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洪门秘史1---原来三合会、天地会、红花会都和洪门五祖有关

我国的民间习俗,自古即有誓盟结拜为义兄弟的传统,聚集同道合的朋友举行结拜。

结拜时一般都要刺臂或杀鸡后滴血于酒中,对神宣誓,和血酒共饮,从此就成为血盟兄弟,誓同祸福生死不得违约。

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和《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到了清初,这一做法被民间的反清秘密组织所采用。

反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反清,而雄踞台湾,操兵练武,因见晚明的文武官员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丧失民族气节,甚至降清求荣,就拟以异姓骨肉加强团结。遂于清顺治十八年九月,首倡创立“金台山明远堂”,与部属文臣武将模仿梁山泊的故事,誓盟结拜为义兄弟,成为洪门开山立堂的创始人。

洪门秘史1---原来三合会、天地会、红花会都和洪门五祖有关

国姓爷


郑又取《水浒传》的“准星辰为兄弟,指天地为父母,”名此组织为“天地会”。并由谋士陈永华(后改名为陈近南)筹拟组织规划,为《金台山实录》作为反清复明的宗旨纲要,实施于众。

可惜郑成功死后不久,台湾即为清军攻占而《金台山实录》事前已作为密件保存,清军占台时即由经管者装入铁匣,掷沉于厦门附近的海底。

在此同时,各地明朝遗臣志士纷纷组织义军起来反抗满清政府,遭到清军镇压后,乃隐匿民间,暗中仍在进行结社拜盟活动。其中有山西平阳太平县人殷洪盛,后改名为洪英。原为明朝崇祯年间进士,相传曾参加明末爱国志士组织的“复社”,清军入关,殷洪盛投入江南晚明督师史可法部下,后奉史可法命潜至北方清军占领地区,襄佐各地拒清的义军组织队伍,并联络上反清的著名文士顾炎武、王船山、傅青主、黄梨洲等人,共商反清复明计划,议组秘密结社,以便集聚力量,并取名为“汉留”,寓意汉族人士遗留的反清力量,从此这“汉留”的组织,逐渐发展到全国,筹划聚众组织武装起义。

郑成功在成立天地会时也参照“汉留”的做法,采取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此后绵延了300余年,一直被洪门中奉为圭臬。

郑成功在台湾创立了“金台山明远堂”的组织后,遣派部将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人向内地中原发展。蔡等五人原为殷洪盛旧部,随殷抗清,转战各地,后殷洪盛战死于安徽三汊河,蔡等携带殷洪盛之子洪旭投奔郑成功。

开创金台山后,蔡等人奉命改装,潜回大陆内地,奔赴福建莆具少体少林寺方丈智通,原为蔡旧时抗清的旧识好友,精通武,寺中僧人有128人,均精娴武艺,智通劝蔡等发为僧,精练武艺待机起义,蔡等遂于寺中与众僧苦练,并仍四出活动,联络志有郑成功胞侄郑君达,闻讯率妻郭秀英及妹郑兰和儿了道德,道芳投,共同练武,以图义举。

寺中有僧名马福仪者,以武功居第上,为人恶成性,图奸郭秀英及郑玉兰,被寺众下山,遂向清廷告密清将陈光耀、张近秋率兵三千乘夜袭围,火烧少林寺,僧百余殉难,只蔡等十余人突围,用袖箭射死马福仪清兵乘胜紧道蔡等十余人复于中途溃散,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李式开、胡德帝等五人一起逃奔(此五人洪门中尊奉为前丘相)至沙湾口时,折树枝立智云“天之长,地之久,纵历千万年,亦誓报此仇。

清兵来,五僧于桥下,遇有船户谢邦恒,迎入船中,仓皇渡河,又于中途结纳勇士吴天佑、方惠成、张敬之、杨信佑、林大江(此人洪门中尊奉为中五祖)共同投往广东惠州宝珠寺寺僧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此五人洪门中尊为后五祖)接待清兵道至,吴天成等尽力维护。蔡德忠等五僧越围逃出至乌龙山,又遇吴廷贵(史可法部将吴烈之子)在山采樵,见蔡等被追危急,乘机以砍死清将陈文耀,蔡等得脱逃至有寻镇高溪庙栖身,蔡等五人伤愈以后,刺臂出血,喝血酒,重新盟,再行组织,规划复仇,尊洪英为始祖,并自称为洪门,这就是洪门结社之开始。

蔡德忠等后奔江西赣州,遇晚明唐王部将黄昌成及其妻钟文君,同往襄阳凭吊郑君达墓,适郭秀英、郑玉兰、郑道德、郑道芳也来扫墓,幸得相叙,始知郑君达被清廷谋害,不意被清将张近秋知,领兵拿,各人相率逃散,唯郭秀英奋勇当前,挥剑迎击,甚众,清兵退后,郭秀英以授二子使遁,自己和郑兰投棵河而死,谢邦恒之河畔蔡等选至欧家庙,与宝珠寺僧天成相遇,谢邦恒、吴廷贵亦到,遂分三队埋伏森林中,狙击清追兵,奋勇冲杀,并砍死张近秋。蔡等后奔襄阳万云寺。万云寺主持万云龙,俗名胡得起,原为晚明潞王部将,在山东起义战败逃至此处削发为僧,并与汉留创始人之一的陈近南结拜为盟兄弟,暗中仍然交志士,以图反清复明。蔡等来到,遂共推陈近南主持复明事宜。

陈近南在郑成功死后,即往西南各省清军占领地区,暗中联络明末志士,在山西结识了顾炎武、傅青主等人,遂共同发展“汉留”组织。

后到四川雅州开立“精忠山”,潜收抗清志士,积蓄力量。以后回到湖北襄阳,为了反清活动方便,遂出家为道士,居于白鹤洞,自号“白鹤道人”,以研究道教为名,奔走四方,并与万云龙结盟。蔡等来后,会商举义,但以白鹤洞狭小,遂就附近下普庵后堂的红花亭,地甚幽静宽敞,便于志士聚会,由陈近南主持一切蔡等一日游于河畔,得见一白石香炉,炉底刻有“反清复明”四字,并注明计重五十二斤十三两,甚为惊异,乃携归告之陈近南,陈识炉底之字,所注重量也为留暗记,五十二斤十三两,即为“五湖、南北二京、十三省”之意。当时众人喜出望外,认为天赐预兆,乃分途招集志士。

有自广东来的吴天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和吴廷贵等,有来自福建吴天佑、方惠成、张敬之、杨信佑、林大江等,来自江西赣州南昌成与其妻钟文君等,以及明朝的遗臣志士,不期而来的千余人。

其中有个叫朱洪竹的,少年英俊,仪表非凡,由陈近南说明来由,乃明崇祯之孙,太子妃李氏所出,逃亡在外,闻听反清群贤聚集,特来相投,众人遂一致拥戴其为举义盟主。

在康熙十三年甲寅七月二十五日丑时在红花亭聚会,由陈近南主香,同盟结义。当时夜色朦胧,忽然天发红光众人惊诧,认为有天意助成,适巧朱洪竹之“洪”字与红光之“红”相辉映,又属同音,故以“洪”为姓,并拆“洪”字为“三八二十作为会中之暗记,并以红花亭为众兄弟首聚之地,同盟日就是兄弟诞生之日,便将此次大会称为“洪家大会”。

至是“汉留组织,而为“洪门”团体,也即“洪门”,再次扩展的由来。

洪门秘史1---原来三合会、天地会、红花会都和洪门五祖有关

红花会


洪门揭举义旗,由陈近南发号施令,派苏洪光为先锋,吴天成等五人为中军,吴天佑等五人为后军,号称“洪军”向襄阳进军。一路所向披摩,势如破竹,军抵武昌,为清将于成式所败,朱洪竹失踪,万云龙阵亡,“洪军”遂败退襄阳。困守三个多月,诸将多先后战死病故,陈近南乃以时机未至,只得化整为零,散赴各地;并议定留诗一首为证,以作日后相会的信号,诗云:“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此事传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时。”各人在各地自开山立堂,网罗志同道合者,积蓄力量,以图待机发展。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洪家大会的部众,重聚于广东惠州,再图大举。

此时陈近南已死,会众由宝珠寺僧吴天成等五人主持。不久吴等相继死亡,仅存原先锋苏洪光,遂公推为盟主,并托言诈为病死,竟死而复活,自称奉佛门达摩祖师传谕而复生,以尽反清复明的职志。

借以眩人闻听,以资号召,并改为为天佑洪,以“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弟、月为姊妹”,取“天时、地利、人和”三合之意,定名为“三合会”,也称为“天地会”,重新整军练武,势力再振。天佑洪自称为“三合军”大元帅,统率三合军,攻打清军,连战皆捷,声势浩大,可惜由于清军遣派符四、田七二人率部诈降,天佑洪不察,意予重用,当与清军接战时,符、田二人挑动内变,以致三合军惨败。天佑洪被流矢中伤,全军败退至白虎山整顿,并重新修改会章,制定会中职位为三十六步半官阶,订立会中规律“三十六条”、“七+二款”、“十禁”、“十刑”。凡入会者,须立“三十六誓”,以明心迹。是时天佑洪创伤转剧,所有军队,统交苏洪宇和林烈主持,不久天佑洪病故,苏林二人遵照天佑洪遗命,率领三合军继续抗拒清军,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围困,再遭失败,苏洪宇战死,林烈以势孤力薄不能进展,只得再进行遣散部众。以上的天地会传说,似为明朝的遗民志士的反清活动历史,虽无史籍证实,或是后人假托,然而各地的洪门组织(名目虽各异)中人却口耳相传数百年,奉为信史。

其中的组织规律和历史遗迹,虽因各地方言关系有分歧,但是精神和内容,却是一脉相传的。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不太可信,聊为插曲。

说是在康熙年间,有“西鲁”国(或是西藏)兵侵边境,清廷守军不支被围,上书朝廷求授,康熙帝下榜招贤,而少林寺的僧众和郑君达议商后前往投效,以图为反清复明而积蓄力量,遂偕寺僧123人揭榜应募。清廷得知他们武艺绝世,应授权出兵征伐西鲁,寺僧负此重任,不需其他兵卒,仅索马匹粮食。清廷大喜,各赐宝剑,有“家后日山”四字。寺僧整装就绪后出发到达边境,遇敌迎击,百战百胜,西鲁国王屈服,亲至军前求和,未及三月,寺僧凯旋归来。清廷大加赏赐,欲授官职,寺僧各不居功,仍愿回山修道,仅郑君达佯允领职潜作蓄力打算。清廷遂重赏金银,并传旨扩建少林寺,光耀佛地,寺僧遂欣然回山,仍在暗中勤习武艺,待时发展。不久,福仪叛事件发生,引起清军火焚少林寺。这段插曲传说,颇为失真,少林寺僧既为反清复明的志士,正欲积蓄力量,起义举事,为何反而为清廷效力,出征西鲁后仍返少林寺,其中用意,真是不可思议,这桩疑案,附记聊作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