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基金公司規模過千億 中小基金陷邊緣化困局

16家基金公司规模过千亿 中小基金陷边缘化困局

行業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2018年實現了規模的擴張。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後的基金行業資產規模4.84萬億元,較2018年3季度末增長了4572億元。較2017年底的4.48萬億元,全年增長3577.94億元。

“雖然2018年權益類投資的行情不好,但公司對於規模增長還是有較高的期許。”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中層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現在第一梯隊的基金公司仍在努力擴張規模。

在行業整體規模增長的同時,有一批小型基金公司正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局。

強者愈強

從全行業的數據來看,公募基金似乎仍在不斷成長。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截至 2018年12月31日,共計13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合計管理主代碼基金數量5147只,管理基金資產淨值13萬億元,份額規模12.87萬億份。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以上數據裡包含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如今的基金產品數量已經突破5000只,在部分基金公司繼續走馬圈地的同時,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小,逐漸趨於邊緣化。

從數據來看,基金業的“馬太效應”明顯。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剔除貨幣與短期理財基金規模之後,規模超過千億的基金公司已達16家,分別為易方達、博時、華夏、嘉實、南方、廣發、中銀、匯添富、招商、工銀瑞信、富國、華南、建信、興全、農銀匯理、國泰。

與此同時,在131家擁有2018年數據的公募基金公司中,剔除貨幣基金與短期理財基金之後,有26家公司的公募規模不足10億元。剔除成立不足三年的次新基金公司,英大、天治、國金、華潤元大、紅塔紅土、先鋒、中科沃土、新沃、華宸未來等公司的公募業務發展疲軟,其中新沃與華宸未來規模分別為0.67億元以及0.29億元,公募業務名存實亡。而公募規模在20億元以下的老牌公司,還有泰信、益民、江信等。

伴隨著公募基金的機構化趨勢,中小基金公司的發展需要克服更多困難。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險資頗為看重基金公司的綜合實力,而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便是硬指標之一。

“我們更應該關注能否為投資人創造價值,而不是基金公司能不能存活的問題,優勝劣汰才能讓行業保持活力。”一位基金業資深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上述基金業資深人士認為,目前有兩類新基金公司發展較好,一類是有爹可拼,另外一類是能夠匯聚人才。像“銀行系”、“保險系”的基金公司,依賴強大的股東背景支持,往往後勁十足,而一些“個人系”的基金公司,因為其主要股東在資產管理行業積累了較多口碑,產品也不愁賣。

以“公轉私”不久的陳光明為例。在發行公募產品之前,陳光明的睿遠基金先行發行了專戶產品。基金業協會官網的最新統計顯示,睿遠基金共發起設立18只專戶產品,18只專戶產品共計募集規模達到104.15億元。睿遠基金在發行公募之前,專戶已經規模超過百億,這自然離不開他在資產管理行業的沉澱。除了陳光明本人打造了東方紅的出色品牌外,傅鵬博亦是行業內口碑極佳的明星基金經理。

實際上,“銀行系”、“保險系”擁有渠道資源,而“個人系”擁有出色的個人品牌以及資管行業最為稀缺的權益投資能力。雖然是基金業新軍,卻有股東或個人多年的積累,算是“強者恆強”的延續。

從規模數據看,過去幾年公募基金格局變化明顯。譬如,截至2018年末,東方證券資管以836億元的規模位居第18位。事實上,東方證券資管拿到公募資格才幾年時間。此外,興業基金、國壽安保等公司,依託強大的股東背景,亦有所斬獲。

泰信、天治最遺憾

從規模數據來看,基金業最為遺憾的兩家公司為泰信基金以及天治基金。泰信基金和天治基金兩家公司,穩居同期成立公司的“吊車尾”位置。這兩家基金公司的在基金行業的“資歷”較老,其成立時間甚至早於廣發基金、興業全球、匯添富、工銀瑞信、建信等第一梯隊的基金公司。

從這些公司的發展歷程看,實際上並不是毫無機會。在泰信與天治基金成立時,市場上尚無銀行系基金公司,還曾經歷過2007與2015年兩次大牛市。不過,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資產管理行業,靠天吃飯顯然是不夠的。

泰信基金成立於2003年5月,為第27家基金公司。2005年,泰信基金曾憑藉近74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位居行業第19名,開局可謂順風順水。2007年四季度末,其規模為215億元,這也成為其規模的巔峰。2015年二季度末,這次牛市再次將泰信基金的規模推至206億元。

泰信基金趕上了好光景,卻不能給投資者創造收益,當牛市遠去,其規模開始持續縮水。截至目前,已經連續12個季度縮水。泰信基金共有21只基金,其中淨值不足5000萬元的便有11只,淨值不足1億元的有18只,“迷你基金”扎堆。

天治基金成立於2003年5月,為第28家基金公司。這家基金的歷史可謂多災多難,2007年,天治基金因故被證監會暫停資格,因此錯過大牛市。考慮到部分“60後”、“70後”甚至“90後”基金公司已經在行業內佔有一席之地,天治基金始終難以甩掉“後進生”的帽子。與泰信基金類似,天治旗下迷你基金較多。截至2018年末,天治旗下11只基金中,有4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7只規模不足1億元。但在2015年二季度末,天治基金的規模為115億元,這也是該公司成立多年以來的規模巔峰。

與泰信和天治類似,長了年紀未漲規模的還有益民基金。益民基金成立於2005年12月,為第52家基金公司。就規模擴張的角度來說,這家公司成立的時點可謂絕佳。益民基金在2007年三季度末,公募規模一度高達157億元。不過,孱弱的投研能力,制約了這家公司的發展,該公司目前的主要規模,仍由2007年被深套的投資者貢獻。據財匯大數據終端數據,其中益民紅利成長成立於2006年11月21日,最新份額為8.98億份,資產淨值為3.03億元;益民創新優勢成立於2007年7月11日,最新份額為8.45億份,資產淨值為5.63億元。這兩隻成立超過十年的基金,帶給投資者的卻是虧損。

不僅如此,管理前面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呂偉又有了新“戰績”,成立於2015年5月6日的益民品質升級,最新份額為2.98份,資產淨值為1.4億元,再次上演淨值腰斬“好戲”。

除此以外,還有些基金公司仍在苦苦掙扎。華宸未來成立於2012年3月,為第71家基金公司,公募業務近乎放棄。該公司至今僅發行過一隻債券型基金,最近規模為2914萬元;紅塔紅土基金成立於2012年5月。紅塔紅土見證了新基金公司成長的艱辛,該公司的前兩隻產品均為發起式基金,目前的規模均不及5000萬元。該公司旗下的8只非貨幣基金,最新規模均不到2億元;江信基金成立於2012年12月,為第74家基金公司。江信基金目前共有9只公募產品,其中僅有2只產品的規模在2億元以上;東海基金為第78家基金公司,成立於2013年2月。該公司旗下的前三隻產品均已經淪為“迷你基金”,2018年年底成立的兩隻新發基金,佔據了該公司總規模的半壁江山。

最讓人失望的是國開泰富。國開泰富成立於2013年7月,為第82家基金公司,最新非貨幣規模僅4.52億元。該公司成立之初,其股東背景曾經讓業界給予了一些期許。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