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合縱連橫2

蘇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各國自身利益的需求。蘇秦生活的時代,秦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餘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唯有六國聯手,才能有效地抵抗秦國的東擴。這種自身利益的訴求,是蘇秦合縱成功的客觀基礎。

戰國風雲——合縱連橫2

其次,是蘇秦等縱橫家的個人努力。蘇秦順應了六國聯合抗秦的現實訴求,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促使六國結成了反秦抗秦的聯盟。蘇秦個人的努力絕不可低估。作為一位縱橫家,必須熟悉天下大勢,必須有極好的口才,必須懂得各國國君的心理,必須明曉各國的強弱,必須瞭解各國的軟肋。這些條件蘇秦都完全具備,因此,他的遊說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完成六國合縱之後,回到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六國合縱的協約送到秦國,秦國在十五年內沒有敢出兵函谷關(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六國合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遭羞辱張儀負氣西入秦連橫破縱

蘇秦遊說六國,促使六國合縱抗秦,這是蘇秦的成功,也是六國的成功,然而卻是秦國的失敗。因為六國聯合起來抗秦,這也就意味著秦國崛起的道路被封堵了,秦國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秦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應對策略才行。而提出這個應對策略的人,恰恰就是蘇秦的老同學張儀,而張儀的飛黃騰達又是蘇秦一手造就的。那麼,張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會跑到秦國去,提出對付六國合縱抗秦的應對策略呢?

張儀是蘇秦的同學,他們師出同門,都是著名學者鬼谷子的學生,而且,張儀學得比蘇秦還好。張儀學成之後,也像蘇秦一樣在諸侯中游說。可是,很不幸,他成功得比蘇秦晚(有的學者認為蘇秦在張儀之後)。

戰國風雲——合縱連橫2

張儀未發達時,曾經和楚相吃過一次飯,飯吃完了,楚相的一塊玉璧莫名其妙地找不到了。丟了這麼貴重的東西,自然要查找。楚相手下的人一口咬定是張儀偷了,理由是“儀貧無行”,因為張儀貧窮,所以肯定沒有道德底線。結果,他們一哄而上,不問青紅皂白,抓住張儀暴打一頓。張儀不服氣,因為他確實沒有偷楚相的玉璧。那些人也沒有證據,最後把白白捱打的張儀給放了。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張儀回到家中,遭到妻子的嘲諷:你要不讀書,不去結交權貴,你能捱打嗎?張儀聽了妻子的嘲笑,不卑不亢地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在。張儀回答:這就足夠了(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對於蘇秦、張儀這類縱橫家來說,只要舌頭在,能說會道,一切就夠了。因為,他們靠的就是這三寸不爛之舌。

蘇秦在已得到趙國國君全力支持的時候,張儀還沒有成功。蘇秦擔心秦國攻打諸侯而破壞他的合縱之謀,於是他想找一個人到秦國去,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他的老同學張儀。

於是,他派人暗示張儀:你和蘇秦是老同學,如今蘇秦已經發達了,你為什麼不去找你的老同學呢?張儀一聽,有道理啊,於是,張儀就來趙國求見蘇秦。

蘇秦事先安排他的手下,張儀來了之後,不要替他通報。這樣,張儀來到蘇秦的官邸,一連幾天見不到蘇秦,而且還拖著他走不了。等他好不容易見到蘇秦,蘇秦高高在上,擺出一副傲慢的姿態,給張儀吃的是僕人、侍女吃的那種飯。而且,蘇秦還數落、挖苦張儀:你就那麼點本事,才成為今天這副樣子,我不是不能讓你富貴,可是你根本不值得我收留,回去吧,回去吧(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

一聽這話,張儀氣得差一點背過氣去。

他這次來,滿心以為老同學一定會念及舊情,幫自己一把,萬萬沒想到不但沒得到幫助,還受了一肚子氣,他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思來想去,諸侯中沒幾個能成氣候的國君,只有秦國可以收拾趙國。於是,他決定到秦國去。

蘇秦和張儀是老同學,又深知這位老同學是個賢士,各方面比自己都強。蘇秦為什麼要引誘他來趙國?為什麼張儀來到趙國又要羞辱他呢?

原來,這是蘇秦的一計。

張儀一走,蘇秦立刻跟自己的門客說:張儀是天下的賢士,我都比不過他,我只不過是幸運地先取得成功。將來能夠掌握秦朝朝政的,只有張儀(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但是,他比較窮,我怕他貪小利而忘大業,所以,召他來,激怒他,讓他奮發有為。

蘇秦馬上向趙王彙報,讓趙王立項、批錢,準備了車馬,讓一位門客暗中跟隨張儀,做張儀的貼身管家。這位門客先和張儀住進同一家賓館的客房,似乎是偶然相識。然後,再逐步接近他,把趙王特批的這筆錢給張儀用,一路上他這個貼身管家當得盡職盡責。張儀有了這筆鉅款的資助,一路全住高級賓館,舒舒服服地到達秦國,面見秦惠文主。一席話後,秦惠文王立即任命張儀做客卿,和他商量對付六國的謀略(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張儀一在秦國當了高官,蘇秦派的這位門客就前來告辭。張儀非常驚訝:靠你的資助,我才有了今天,正想報答你,你為什麼走呢?這位門客說:我並不瞭解你,真正瞭解你的是蘇秦(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秦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毀了合縱,認為天下英才中只有你才能得到秦國國君的信任。所以,他才有意激怒你,並讓我擔任你的貼身管家,一路上照顧你。所有這一切,都是蘇秦的安排。現在你已經得到秦王的重用了,我的任務完成了,所以,該回去交差了。

張儀一聽,大為感慨:我處在蘇秦的計謀之中我都不知道,我實在比不上蘇秦(此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秦明矣)。何況我剛受到信用,怎麼可能去算計趙國呢?你替我好好謝謝蘇秦。有蘇秦在,我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但是,飛黃騰達的蘇秦做出的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他這一手並不高明,他把比自己還有才華的張儀送到了秦國。張儀到秦國後,他的才華有了施展的舞臺,提出了一個幫助秦國破壞六國合縱的應對策略,這個策略和蘇秦的合縱抗秦策略,正好針鋒相對。張儀到了秦國,雖然因感謝蘇秦,短時間內不會攻打趙國,但是,張儀畢竟是一位天下奇才,而且備受秦惠文王的重用。一旦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張儀的能量之大遠遠超出蘇秦的估計。況且,張儀即使要報蘇秦之恩,也只是短期的;因為他一旦成為秦惠文王的重臣,必然要將秦國利益置於第一位。秦國當時最現實的需要就是打破蘇秦的合縱,張儀怎麼能夠不在這一關鍵問題上施展才華呢?張儀的努力最終會使蘇秦所有的心血化為泡影,而蘇秦恰恰又是送張儀登上這一歷史平臺的人。張儀的連橫是蘇秦合縱的掘墓者,蘇秦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那麼,張儀怎麼攻破六國的合縱呢?

戰國風雲——合縱連橫2

張儀的策略是在六國合縱的鏈條上先找一個薄弱環節,從中截斷,使整個鏈條斷裂。

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魏國。他對魏國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是明任魏相,暗中為秦服務。他選中的是和秦國接壤的魏國這個薄弱環節。張儀是秦國重臣,他來魏國任職,魏王當然不敢怠慢,馬上任命他為魏相。但是,張儀出任魏相卻是要為秦一國謀取利益。他的目的就是讓魏國率先背叛合縱,尊奉秦國,再讓其他國家仿效魏國(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可是,張儀在魏國期間,頗費唇舌,也未說動魏襄王背叛合縱。

二是軍事高壓和政治利誘兩手並用。一計不成,張儀改變策略,先對魏國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魏國與他國作戰,先敗於秦,再敗於齊,而此時秦國斬首八萬韓國士兵,使得天下“諸侯震恐”,也讓魏主驚恐不已。在連續受到軍事重創之後,魏王“於是乃倍從約”,通過張儀與秦結盟。

魏王的屈服是不得已的,所以,張儀回到秦國再次擔任秦相之後,魏國又恢復合縱;秦國因魏國合縱而再次出兵攻魏,並佔領了魏國的重鎮曲沃,魏國只好再次屈服(魏復事秦)。

魏國尊秦之後,張儀的下一個目標是哪一國呢?

第二個目標是楚國。繼魏國之後,張儀又引誘楚國背叛盟約。頗有意思的是,張儀飛黃騰達以後,仍對當年楚相誣陷他偷玉璧一事耿耿於懷,曾寫書信給楚相說:當初我和你一起喝酒,沒有盜你的玉璧,你卻打我。一現在我告訴你,你要好好守衛你的國家,因為我這次回去,不是要偷你的玉璧,而是要盜取你的城池(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不過,楚國最終並沒有背叛盟約。

蘇秦等縱橫家經過艱苦努力獲得的合縱,最終因為齊、魏兩國的負約而崩潰(其後秦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欲敗從約。齊魏伐趙,趙主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

六國不同心秦國破合縱

合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之中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

從六國聯盟的內部來看,首先,六國自身難以長期保持一致。一方面是因為六國關係複雜。既然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六國就應該堅持合縱,聯合抗秦;但是,六國是六個政治、經濟集團,集團內部諸國之間聯盟的基礎是目標一致、利益一致。阻止秦國東擴是六國聯合的目標,六國聯合抵制被秦國吞併是六國聯合的利益所在。另一方面,六國之間既有利益一致之處,也有利益不相合之處。因為,六國除了需要集體對抗秦國之外,各國之間還經常發生戰爭。這些利益不一致的地方正是六國的軟肋。其中,只要有一至兩國違犯縱約,其他國家就會立即停止履約,導致合縱全面瓦解。

其次是六國利害不一。在六國之中,韓、趙、魏三國,與秦接壤,是秦國東擴的首要打擊對象。燕、齊、楚三國,離秦國遙遠,受到秦國的直接威脅較小,這種地緣政治決定了六國對合縱的態度有很大差異。燕、齊、楚三國在韓、趙、魏三國沒有滅亡之前,較少受到秦國的直接威脅,因此,對合縱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常常會受秦國的威脅、利誘而坐山觀虎鬥。韓、趙、魏三國的地緣決定了它們是秦國首要的打擊對象,秦國動輒興兵討伐。在強秦的高壓之下,韓、趙、魏三國也極容易在合縱與連橫之間搖擺不定。

最後是六國強弱不同。六國之中,齊、楚兩國地廣國強,因此,齊、楚兩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主要對手;秦國對齊、楚兩國的聯盟最擔心,也最下工夫去做“統戰”工作。

從聯盟的外部因素來看,秦國不遺餘力地瓦解合縱與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合縱失敗的外因。

六國合縱抗秦使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放緩了,但是,當時天下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當然不願意就此停止統一的步伐,它必然要想方設法破壞六國的合縱。連橫就是秦國化解六國合縱的一劑良方。連橫的代表人物是張儀。張儀破解合縱的方法是逐國遊說,只要攻破一國即可攻破另一國。張儀就是用與蘇秦一樣逐國遊說、各個擊破的辦法瓦解了六國的合縱。

秦惠文君即位之時,六國興起了一股稱王之風。原來,在周代“王”是最高的稱號,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但是,到了此時,周天子勢力早已經敗落,所以,大家紛紛稱王,秦惠文君也改稱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主要精力用於打破六國的合縱,同時,他派司馬錯伐蜀,得到了蜀地這個天府之國。一個關中之地,一個蜀地,成為支撐秦國統一天下的兩個根據地。秦惠文王在位的二十多年,秦國在崛起的征途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明顯提速。所以,秦惠文王是秦國崛起之路上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那麼,秦惠文王之後繼承王位的國君又是誰?他還能使秦國在這條崛起之路上走得更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