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公元前479年,倡導了一輩子“仁義禮智信”的孔子去世了,享年七十二歲。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孔子游走列國宣揚他的治國理念後未受重用,於是又回到魯國,他發現這個社會已經病入膏肓了。

即使在魯國,他的政見也不能被採納,又連續幾年並目睹了兒子孔鯉、愛徒顏回、子路的離世,他更是心灰意冷,而他編的《春秋》也就停在那個時候。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姬仁即位,名字中有個“仁”字,想必是周敬王姬匄(音蓋)對兒子的期待,也更是對世風的期待,當然,大夥根本沒空理會新上任的天子,仍繼續忙著打打殺殺。

那一年,也成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如果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為了爭霸,那戰國時期則是為了爭奪土地與人口,禮樂已然完全崩潰。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田氏代齊方案已初具雛形。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之後,見時機成熟,反攻吳國,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吳都,吳國滅亡,吳越爭霸競賽項目宣告結束。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公元前453年,晉國六卿只剩下四卿,趙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三家已初步完成瓜分晉國計劃。

經過多年的火拼,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戰國中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以秦、齊、趙、魏、韓、楚、燕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因為這七個國家名稱是考試的知識點,有人對此進行總結——齊秦喊趙薇演出(齊秦韓趙魏燕楚)。

而倖存的一些小國,比如宋、衛、魯、鄭、中山、越、巴、蜀國等十多個小國,也在夾縫中生存中苟且偷生,因為他們自己心裡清楚,滅國是早晚的事情,就是被誰滅的問題。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戰國時期也是文化思想、學術研究、技術革新、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為後世所流傳。

究竟秦國是怎樣在眾多諸侯中勝出,其餘各國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敗落的呢?請看本期大鵝說簡史:戰國風雲。

戰國初期,數魏國實力最強。魏文侯支持李悝變法革新, 選任吳起領兵打仗,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西打秦國,北滅中山,東敗齊國,一時風生水起,就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中也對魏文侯花了大量筆墨。

公元前370年,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即位,但他治國本領顯然大大不如爺爺,本來拿著一手好牌,卻被他閉著眼睛打出去了。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孟子見魏惠王

一是商鞅曾在魏國侍奉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並反覆強調:如果不用、必須殺之。魏惠王就當公叔痤病危胡言亂語,沒放在心上,後來商鞅投奔秦國。

二是縱橫家張儀出身魏國,師從戰國第一高人鬼谷子,但在七國(六國再加義渠國)合縱伐秦時,被魏惠王驅逐出境,張儀無奈之下去了秦國。

三是孫臏曾到魏國投靠龐涓,但龐涓自知業務水平不如孫臏,便在魏王身邊搖唇鼓舌,使孫臏無法得到重用。後來龐涓設計陷害了孫臏,孫臏憤憤逃離,前往齊國,若干年後在馬陵大敗魏軍,魏國也就一蹶不振,再無實力與別國抗衡。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孫臏

韓國雖然和魏國一樣瓜分了晉國,但他的實力應該是七雄裡最弱的,經常處於捱打的境地,打不過就派遣使者送禮物討好強國,換取退兵。

韓國能在戰國諸侯戰火中存活那麼久,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兵器韓弩屹立強國之間而不倒,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600步之外,可以跟現在的狙擊槍媲美,而且準星極佳。

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主持改革。申不害為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韓國人民也奔上了小康社會。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申不害

但在申不害同志逝世之後,韓國就停步不前,最終在公元前230年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同樣跟魏、韓兩國瓜分晉國的趙國,起初的時候戰鬥力並不強,但在趙武靈王之後,趙國也算得上是一個軍事大國。

趙國第四代國君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騎射”,以前打仗主要靠步兵,現在改為騎兵和弓弩兵,戰鬥力那是槓槓的。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公元前295年,可憐的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竟被親生兒子、接班人趙惠文王的人活活給餓死。

趙惠文王命就比較好了,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輔佐,趙國也達到了空前的強盛,但是在這幫老一輩革命軍老去以後,趙國實力明顯大不如前,特別是經過長平和邯鄲之戰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爭霸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要對付北面山戎,所以很少插手諸國間的爭霸之事,使之得以相對安寧,悄悄地就成為北方的大國。

燕國和齊國起初關係相當好,齊桓公還幫著燕國應對北方的侵擾。

但到了齊宣王時期,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燕國爆發了“子之之亂”時,齊宣王就趁機攻打燕國,一直打到了燕國都城。

話說“危難時刻顯真情”,秦、趙等國不想燕國滅亡(實際上是不想齊國太強),於是就幫著燕國趕走了齊軍,但是燕國和齊國的樑子就這樣結下了。

燕昭王即位後,決心興復燕國,報仇雪恥,便高調築黃金臺,高薪招聘天下賢士,甚至“千金買骨”。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燕昭王招賢納士

果然這種宣傳方式很有效果,燕國很快就招到了三位大咖:樂毅、鄒衍、劇辛。後期樂毅改革國政,勵精圖治,燕國很快又復興起來,國富民強、兵強馬壯。

燕昭王還制定了“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針,派蘇秦出使離間齊國。在蘇秦的鼓動之下,齊湣王野心爆發,果然獨吞了宋國,從而引起諸國不滿。

燕昭王趁熱打鐵,派大將樂毅組織“五國伐齊”,一舉攻滅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幾乎滅亡。後來雖有田單力挽狂瀾,但齊國也難免走向沒落。

公元前232年,燕王喜執政,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國,因見秦國日益強大,早晚會對燕國不利,於是太子丹在公元前227年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誰知荊軻心理素質太差,刺殺失敗。秦王嬴政領兵攻打燕國,燕王喜殺了親生兒子太子丹求和,未遂。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3年,秦軍俘虜燕王喜,滅亡燕國。

田氏代齊進入戰國以後,齊威王重用鄒忌、田忌、孫臏等人,廣開言路,改革政治,整頓吏治,使齊國又重振當年雄風。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齊威王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齊國把擁有百年霸業的魏國拉下了神壇,魏惠王也識相,帶了幾個小弟跑徐州去稱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位,歷史上被稱為“徐州相王”。

公元前301年,齊威王的孫子齊湣王即位,這傢伙比他爺爺還猛,開啟了秦齊爭霸的局面。先是發動垂沙之戰,大敗楚國,使楚附齊;後又策劃函谷關之戰,大敗秦國,迫秦割地。

就在齊湣王春風得意之時,秦昭襄王給他戴了頂高帽——尊齊湣王為東帝。人都說“戴高樂、戴高樂”,齊湣王戴了高帽肯定樂,但這一樂就有點得意忘形了。

蘇秦是燕國派往齊國的間諜,師從戰國第一神秘大師鬼谷子,擅長縱橫之術,在遊歷列國時受到了燕文公的賞識,燕國因為“子之之亂”一直對齊國懷恨在心,所以讓蘇秦到齊國做臥底,伺機報辱國之仇。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蘇秦刺股而讀

蘇秦顯然沒有辜負君主的知遇之恩,他看準了齊湣王驕橫的性格,於是慫恿齊湣王吞了宋國這塊“大肥肉”,繼續壯大自己的實力。

齊湣王早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最終真的在蘇秦的不斷鼓動下,全力進攻並獨吞了宋國。

齊湣王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時,燕將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已到達,這個糊塗蛋還發現自己中了蘇秦的計策,於是命人將蘇秦施以車裂之刑,以解心頭之恨。

眼看著齊軍無法抵抗聯軍的攻擊,齊湣王只得四處逃亡。可你逃就逃吧,姿態放低一些也行,可他仍然是一副傲慢無比的模樣,衛、鄒、魯等國都不願意收留他,最終被楚國大將淖齒抽筋剝皮而死,齊國的實力也就大不如前了。

戰國前期,其它國家打得轟轟烈烈時,楚國因一直遊離於中原文化之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憑藉雄踞長江、漢水流域的地理優勢,楚國的農業、紡織業、煉鑄造業、經濟、文學、藝術等都是相當發達的,遙遙領先於其它諸國,軍事上也是帶甲百萬,戰車無數,是名符其實的超級大國。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杞、莒、蔡、巴、蜀、魯等小國正是被楚國所滅,所以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說的就是秦楚兩個大國相互對立,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那如此彪悍的楚國怎麼就被秦國所滅呢?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當時國外戰爭形勢嚴峻,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楚悼王決心另尋出路。

公元前387年,正當楚國危殆之際,在魏國抗秦有功的吳起來到了楚國,並受到楚悼王的重用。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吳起

一年後,吳起晉升為令尹,主持變法。有協助李悝變法的工作經驗,吳起的變法工作開展得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楚國又開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公元前381年,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不幸病逝,這對楚國來說真是一個天大的噩耗,因為吳起變法侵害了舊貴族勢力的權益,他們趁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起自知難逃一劫,機智地伏在楚悼王屍體上,舊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遺體,一場變法就這樣夭折了。

楚悼王之子楚肅王即位後,立即下令誅殺當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舊貴族,這也算間接為吳起報了仇。由於受牽連的宗親權貴達七十餘家,他們死後,楚國一時空虛,政局顯然也動盪不安。楚肅王為了穩定統治,對外妥協退讓,未主動出擊。

公元前328年,楚懷王即位,此時楚國經過近六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又回到頂峰。

公元前323年,楚國出兵攻打魏國,一舉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魏惠王被打服帖後,表示魏國將一直跟隨楚國,並勸楚懷王伐秦。

魏惠王見楚懷王有此意向,任命公孫衍為新的魏相,組織聯絡合縱一事。在公孫衍的穿梭下,楚、齊、趙、魏、韓、燕、義渠就形成了七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局面,楚懷王一時名聲大噪、春風得意。

但由於七國各懷鬼胎,未能齊心協力,最終合縱被秦所破。

公元前317年,楚國又要開展一場變法,主持者正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此次變法一度為楚國帶來了短暫的繁榮和強盛,也廣受楚國人民歡迎,但卻引來貴族的一致反對。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公元前314年,剛進行了不到三年的變法,激起了楚國的動盪,腐朽貴族再也忍不住了,天天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壞話,楚懷王再也堅持不住了,就藉著上官大夫的讒言,罷黜了屈原的左徒一職,變法就此失敗。

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用計讓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懷王知道上當後惱羞成怒,馬上發兵攻打秦國,結果連續戰敗於丹陽、藍田和召陵三地,韓、魏還趁機進攻楚國在中原的領土,從此走向了沒落。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最終在三年後客死咸陽。

楚頃襄王時期,楚國已毫無實力與秦國對抗,西陵、巫、黔中等地均被秦國佔領。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入楚都郢城,燒燬了楚王族的夷陵,屈原聞訊終於對楚國心灰意冷,投河自盡。

楚國的衰落除了和昏庸的君主有關,更和腐朽的貴族階層有著直接關係:內政腐敗,把持特權,制度僵化、派系鬥爭等等。滅楚者,無他,楚也。

相對以上六國來說,秦國一開始拿到手上的牌並不好,地理位置差、本土人才少、強勁對手多,但它卻在諸多強國中脫穎而出,最終贏得了天下。

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秦國曆代君王相對來說都比較明智,商鞅、張儀、魏章、範睢、李斯等這些人才本都非秦國人,但他們在秦國都得到重用,尤其是商鞅和張儀二人,一個用變法讓國家富強,一個用連橫讓六國入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秦人的先祖幾乎是在和戎狄的少數民族戰爭中生活的,因此秦人都有好戰之心。在巴蜀之地兼併之後,大後方比較穩定,他們更是無所顧忌,一打到底,這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還有,秦國的軍事制度也非常先進。比如軍隊常用的秦弩已經進行標準化的加工,部件大小都是統一的,在戰場上隨時可以修復,這種理念就非常先進了,在當時簡直就是黑科技。而且秦弩配備三稜箭頭,傷害力可達五顆星。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我們知道秦始皇在造長城時,讓工匠在每一塊磚上都刻下人名;在鑄兵馬俑時,也刻人名;就連每個弓箭之上,都標上人名。說明秦國人已經制定了責任制,武器質量當然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證。

再加上秦國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制嚴密,這是秦國打仗屢戰屢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秦王嬴政即位,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秦國此時已是一家獨大,統一隻是早晚的事情。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秦王嬴政

公元前238,秦王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秦攻佔趙都邯鄲;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趙;公元前221年滅齊。

戰國風雲 諸侯並起

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21年

至此,天下自春秋時期起五百多年的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結束,秦國成為了一百多個諸侯國的唯一勝利者,中國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王朝——秦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