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洪門祕史1---原來三合會、天地會、紅花會都和洪門五祖有關

我國的民間習俗,自古即有誓盟結拜為義兄弟的傳統,聚集同道合的朋友舉行結拜。

結拜時一般都要刺臂或殺雞後滴血於酒中,對神宣誓,和血酒共飲,從此就成為血盟兄弟,誓同禍福生死不得違約。

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和《水滸傳》中的“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到了清初,這一做法被民間的反清秘密組織所採用。

反清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反清,而雄踞臺灣,操兵練武,因見晚明的文武官員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喪失民族氣節,甚至降清求榮,就擬以異姓骨肉加強團結。遂於清順治十八年九月,首倡創立“金臺山明遠堂”,與部屬文臣武將模仿梁山泊的故事,誓盟結拜為義兄弟,成為洪門開山立堂的創始人。

洪門秘史1---原來三合會、天地會、紅花會都和洪門五祖有關

國姓爺


鄭又取《水滸傳》的“準星辰為兄弟,指天地為父母,”名此組織為“天地會”。並由謀士陳永華(後改名為陳近南)籌擬組織規劃,為《金臺山實錄》作為反清復明的宗旨綱要,實施於眾。

可惜鄭成功死後不久,臺灣即為清軍攻佔而《金臺山實錄》事前已作為密件保存,清軍佔臺時即由經管者裝入鐵匣,擲沉於廈門附近的海底。

在此同時,各地明朝遺臣志士紛紛組織義軍起來反抗滿清政府,遭到清軍鎮壓後,乃隱匿民間,暗中仍在進行結社拜盟活動。其中有山西平陽太平縣人殷洪盛,後改名為洪英。原為明朝崇禎年間進士,相傳曾參加明末愛國志士組織的“復社”,清軍入關,殷洪盛投入江南晚明督師史可法部下,後奉史可法命潛至北方清軍佔領地區,襄佐各地拒清的義軍組織隊伍,並聯絡上反清的著名文士顧炎武、王船山、傅青主、黃梨洲等人,共商反清復明計劃,議組秘密結社,以便集聚力量,並取名為“漢留”,寓意漢族人士遺留的反清力量,從此這“漢留”的組織,逐漸發展到全國,籌劃聚眾組織武裝起義。

鄭成功在成立天地會時也參照“漢留”的做法,採取了較為完善的組織形式,此後綿延了300餘年,一直被洪門中奉為圭臬。

鄭成功在臺灣創立了“金臺山明遠堂”的組織後,遣派部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人向內地中原發展。蔡等五人原為殷洪盛舊部,隨殷抗清,轉戰各地,後殷洪盛戰死於安徽三汊河,蔡等攜帶殷洪盛之子洪旭投奔鄭成功。

開創金臺山後,蔡等人奉命改裝,潛回大陸內地,奔赴福建莆具少體少林寺方丈智通,原為蔡舊時抗清的舊識好友,精通武,寺中僧人有128人,均精嫻武藝,智通勸蔡等發為僧,精練武藝待機起義,蔡等遂於寺中與眾僧苦練,並仍四出活動,聯絡志有鄭成功胞侄鄭君達,聞訊率妻郭秀英及妹鄭蘭和兒了道德,道芳投,共同練武,以圖義舉。

寺中有僧名馬福儀者,以武功居第上,為人惡成性,圖奸郭秀英及鄭玉蘭,被寺眾下山,遂向清廷告密清將陳光耀、張近秋率兵三千乘夜襲圍,火燒少林寺,僧百餘殉難,只蔡等十餘人突圍,用袖箭射死馬福儀清兵乘勝緊道蔡等十餘人復於中途潰散,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李式開、胡德帝等五人一起逃奔(此五人洪門中尊奉為前丘相)至沙灣口時,折樹枝立智雲“天之長,地之久,縱歷千萬年,亦誓報此仇。

清兵來,五僧於橋下,遇有船戶謝邦恆,迎入船中,倉皇渡河,又於中途結納勇士吳天佑、方惠成、張敬之、楊信佑、林大江(此人洪門中尊奉為中五祖)共同投往廣東惠州寶珠寺寺僧吳天成洪太歲、姚必達、李式地、林永超(此五人洪門中尊為後五祖)接待清兵道至,吳天成等盡力維護。蔡德忠等五僧越圍逃出至烏龍山,又遇吳廷貴(史可法部將吳烈之子)在山採樵,見蔡等被追危急,乘機以砍死清將陳文耀,蔡等得脫逃至有尋鎮高溪廟棲身,蔡等五人傷愈以後,刺臂出血,喝血酒,重新盟,再行組織,規劃復仇,尊洪英為始祖,並自稱為洪門,這就是洪門結社之開始。

蔡德忠等後奔江西贛州,遇晚明唐王部將黃昌成及其妻鍾文君,同往襄陽憑弔鄭君達墓,適郭秀英、鄭玉蘭、鄭道德、鄭道芳也來掃墓,幸得相敘,始知鄭君達被清廷謀害,不意被清將張近秋知,領兵拿,各人相率逃散,唯郭秀英奮勇當前,揮劍迎擊,甚眾,清兵退後,郭秀英以授二子使遁,自己和鄭蘭投棵河而死,謝邦恆之河畔蔡等選至歐家廟,與寶珠寺僧天成相遇,謝邦恆、吳廷貴亦到,遂分三隊埋伏森林中,狙擊清追兵,奮勇衝殺,並砍死張近秋。蔡等後奔襄陽萬雲寺。萬雲寺主持萬雲龍,俗名胡得起,原為晚明潞王部將,在山東起義戰敗逃至此處削髮為僧,並與漢留創始人之一的陳近南結拜為盟兄弟,暗中仍然交志士,以圖反清復明。蔡等來到,遂共推陳近南主持復明事宜。

陳近南在鄭成功死後,即往西南各省清軍佔領地區,暗中聯絡明末志士,在山西結識了顧炎武、傅青主等人,遂共同發展“漢留”組織。

後到四川雅州開立“精忠山”,潛收抗清志士,積蓄力量。以後回到湖北襄陽,為了反清活動方便,遂出家為道士,居於白鶴洞,自號“白鶴道人”,以研究道教為名,奔走四方,並與萬雲龍結盟。蔡等來後,會商舉義,但以白鶴洞狹小,遂就附近下普庵後堂的紅花亭,地甚幽靜寬敞,便於志士聚會,由陳近南主持一切蔡等一日遊於河畔,得見一白石香爐,爐底刻有“反清復明”四字,並註明計重五十二斤十三兩,甚為驚異,乃攜歸告之陳近南,陳識爐底之字,所注重量也為留暗記,五十二斤十三兩,即為“五湖、南北二京、十三省”之意。當時眾人喜出望外,認為天賜預兆,乃分途招集志士。

有自廣東來的吳天洪太歲、姚必達、李式地、林永超和吳廷貴等,有來自福建吳天佑、方惠成、張敬之、楊信佑、林大江等,來自江西贛州南昌成與其妻鍾文君等,以及明朝的遺臣志士,不期而來的千餘人。

其中有個叫朱洪竹的,少年英俊,儀表非凡,由陳近南說明來由,乃明崇禎之孫,太子妃李氏所出,逃亡在外,聞聽反清群賢聚集,特來相投,眾人遂一致擁戴其為舉義盟主。

在康熙十三年甲寅七月二十五日丑時在紅花亭聚會,由陳近南主香,同盟結義。當時夜色朦朧,忽然天發紅光眾人驚詫,認為有天意助成,適巧朱洪竹之“洪”字與紅光之“紅”相輝映,又屬同音,故以“洪”為姓,並拆“洪”字為“三八二十作為會中之暗記,並以紅花亭為眾兄弟首聚之地,同盟日就是兄弟誕生之日,便將此次大會稱為“洪家大會”。

至是“漢留組織,而為“洪門”團體,也即“洪門”,再次擴展的由來。

洪門秘史1---原來三合會、天地會、紅花會都和洪門五祖有關

紅花會


洪門揭舉義旗,由陳近南發號施令,派蘇洪光為先鋒,吳天成等五人為中軍,吳天佑等五人為後軍,號稱“洪軍”向襄陽進軍。一路所向披摩,勢如破竹,軍抵武昌,為清將於成式所敗,朱洪竹失蹤,萬雲龍陣亡,“洪軍”遂敗退襄陽。困守三個多月,諸將多先後戰死病故,陳近南乃以時機未至,只得化整為零,散赴各地;並議定留詩一首為證,以作日後相會的信號,詩云:“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各人在各地自開山立堂,網羅志同道合者,積蓄力量,以圖待機發展。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洪家大會的部眾,重聚於廣東惠州,再圖大舉。

此時陳近南已死,會眾由寶珠寺僧吳天成等五人主持。不久吳等相繼死亡,僅存原先鋒蘇洪光,遂公推為盟主,並託言詐為病死,竟死而復活,自稱奉佛門達摩祖師傳諭而復生,以盡反清復明的職志。

藉以眩人聞聽,以資號召,並改為為天佑洪,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弟、月為姊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合之意,定名為“三合會”,也稱為“天地會”,重新整軍練武,勢力再振。天佑洪自稱為“三合軍”大元帥,統率三合軍,攻打清軍,連戰皆捷,聲勢浩大,可惜由於清軍遣派符四、田七二人率部詐降,天佑洪不察,意予重用,當與清軍接戰時,符、田二人挑動內變,以致三合軍慘敗。天佑洪被流矢中傷,全軍敗退至白虎山整頓,並重新修改會章,制定會中職位為三十六步半官階,訂立會中規律“三十六條”、“七+二款”、“十禁”、“十刑”。凡入會者,須立“三十六誓”,以明心跡。是時天佑洪創傷轉劇,所有軍隊,統交蘇洪宇和林烈主持,不久天佑洪病故,蘇林二人遵照天佑洪遺命,率領三合軍繼續抗拒清軍,終因寡不敵眾,為清軍圍困,再遭失敗,蘇洪宇戰死,林烈以勢孤力薄不能進展,只得再進行遣散部眾。以上的天地會傳說,似為明朝的遺民志士的反清活動歷史,雖無史籍證實,或是後人假託,然而各地的洪門組織(名目雖各異)中人卻口耳相傳數百年,奉為信史。

其中的組織規律和歷史遺蹟,雖因各地方言關係有分歧,但是精神和內容,卻是一脈相傳的。

此外,還有一種傳說,不太可信,聊為插曲。

說是在康熙年間,有“西魯”國(或是西藏)兵侵邊境,清廷守軍不支被圍,上書朝廷求授,康熙帝下榜招賢,而少林寺的僧眾和鄭君達議商後前往投效,以圖為反清復明而積蓄力量,遂偕寺僧123人揭榜應募。清廷得知他們武藝絕世,應授權出兵征伐西魯,寺僧負此重任,不需其他兵卒,僅索馬匹糧食。清廷大喜,各賜寶劍,有“家後日山”四字。寺僧整裝就緒後出發到達邊境,遇敵迎擊,百戰百勝,西魯國王屈服,親至軍前求和,未及三月,寺僧凱旋歸來。清廷大加賞賜,欲授官職,寺僧各不居功,仍願回山修道,僅鄭君達佯允領職潛作蓄力打算。清廷遂重賞金銀,並傳旨擴建少林寺,光耀佛地,寺僧遂欣然回山,仍在暗中勤習武藝,待時發展。不久,福儀叛事件發生,引起清軍火焚少林寺。這段插曲傳說,頗為失真,少林寺僧既為反清復明的志士,正欲積蓄力量,起義舉事,為何反而為清廷效力,出征西魯後仍返少林寺,其中用意,真是不可思議,這樁疑案,附記聊作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