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秦昭襄王稱霸2

王稽向秦昭襄王報告了出使情況,趁機對他說:魏國有個張祿先生,是天下難得的賢士。秦國現在處境非常危險,如果能採用他的方略便可使秦國轉危為安。但這事只能面談,不能書信轉達(秦王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然不可以書傳也),所以我把他拉到秦國來了。

戰國風雲——秦昭襄王稱霸2

此時,秦昭襄王已經即位三十六年了。這三十六年中,秦昭襄王武功赫赫,向南奪取了楚國的焉隊鄖(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重鎮,楚懷王也已經在秦國被囚禁而死;向東攻破了齊國。秦國還曾多次打敗韓、趙、魏三國,使這三國處境危險(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於秦。秦東破齊,湣王嘗稱帝,後去之。數困三晉)。

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使秦昭襄王討厭那些說客,不相信那些說客,所以,他並不相信王稽的話。但是,秦昭襄王也沒有趕走范雎,還讓他留了下來,只是給的待遇很低,住很差的旅店,吃很差的飯。范雎此時別無選擇,只好硬著頭皮等下去。一年多以後,范雎終於等到了一次機會。

這是一次什麼樣的機遇呢?

原來,秦國國相穰侯魏冉打算跨越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以便擴大魏冉的封地陶(及穰侯為秦將,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

范雎知道這件事後,立即給秦昭襄王上了一封奏書。范雎究竟從穰侯的伐齊建議中看到了什麼呢?范雎看到了穰侯謀取一己之利的私心。

戰國風雲——秦昭襄王稱霸2

穰侯擁立秦昭襄王,這是他的第一大功;穰侯舉薦名將白起,屢屢大敗六國,更進一步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這是穰侯的第二大功。但是,穰侯在獲得成功的同時,自己的私慾也在同步放大。穰侯的封地陶(今山東定陶)靠近齊國,因此他主張跨越韓、魏攻打齊國。其實,他是想通過伐齊之戰擴大自己的封地。這是魏冉走向自己人生對立面的第一步。

範雛在秦國等待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始終關注著秦國政壇的一舉一動,穰侯為謀取私利而攻打齊國的計劃,給了范雎提出秦國吞滅六國的總方略的機會。

范雎在秦國的這段時間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戰略思想。范雎剛入秦時並沒有形成秦國吞滅六國的總方略,因為當時他剛剛死裡逃生,還沒有時間思考這些東西。但是,在遭受秦昭襄王冷遇的一年裡,范雎認真研究了秦國的戰略,終於從穰侯魏冉的行動中悟出了秦國吞滅六國的戰略思想。

范雎的上書引起了秦昭襄王的關注,他下令立即召見范雎。

范雎通過王稽舉薦,等了一年多,秦昭襄王都不見,而范雎這次一上書,秦昭襄王立即召見,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換句話說,范雎在上書中說了什麼讓秦昭襄王如此動心呢?

范雎在上書中先做了兩層鋪墊一:

第一,識別寶物極其困難。范雎在上書中舉天下聞名的和氏璧為例,說明像和氏璧這樣的天下寶物,開始都不被世人所認知,可見,識別寶物極其困難。所以,君王不重視的東西未必不是寶物。這是以物喻人,暗示自己是人才。

第二,如不用我,不必久留。范雎已經在秦國等了一年多,但秦昭襄王始終沒有召見他。所以,他在上書中公開提出:大王要是認為我的話可行,那你就用我;如果你認為我的話不可行,長期留我也沒有用(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

這兩層鋪墊,為范雎面見秦昭襄王打下了基礎。但是,范雎也是一位非常懂得讀者心理的人,他只扼要地點出國君和列侯的關係,並不講透;而且,還甩了一個包袱:我有一些非常重要而機密的話不能寫在信上(已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於書),只能面見大王時講。如果我講的沒有用,我願意立即接受死刑(一語無效,請伏斧質)。

這些話說得若明若暗、欲言又止、神龍見首不見尾,秦昭襄王隱隱約約地覺察到范雎說的是什麼,但又不知道範雎究竟是在說什麼,所以才立即召見了他。

秦昭襄王先向推薦范雎的王稽道了歉,然後用專車迎接范雎(於是秦昭王大說,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范雎)。

范雎乘專車到了秦宮,他假裝不知道這是內宮的通道,悶著頭就往裡走。恰巧秦昭襄王從裡面出來,宦官發怒,驅趕范雎,呵斥道:大王來了!范雎故意喊道:秦國哪裡有大王?秦國只有太后和穰侯(范雎繆為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

秦昭襄王走過來,聽到范雎和宦官吵架,便上前迎接范雎說:我早就應該向您請教了。正好遇上攻打義渠的事非常緊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請示,現在總算把義渠的事處理完,我才有機會向您請教。

秦昭襄王呵退了左右的侍從,長跪著向范雎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范雎說:“嗯嗯。”等了一會,秦昭襄王又長跪著向范雎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范雎又說:“嗯嗯。”連問三次,范雎每次都是隻嗯嗯,不回答。秦昭襄王長跪著說:先生不打算賜教我了嗎?

范雎說:我只是個寄居在異國他鄉的臣子,和大王的交情很生疏。我要講的又都是輔佐國君的大事,我處在大王和大王的親人之間來談這些大事,想盡我的一片忠心,可不知大王心裡怎麼想。這就是大王連問我三次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我並不是害怕,我明知今天向您陳述主張明天就可能被處死,但是我絕不想逃避。大王果真照我的話辦了,我死也值得。我最擔心的是我死了之後,天下人看見我盡忠而死,不敢再到秦國來(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秦昭襄王長跪著說:先生說哪裡話!秦國偏處一隅,我本人無能,先生光臨此地,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的恩賜啊。事情無論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無保留地給我以指教。

范雎聽了後舉躬行禮,秦昭王也連忙還禮。

范雎說:大王的國家,地勢險要,雄師百萬。憑著秦國力量制伏諸侯,如同獵狗抓捕瘸腿的兔子那樣容易。秦國現在之所以不能做到這些,都是因為穰侯不願竭盡忠心為秦國出謀劃策。大王也有失誤之處。

秦昭襄王接著問:我想聽聽我的失誤在哪兒。

范雎答道: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去進攻齊國綱、壽(今屬山東泰安),這絕不是個好計謀。出兵少對齊國就沒有什麼殺傷力,出兵多則又會損傷秦國的力量。大王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讓韓、魏兩國派兵協同秦國征伐。韓、魏兩國是真的親秦,您要越過他們的國家去進攻齊國,合適嗎?大王不如結交遠邦而攻伐近國(遠交而近攻)。這樣,攻取一寸土地就成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為您的一尺土地。如今棄近而攻遠,顯然太荒謬了。

秦昭襄王說:我早就想拉攏魏國了,可是魏國變化無常,請問怎麼才能拉攏魏國?

范雎回答:先說好話再送厚禮,不行就割讓土地收買,再不行就發兵攻打。

於是,秦昭襄王任命范雎為客卿,和他一起商議軍國大事(乃拜范雎為客卿,謀兵事)。

范雎在秦國熬了一年多、費盡心機才得到秦王的召見,秦王一見就採納了范雎的意見,這是為什麼呢?范雎的成功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利用了秦昭襄王和穰侯魏冉的關係,二是提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總方略。

戰國風雲——秦昭襄王稱霸2

秦昭襄王是魏冉強行所立,魏冉又是秦昭襄主的舅舅,魏冉輔政三十多年,功勳卓著,因此,秦昭襄王和魏冉的關係始終不錯。但是,魏冉的功勞也引發了秦昭襄王的猜忌,這是王權和相權衝突的歷史必然。這才使秦昭襄王決定重用范雎。

在獲得秦昭襄王信任、重用之後,范雎又對秦昭襄王說:我過去在魏國時只聽說秦國有宣太后、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沒有聽說什麼秦王。此時,穰侯做秦國的相國,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輪流率兵為將,他們都有自己的封邑,加上宣太后的寵愛,個個家中財富超過國庫(穰侯相,三人者更將,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於王室)。

秦昭襄王聽了范雎這番話,如夢方醒,於是廢了太后,把攘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出國都。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讓他回到封地陶邑去。任命范雎為相國。

秦昭襄主把應地(今河南寶豐南)封給范雎,封號稱應侯。

這件事歷史上稱為“強公室,杜私門”,非常有名。

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君。他利用范雎,廢了太后、穰侯魏冉等人,將大權全部收歸己有,大大強化了中央集權。

范雎的貢獻有兩條:一是提出了“遠交而近攻”的戰略路線,二是強化了秦國國君的權力。特別是第一條,貢獻極大。

“遠交而近攻”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總體戰略,是外交與軍事的有機結合。范雎不但提出了這一總體戰略,而且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首先是脅迫和秦國接壤又處於天下中樞的韓、魏兩國執行親秦政策,然後利用韓、魏兩國的親秦威逼楚國、趙國,迫使它們屈服。其次是恫嚇齊國。各國都被征服之後,再放手進攻和秦國接壤的韓、魏兩國。在韓、魏兩國之中,應當先攻取韓國,因為韓國和秦國的國界是犬牙交錯。

這個方案的可操作性極強,它是基於地緣關係之上的一個由近到遠的具體戰略,因此,它可以看做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具體規劃;同時,它也是一個軍事和外交相互結合的戰略方案。秦國可以利用它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韓、魏兩國親秦,再利用韓、魏脅迫趙、楚。這一戰略使軍事、外交兩方面的力量都發揮到極致。總之,“遠交而近攻”的提出,標誌著秦國的統一戰爭已經進入到戰略思想非常完備的階段,接下來只剩具體的實施了。

《史記》中還說,范雎是個“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人,即頓飯的恩德也一定償還,瞪瞪眼睛的仇怨也要報復。他分發家裡的財產,以此報答所有因為他的事情遭受困苦的人。當年救范雎的鄭安平,昭襄王讓他作了將軍,王稽則作了河東郡太守,並且昭襄王允許他三年內不必向上彙報施政情況。須賈因秦國要攻打魏國,至秦求見張祿,此時尚不知張祿就是范雎。范雎設計將其進行了一番羞辱,數落他的過錯,並打發他回去,要魏國送魏齊的人頭來,否則兵發大梁。魏齊被迫四處奔逃,最後無奈自殺。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在穰侯、范雎的先後輔佐下,有力地打擊了六國的有生力量,為秦國最後統一天下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秦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更加明顯。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這對他的太子來說,等待的時間似乎太長了,他的長子沒有等到繼位就死去了。那麼,他死後,秦國的政局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繼位的新君還能繼續有所作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