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咸丰三年(1853),为阻止北上的太平军进而收复失地,朝廷任命向荣领兵一万,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号称江南大营,琦善则领兵一万于扬州城外,号称江北大营。

其中,江北大营扼守京杭大运河及江淮平原,而江南大营驻扎孝陵卫,绝山依谷,进退自如。二营彼此呼应,互为犄角,对太平军“都城”天京(即南京)形成围剿之势。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江南、江北大营


尤其江南大营,近在咫尺,宛如眼中钉,太平军数次欲拔之而后快,而江北大营则使天京粮运受困,水路被截,多有威慑。双方彼此间拉锯数年,清军深知江南、江北二营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也多次增兵,苦心经营。

到了咸丰六年(1856),为消除肘腋之患,太平军调军数万,由燕王秦日纲统率,终于首次攻破江北、江南大营,极大改变了天京的防御阵势。然而此役多为击溃战,并未予清军以歼灭性打击,致使江北、江南大营不久得以卷土重来。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太平军一破江南、江北大营


很快,咸丰八年初(1858),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截断天京的粮道及交通,实施包围之策。一时间,天京局势甚是危急。

为解天京之困,新任后军主将李秀成、李世贤等部围魏救赵攻掠庐州后,兵锋直指江北大营,以确保天京与江北地区的交通线。

八月十九日,李秀成与陈玉成会师,大败清钦差大臣德兴阿、胜保等部,次日,又击溃冯子材江南大营的五千援兵。随后,太平军乘胜进袭浦口江北大营,德兴阿率残兵连溃百余里,军矢令书皆失,江北大营被彻底摧毁。

江北大营失利后,江浦、天长、仪征、扬州等地相继失守,德兴阿也败走仙女庙。此役,在曾国藩的一件信札中,亦有提及,这位清朝的“中兴名臣”对战况失利也是忧心忡忡。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曾国藩 信札一通 文格家藏晚清诸老尺牍


文格,字式岩,满洲人。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进士,山东巡抚,库伦办事大臣。工花鸟。

信札中提及:江北自德帅大营失利后,江浦、天长、仪征、扬州相继不守,全局震动。其中“德帅”即德兴阿。

信札中,另有提及:幸张殿臣率六千人渡江,于九月十六日克复扬州。“张殿臣”即张国梁。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曾国藩 信札一通


关于张国梁,原名张嘉祥,很多人未必耳熟能详,而提及其曾经加入的“天地会”,观者必然有所耳闻。天地会真实存在,以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旧班底所创建,旨在“反清复明”。即使清朝繁盛如康乾盛世,也并未将其一网打尽。

而及至道咸年间,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尤其两广地区,只能大肆裁军。被裁的军人,无法谋生,只得加入天地会,组织得到空前壮大。继而,两广的天地会堂口爆发叛乱。

尤其张嘉祥,作为天地会堂口大龙头,影响力颇大。受其起义影响,清末贵县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高潮,各路绿林豪杰一时并起。这为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黄鼎凤起义打下了基础,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近代史。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鹿鼎记》剧照


可是,就在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张嘉祥却接受了清廷的招抚,成了剿灭两广天地会起义的急先锋。

清史稿也记载:“时大江南北诸军,贼所尤畏者,惟国梁一人。贼势忽南忽北,多方肄我,皆牵制国梁之计,果为所败。”

张国梁在剿匪过程中,战功赫赫,累迁至江南大营副将。在向荣自杀后,与其平级的和春,因身为旗人,得以接管江南大营,而张国梁素来与和春明争暗斗,此后颇受排挤。

咸丰十年(1860),张国梁在闻知江南大营再次失陷,后领军驰至丹阳,与太平军血战不敌后,跳入长江中溺水自杀。

张国梁从海盗水师出身,及至加入天地会,而后接受招抚,成为剿灭太平军急先锋,最后溺水自杀,其人一生,也是颇为传奇。

信札中,还有提及:而六合为温太守坚守屹立不摇,大局赖以保固,此亦近年得失之一大关键也。“温太守”即温绍原。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曾国藩 信札一通


温绍原,少负奇略,坚守六合六年内,察度地势,修缮城垣,太平军数度大军来攻,竟无寸功。

《南冈草堂诗选》记载:温太守绍原守六合,屡挫贼锋,贼畏之如虎,一时有铁打六合之谣……

六合之地为太平军所必争,温绍原每日亲自巡视四门各营,极得军心。所以将校士卒,无一不为温绍原愿效死力。

只可惜,陈玉成率太平军再度来犯时,周围清军坐视不理,见死不救,而张国梁又分身无暇,最后赶至,却已晚矣。

六合成为孤城,徒作困兽之斗,绍原坚守几及一月,力竭城陷,战死。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陈玉成战六合》连环画


陈玉成攻破六合后,殓葬了温绍原尸首,叹曰:“使温绍原若有接济,胜负之数,未可知亦,真‘铁铸’之城也!”


而后,又嘱托守将“当以温绍原自勉”。

此外,据信札所书关于闽地内容:再闽中米贵于珠,百钱难供一饱。银贱于土,一两仅换八百,以是勇夫趑趄,谈及入闽均有难色……如闽事日纾,即欠饷二三月亦不遽有脱巾之虑……


同古堂|天地会堂口大龙头竟转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曾国藩 信札一通


此函应写就于咸丰八年(1858),是时曾国藩接咸丰谕,重新出山,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清史稿》曾有提及:国藩至江西,屯建昌,又诏援闽。

当时,清朝正值四面楚歌,南有太平军,北有捻军,陕甘的回民亦是相继揭竿而起,朝廷摇摇欲坠,军饷更是无法完全供给。

事实上,后期曾国藩与沈葆桢以及左宗棠交恶,军饷之事便是导火索之一。众所周知,战争时期,各部所辖兵马日益增多,需饷浩繁,缺饷之苦甚为严峻。曾国藩在致左宗棠信中,就曾说过:“此时天下大乱,吾辈行军必须亲自筹饷,不可仰食他人。”

好在左宗棠、曾国藩等人表面相安无事,而且之间另有胡林翼屡作平衡,故而众人都以剿灭太平军大局为重。左宗棠剿灭太平军乱党之事,笔者于《从信札中,解读真实的左宗棠》有过着笔,而关于胡林翼,则于《与曾国藩、左宗棠齐名,却被历史遗忘的牛人》一文中,也有过介绍,此文不再赘笔。


此函为曾国藩所书,文格家藏尺牍,史学意义十分重大,对于考据晚清时期,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江南、江北大营的失利,天地会以及名将张国梁、温绍原等都甚有参考价值。

同时,对于信札中所含的关于“军饷”短缺之事,也可以窥见清朝摇摇欲坠的困境。曾国藩重新出山,也是“中兴名臣”救亡图存,以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