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戰國時期,天下列國相兼併,小國圖存,大國圖強,天下風起雲湧,征戰不斷。根據統計,戰國二百餘年時間,七雄大大小小發生兩百餘次有名的戰役,死於戰陣之上的將士高達五百餘萬。孫子曾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國七雄興衰不斷,無論是興盛,還是衰弱,都離不開戰爭。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戰國風雲

一、秦國的興亡之戰

公元前389 年,秦惠公調集五十萬秦軍,全面向魏國發動進攻,意圖一戰收復河西失地。魏將吳起親率魏武卒五萬拒秦,一戰擊潰秦軍,魏軍追亡逐北,秦軍大敗。吳起趁勝追擊,攻破天險函谷關,將魏軍駐紮在華山腳下,魏國滅秦之勢已成。此戰之後,秦國衰弱之勢不可避免,被魏國攻滅,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沒有秦孝公、商君之樣的君臣組合,則秦國休矣!

秦國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秦穆公時代,秦國支持晉國公子夷吾為晉國國君,因此晉國將河西八城割給了秦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正所謂國強必霸,魏國強大了就要向外擴張。魏國處在四戰之地,要擴地,向韓國和趙國索地不好,向齊、楚索地很難,因此向秦國索地成了唯一選擇。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河西之戰

秦國經歷了四代亂政後,國勢日微,面對強大的魏國,秦軍節節敗退。吳起以其絕世軍事能力,在魏國雄厚國力的加持下,生生將秦國按在地上摩擦數十年。秦魏百年河西之戰,成了秦國深深的恥辱,一代雄主秦獻公就是在收復河西戰場上受箭傷殞命的。秦孝公更是將河西之戰視為國恥,其《求賢令》中寫道: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公元前341年,秦國變法功成,大良造衛鞅趁魏國新敗於齊國(馬陵之戰),率軍收復河西。此戰秦國新軍一戰擊潰三萬魏武卒加八萬魏國河西軍,一時聲威大震,秦軍被世人稱為“銳士”,戰力越過了橫行天下的魏武卒。秦國收復河西,遷都咸陽,周天子親自派使者來嘉獎,諸侯紛紛來秦祝賀,一時秦國榮光無限。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秦銳士

在慶功大典上,秦軍表演了軍舞,其歌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雄?這首軍歌表明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志,故收復河西之戰是秦國的崛起之戰!


二、三晉的興亡之戰

三晉是指韓國、魏國、趙國、這三個國家共同瓜分了晉國,故合稱三晉。三晉的實力是不斷變化的,前期以魏國為首,後期以趙國為首,韓國不是老二,就是老三,反正沒有當過老大。前期魏國碾壓秦國,待秦國爆發後,韓、魏均不能與秦一戰;後期趙國崛起,有了跟秦國數戰的實力與勇氣!

韓國的崛起之戰是滅鄭之戰,衰亡之戰是伊闕之戰。立國之時,韓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展空間極其有限。鄭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之一,歷史悠久,疆域為今河南新鄭一帶,鄭莊公之後,鄭國內亂不休,日漸衰落,韓國趁機蠶食鄭國領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鄭國滅亡。幫秦國修關中大渠的水學名士就是韓國的鄭氏族人鄭國。

《韓非子·飾邪》中寫道“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這說明鄭國在外交方面的失敗,是鄭國在仍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下被滅國的原因。公元前293年,秦國大將白起領兵伐韓,韓國盡起國中精銳九萬大軍拒秦;魏國派出十五萬大軍援韓。伊闕之戰中,白起盡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國精銳盡失,從此再無還手之力。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伊闕之戰

魏國的崛起是攻滅中山國之戰,衰亡之戰則是馬陵之戰。中山國的前身是狄族鮮虞部落,後來成長為一箇中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晉國的心腹大患。三家分晉後,魏國以晉國正統自居,故有意攻滅中山國。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國名將樂羊領兵伐中山,經過三年作戰,中山軍力量消耗已盡,魏軍攻佔中山國首都顧城,佔有中山國全境。

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國再次復國,定都靈壽,將趙國一分為二,南北不得相連。中山國鼎盛時期,兵車有五千乘,號稱第八戰國,且有燕國、齊國的支持,因此趙國遲遲不能攻滅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從此中山國再沒有復國。

韓國變法成功後,國富兵強,且四處擴張,不將魏老大放在眼中,於是魏國打算攻滅韓國,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三十萬滅韓,韓國盡起國中精銳御魏,且齊國答應出兵十萬援韓。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孫臏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十萬人殺得潰不成軍,魏國名將龐涓戰死,魏國太子申被生擒。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龐涓戰死

趙國的崛起是攻滅中山國之戰,衰亡之戰則是長平之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軍隊戰鬥力大幅度提高。將趙國一分為二的中山國成為趙國的眼中釘,燕國內亂之時,趙國支持中山國出兵略燕,這導致中山國跟燕國、齊國失和。最終在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國王投降,中山國第三次亡國,且再沒有復過國了。

在秦國的軍事、外交組合拳下,魏國、楚國、齊國三大強國紛紛歇菜,韓國、燕國兩個小國親秦而賂秦,東方六國中唯有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有了與秦國硬戰的實力。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趙國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進攻趙國要地閼與。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出奇謀後,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決心與秦軍決戰,一戰擊潰秦軍主力,秦軍十萬餘將士陣亡,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趙武靈王

閼與之戰後,秦趙時有摩擦,最終因為韓國上黨的歸屬問題,雙方爆發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良造白起統兵六十萬,在長平設伏,將趙國主力大軍四十五萬引入伏擊圈,一戰擊殺趙國45萬精銳部隊。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後來雖有所恢復,但再沒有跟秦國爭雄的資本。


三、燕齊的興亡之戰

燕國是一個老牌諸侯,戰國七雄中屬燕國、楚國曆史最悠久,不過燕國乃周王室血統,這一點在戰國七雄中是唯一的。燕國崛起於五國伐齊之戰,衰落於田單復齊之戰,燕國的崛起與衰落都跟齊國相連。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召集大臣,廢太子姬平,而禪位於國相子之,自己反北面稱臣,出居別宮。燕王噲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從而真正行使國王的權力。兩年後,太子姬平發動戰爭,意圖推翻子之,恢復燕國社稷,一時間各國都參與燕國內亂,以便獲取好處。

齊國派兵入燕,支持姬平復位,同時在燕國大肆搶掠。趙武靈王則從韓國接回燕國公子姬職,派兵送姬職歸燕即位,同時鼓動中山國出兵侵略燕國。姬職在趙國的支持下跟太子姬平爭位,雙方難分高下,後來姬職的外公秦惠文王派兵協助姬職,最終姬職當了燕王,史稱燕昭王。齊國則從燕國退兵,但拉走了上千車燕國財貨。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任用樂毅為相,主持燕國變法大計,同時訓練新軍,意圖向齊國復仇。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這引起了三晉的強烈不滿,但是迫於齊國強大的實力,三晉敢怒不敢言。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五國聯軍在濟西擊敗齊軍主力,之後四國退兵分佔宋國,燕國則獨自攻滅齊國。樂毅伐齊,使得燕國有了燕齊之地,從此燕國也成為一個強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姬樂即位,史稱燕惠王!燕惠王對樂毅不滿,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上將軍,並召回樂毅,樂毅怕回燕被殺,於是去了趙國。田單趁樂毅離開之機,發動火牛陣,一戰擊潰燕軍主力,並迅速恢復了齊國的主要領土。

田單復齊後,燕齊兩衰,多年後燕國對趙國用兵,結果兩次都被趙國擊敗,燕國再回弱國行列。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田單復齊

齊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進入戰國時代後,齊國一直是一流強國。公元前341年,齊國通過馬陵之戰擊敗魏國,成為當時的第一強國。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三晉、秦、楚發動攻齊之戰,齊國差點亡國。公元前279年,齊國成功復國,但是實力大損,從此再不參與中原戰事。


四,楚國的衰落之戰

楚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強國,從西周時代起,楚國有就代周自立的想法與行動,楚國稱王就是最好的例子。春秋時期,楚莊王曾擊敗過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也曾有過問鼎中原,飲馬黃河的壯舉。

儘管楚國曾被吳國攻陷過國都,但是楚國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因此楚國一直都是一個強國,直到垂沙之戰爆發,楚國才開始衰落。垂沙之戰是楚國外交失誤導致的,韓、魏、齊三國以楚國親秦為由合縱伐楚,秦國以楚國太子橫私自逃歸楚國為由,不出兵救楚,故楚國大敗於聯軍。

秦國變法後,國力強勁,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故有滅六國之心。然則秦國以一敵六,必然無法成功,於是秦國採取遠交近攻之策,分化與蠶食六國。秦國攻擊的對象主要是與之接壤的三晉和楚國,結交的主要是遠離秦國的燕齊兩國。

韓、魏、楚三國常年被秦國蠶食,心中均有不同的想法:韓、魏兩國迫於秦國的威逼,投靠齊國尋求支援,齊、魏、韓三國有了較牢固的聯合;楚國則想跟秦國合作,一則讓秦國歸還侵佔的楚地,二則想借秦國之力蠶食三晉與齊國。

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懷王聯姻,並送厚禮給楚國;公元前304年,秦國歸還楚國的上庸之地,雙方達成秦楚盟約。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齊楚盟約為由,聯合韓、魏發兵擊楚。楚國不能擋,向秦國求救,楚國以太子橫為人質留居秦國,秦國派兵救楚,齊、韓、魏三國聯軍聞訊而退。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楚懷王

太子橫不懂事,他在秦國胡作非為,還有仇秦心理,一次醉酒後太子橫將一名秦國大夫殺死。按照秦法,殺人者死,太子橫不想死,於是私自逃歸楚國,秦楚盟約破裂。齊國聽聞此事後,立馬聯合韓國、魏國,出兵擊楚。秦國正想坐山觀虎鬥,以此消耗六國實力,於是以太子橫私逃為由,不但不出兵救楚,反而加入伐楚聯盟擊楚。

公元前301年,秦將庶長奐、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四國部隊進攻楚國,聯軍以齊將匡章為主將,齊、韓、魏三國為主力部隊,秦軍只出動了少量,權當湊個數看熱鬧。楚國派大將唐眛領兵拒敵,兩軍相峙於垂沙半年之久。最終聯軍等到機會,猛攻楚軍,斬殺楚軍兩萬有餘,奪取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巨人終於露了乖,出了醜,一次合縱都沒有抗住,楚懷王派太子橫到齊國為人質,屈辱的向齊國求和。

戰國七雄的興亡之戰,一戰可以興國,亦可以亡國,戰國風雲

垂沙之戰

垂沙之戰還引發了一個不利於楚國的事件,那就是楚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農民起義,起義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城,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縱觀戰國時代,有農民起義的國家只有楚國一個,原因在於楚國變法最不深徹,且楚國太大了,起義者可以縱橫江湖而楚軍無法平定。莊蹻後來逃到雲南,建立了古滇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