降,從這一點上來看,鄭成功確實還算有氣節的人。但如果歷史再倒退幾個朝代,在以“孝”為先的朝代裡,鄭成功的行為註定讓人很難理解。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但讓鄭成功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收復臺灣的同時,留守廈門的兒子鄭經與他的奶媽私通,生下一子。然而治家嚴格的鄭成功大為憤怒,要將鄭經、奶媽以及生下的兒子斬殺。但是,畢竟鞭長莫及,在廈門的部下實在難以執行這個命令,集體抗命不遵,鄭成功也是因此氣的一病不起,最終死亡,享年三十九歲。


鄭成功與父親因為是否降清而決裂,結果自己後代帶著全部家業降清


之後的歷史,大家也都可能在一些影視劇裡面瞭解過,經過一系列的鬥爭,鄭經的次子鄭克爽最終向清朝投降,將鄭成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了他誓死不降的清廷。如果鄭成功泉下有知,真不知會做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