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行業未來8年科技創新《綱要》瞭解一下

“一核兩深三系”——從2018年至2025年,我國將實施以此為主體的

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戰略。這是自然資源部在日前下發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總體發展目標。


黃金行業未來8年科技創新《綱要》瞭解一下

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經濟主戰場、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重大需求、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世界科學前沿,我國將全面深化自然資源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能力,優化集聚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資源。以“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戰略,即構建地球系統科學核心理論支撐(“一核”),引領深地探測、深海探測國際科學前沿(“兩深”),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優化管控、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三系”),全面增強對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持續提高科技貢獻率,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使自然資源主要領域科技創新躋身先進國家行列。

《綱要》作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框架,對接自然資源事業發展需求,指導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創新活動,銜接國家科技計劃部署,為全社會參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參考。《綱要》規劃期為2018年~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當下的世界格局和全球態勢,科技創新正加速推進,並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各個方面。世界科技發展呈現新的趨勢,科技更加以人為本,綠色、健康、智能成為引領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迅速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科技制高點邁進。自然資源領域科技發展從單純資源開發逐步轉向自然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從地球表層走向深部,從陸地走向海洋,從開發成熟區域走向難以進入區域。同時,信息、材料、生物等新技術正在不斷與自然資源領域融合,推動科技創新和行業轉型升級。

《綱要》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綠水青山、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對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自然資源部履行“兩統一”職責,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並實施用途管制,統一調查和確權登記,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均離不開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作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框架,《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對接自然資源事業發展需求,指導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創新活動,銜接國家科技計劃部署,為全社會參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參考。

  黃金行業作為礦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創新方面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綱要》的出臺,為行業未來科技創新發展指明瞭方向。特別是在深地、深海資源探測開發,以及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建立方面,將是黃金行業努力探索的領域。

  現將《綱要》中與黃金行業關係密切的部分摘要出來,供業內人士參考借鑑。

《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摘要

總體目標

實施以“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戰略,構建地球系統科學核心理論支撐(“一核”),引領深地探測、深海探測國際科學前沿(“兩深”),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優化管控、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三系”)。

——深地探測。摸清深部資源家底,構建萬米深度能源資源供給儲備空間,保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質量發展的能源資源持續供應。探索深部資源、深部熱能和深部空間安全利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清潔能源和綠色礦業。

——深海探測。創新深海礦產資源成礦理論和勘探方法。建立深海礦產、生物和基因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體系。

——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構建較為完善的生態監測與預警、資源與生態承載力評價、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方法與標準體系。研發一批生態保護修復的核心關鍵技術和設備,為重大生態問題提供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建成一批綜合示範工程,支撐自然資源源頭保護和全過程修復治理,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階段目標

到2020年,深地和深海等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自主創新技術優勢繼續增大,形成至地下2000米深部礦產資源開採、3000米礦產資源勘探成套技術能力;構建自然資源優化高效利用和生態安全保障技術體系。

到2025年,初步形成自主的自然資源優化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和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

到2035年,自然資源主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躋身先進國家行列,優勢領域實現領跑。

主要任務

完善礦產資源科學理論,開展礦產資源綜合調查、利用理論方法和礦床區域成礦規律及成礦模式探索研究與創新;探索礦產資源綜合信息三維成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形成較完備的礦產資源科學理論。

攻克礦產資源和清潔能源綠色利用核心技術,發掘戰略性資源和關鍵礦產的新功能、新用途和新價值。加快研發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加強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海水及苦鹹水資源利用關鍵技術。

系統推進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依託中央級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和示範基地建設,通過重點區域試點示範,集成創新和推廣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提供系統化工程解決方案,構建生態安全保障技術體系。

探索礦產資源開發“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

構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規劃指標體系,構建重點區域國土空間土地生態損害與退化風險應對機制。開展監測技術方法研究,建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區,形成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標準。建立礦區生態損害修復模式,提出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方案。研發礦山汙染土壤生物治理修復典型技術、礦山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和減量化技術,提出礦業固體廢棄物生態破壞與損害阻斷技術。開展含水層破壞模式、礦區裂隙巖體水汽運移和生態修復的定量研究。構建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提出資源綜合利用方案。

創新能力建設

著力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加大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加大國際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力度,加大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體制機制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推進自然資源科技領域“放管服”,以“落實”為主基調,強力精準施策打通“最後一公里”。

優勢科技方向

深地探測:建立完善以大深度、高精度為特徵的深地探測技術方法體系,加快我國大陸地殼結構與物質組成的精細探測,揭示深部過程與動力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深海探測:建立完善深海礦產、基因資源探測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升級“三龍”裝備體系,發展新一代深海技術和提高裝備製造水平,解決深海運載、探測、開採譜系化裝備應用技術,顯著提高我國深海資源戰略儲備,在探測和認識深海領域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