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历史上关中地区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为何日军从未动手?

奇葩史说


抗战期间,日军一直想拿下关中平原,大小战役打过好几次,并非没有对关中动手。至于说日军为什么没能打进关中,这主要是三个方面造成的:

一是关中平原乃四塞之地,地理位置相当的优越,易守难攻

二是国共两方对关中都很重视,在关中周兵囤积了重兵把守;

三是按照日本的计划,关中属于日本的次要攻略地区,最早并没有予以相当的重视,错失了拿下了关中的机会。等到抗战后期日本大本营再想攻打关中时,驻华日军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拿下关中了。


先说说当时日本的侵华计划,以及在这一计划中,关中地区的战略价值。

众所周知,日本国土小,中国面积大;日本人口少,只有七千万,中国人口多,当时保守的估计,不下四亿五千万人。尽管日本是个工业国,国力远超中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想要侵吞中国,也是很困哪的。

于是,日本的战略家就根据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主中原的模式,制定了一套利用当时中国四分五裂,逐步蚕食中国的计划。(当时并没有想过与中国全面开战)

这个计划共分为五步。

预热阶段:侵吞朝鲜朝鲜半岛。以朝鲜半岛作为渗透中国大陆的跳板。这一步,在清朝时期通过甲午战争就已实现。

第一步:占领东北四省和蒙古高原。

日军占领关外后,可以利用东北的丰富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作为进一步南下的后方基地。这一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和后来的热河、长城抗战后,基本已经实现

注意了,这一步只是基本实现,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因为日军在侵吞蒙古期间,在诺门罕战役遭到苏联的反击,因此日本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进入外蒙古;另外日军在侵吞绥远时,在百灵庙战役中,遭到晋绥军傅作义所部的顽强抵抗,也未能实现既定目标。

如果这一步成功了,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就变成了历史上的辽国和北宋。日本在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压制。不过天佑中华,日本在诺门罕和百灵庙的这两次失败,对日本后来的战略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步:控制黄河以北,并沿黄河一线与中国政府对峙。

当蚕食进入到华北,就等于日军深入到了中国的腹地。中国的抵抗必然会开始强烈!但是由于当时的华北三省,都不在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内,而是由地方的派系(河北宋哲元,山西阎锡山、山东韩复榘)所控制。日本可以利用派系与国民政府的矛盾,使得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华北自治成为可能

西安事变之前,日本人的这个计划,基本上已经实现。日本间谍拉拢汉奸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如果没有后来的前面抗战,日本很有可能就吞并了华北,并依托黄河建立防线,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如果这个计划也成功了,中日对峙就变成了当年靖康之变之前,金国与北宋的形势。日本在战略上进一步压制中国。


第三步:将战线推进至秦岭淮河一线,占领包括陕西(关中平原)在内的整个中国北方地区。

这一步的目的,是进一步压制中国,把中国变成历史上的南北朝。日本就是北朝,国民政府就是南朝。

而占领陕西(关中平原)是这一步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占领陕西,可以保持对云贵川的地缘压力,使四川和重庆无法成为国民政府的战略大后方,切断苏联援华的通道。

如果让日本实现了这一步,中国就完蛋了。

第四步,大举南下,占领江淮、江汉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将国民政府孤立在江南地区。

这一步的目的,是将战线推进至长江。把中日对峙变成历史上隋朝与南陈的对峙。日本的侵华计划基本实现,中国也再无翻身的机会。国民政府的的主要军事力量会被限制在江南,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被围歼。

第五步,发动总攻,占领整个中国。

由于江汉平原失守,加上日本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江南的中国军队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日本海军可以同时在广东和福建对国民政府的侧后方发动拦腰之战,彻底摧毁国民政府的战争潜力。就像当年蒙古灭亡南宋一样。中国亡了。

以上,便是日本战略家对侵略中国做出的逐步蚕食计划。对于这个计划,中国著名战略家蒋百里曾经说过: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是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

也就是说,中国如果对日全面开战,中国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只要全面开打,战争的规模越大,中国人就越团结。凭借中国的国土和人口优势,可以与日本人对耗;而若是中国不敢全面开战,坐等日本慢慢吞噬,那么中国也将必亡。因为地方派系与中央并不团结。只要中央不给力,地方派系很有可能争相投日。毕竟历史上的带路党,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南宋、大明,都是这么灭亡的。


当然了,我们知道。日本人的这个逐步蚕食中国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在实行第二步吞并计划时,日本人就自己乱了阵脚,改变了蚕食计划


当时的日本少装派非常嚣张,认为本国战略家制定的蚕食计划太胆小了。并且,他们还嚣张的认为,只要日本大规模侵华,中国在三个月内必亡。

就像某部电影里面说的那句台词:直接抢不就完了,费这事干嘛?


于是乎,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也就是日本在吞并华北的关键阶段。以当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负责人为代表的主战派,尤其是陆相衫山元大将,拼命的叫嚣,要求扩大侵华的战争规模。后来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也很关心,在旁边煽风点火,生怕战争打不起来似的。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朝鲜总督南次郎,朝鲜军司令官小叽国昭纷纷向陆军省上书,坚决要求向中国增兵,并向中国全面开战。

于是,裕仁天皇最后否决了以陆军参谋总长闲园宫,内阁首相近卫文磨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决定。宣布向华北和华东增兵,从而将蚕食中国变成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陕西(关中平原)也因为日本的战略计划变更,从原本马上要遭到侵略的地区,变成了次要战略要地。因为,日本跳过了原定的第三步和第四步,直接进行第五步,攻打国民政府的江南核心地区了。

到了1937年底,日军攻占国府首都南京。这在战术上是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胜利,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因为这一军事行动,一方面使得日本大本营不得不放弃相对稳健的逐步蚕食的策略,转而发动具有极大风险的全面侵华战争;另一方面则改变了战争轴线,放弃了已经多次被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验证的自北而南的扩张路线,而采取由东向西推进的策略

而关中平原,也就从日本侵华的前线,变成了日本侵华的中国大后方。



到了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军已经深陷在了中国战场。

为了扭转颓势,给即将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扫清后顾之忧。日军制定了清扫驻守中条山地区国军,并三路夹击重庆的战略规划。

前者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中条山战役。国军惨败,退出中条山地区。

后者不为常人所知,是由日本大本营制定的一个叫【一号作战】的袭击重庆的计划。这个计划由横山勇制定,按照计划,日军从陕西和广西袭入重庆境内。

根据这个计划,日军对关中平原发动了大规模的轰炸。日军对西安进行年年轰炸,累计轰炸了 145次,对清真寺,寺庙,医院实行无差别攻击,半个西安城都被炸没了。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西安城墙外的树上挂的都是人肉絮,惨不忍睹。

不过,由于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量的王牌部队被迫东移和美军及英军作战,这个计划也就搁置了。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初期日军还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进攻,但被八路军打跑了。



又过了三年,到了1944年,由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这一次,日军对关中平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日军的南下部队在攻占洛阳后,以三万人的兵力沿着陇海铁路向西直进,连克渑池、陕县等地,直扑关中平原的门户——灵宝(函谷关所在地)

当时日军发动这个灵宝战役的目的,是想在不影响主作战的情况下占领潼关,为以后进攻西安进行试探性攻击。结果在中国军队的节节抗击下,再加上豫西走廊的天然地理优势,日军未达到目的,最后只得撤退。

又过了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因此结束。日军对关中的军事威胁,也就此告终。


总的来说,日军没攻下关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共军和国军出于各自目的,都在保护陕西(关中平原)。

陕北是陕甘宁根据地,敌后抗日战场的后方基地,当然要拼死保护了;关中平原是重庆的北面屏障,国民政府怕日军从西安南下重庆,也要拼死保护。

其次,关中平原本身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个易于固守的地区。

第三,日军的战略规划变更,导致日军在士气最旺盛时,没有去打关中。等到后来日军开始重视关中时,日军战力疲乏,也没有能力对关中投入大量的兵力了。


Mer86


日本鬼子没有攻入陕西是因为陕西孙蔚如在中条山血战四年,从1938年坚持到1941年,三万秦军抗击十万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进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关城下,而潼关是陕西东大门,是进入大秦的必经之路。小鬼子的作战计划是打通陇海线,一直打到兰州,将兰州武汉广州连城一条线,然后从陕西走司马错灭蜀,或者钟会灭蜀的路线夺取四川,接下来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梦被秦军粉碎,1941年蒋该死把中条山秦军撤下来,把中央军换上去,几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马翻,可是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小鬼子也无力进攻潼关,陕西得以保全。从喜峰口到昆仑关,从台儿庄到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秦军从未缺席。台儿庄大战秦军总指挥关麟征后来因为战功当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小鬼子尊称关麟征为关铁拳,台儿庄两个视死如归的敢死队长仵德厚,王范堂都是陕西人,台儿庄大捷秦军功不可没。陕西杜聿明的昆仑关大捷;陕西胡链的石牌保卫战大捷,保卫了四川东大门,使四川免于沦陷;张灵甫在陕西汉中练兵,然后率领一帮陕西热血青年到湖南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这些恶战我们一次都没有缺席,湖南人直到现在逢年过节还到汉中来慰问幸存抗战老兵了。现在有些人有一种十分无耻的逻辑,认为自己沦陷了就是光荣,而没有沦陷的地方就是旁观者,不光荣,如果沦陷区靠自己的力量能打跑小鬼子,又为什么不拒敌于国门之外?非要把小鬼子放进来祸害自己。你沦陷了就说明你功劳大,照这逻辑,假如当年全中国都沦陷了,岂不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功劳更大更光荣。有些沦陷区无耻之徒在遇难同胞尸骨未寒之时便迫不及待勾结日本鬼子建立汉奸伪政权,自己心安理得给日本鬼子当良民,然后出了几百万伪军和日本鬼子狼狈为奸进攻抗日根据地,现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寡廉鲜耻至极!


大漢挚爱咏春


这问题提的没有一点科技含量,误人子弟十分明显:

话说中国四大古都里面长安古名“长安”,长安者长治久安,还是有一定道理。自鸦片战争起,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本鬼子还真的都不曾进入关中西安。这在四大古都里面是独一份。

北京北占,南京沦陷,洛阳沦陷。实际上早在1938年鬼子牛島师团就占领了关中东路门户,潼关对面的山西永济。陕军第四集团军主力,38和98两个军就出潼关,陈兵山西中条山,血战日寇,保潼关不失。晋西大捷,陕西报纸曰:我关中不失,全赖我第四集团军将士前方苦苦支撑。后日本曾三次制定“西安作战计划”,以控制西安为重点,以北上占领延安,消灭我党,南下占领重庆,使国民党屈服为目的。均遭顽强抵抗而以失败告终。

地面不行,就来地上。1937年到1944年鬼子轰炸西安八年间,给西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潼关到西安一线设置许多防空高炮,西安城在钟鼓楼还设置了报警台,但是依然损失严重。八年间鬼子飞机累计轰炸145次,出动军机累计1106架次,投掷炸弹3440枚,炸毁房屋累计6781间,炸死西安军民2244人,炸伤1245人。

西安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但直到抗战结束,日军也不曾打过黄河,占领潼关,进入关中西安。





睁眼看西安


没动手?楼主天真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北平,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蒋介石所统率的国民党军队,大部纪律松弛,一盘散沙,短短几个月里,几十万大军屡屡被日军挫败,一退再退。不久,太原沦陷,日军进逼黄河。到1938年,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省市。把战线烧到了陕西外围。

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黄河风陵渡。如果日军占据作为晋、秦、豫三省重要渡口的风陵渡,就意味着:倘举兵渡河,不消半个时辰,屏护大西北的天险潼关便赤裸裸地亮出门户,而横贯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也将被拦腰截断…

也就是说,七七事变以后,不到一年时间日军就已经到了黄河岸边,但之后七年时间,日军始终没有进入陕西。从而使陕西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免遭日本人铁蹄的蹂躏。

我们在前面曾经有文章分析了潼关以及黄河天险对于陕西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陕西军人。

事实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道理古人都知道。

虽然拥有潼关、黄河天险,也不足以保证陕西的安全。真正将日本人挡在陕西外围的,正是陕西军人。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已经被湮没了。

因为这支军队不是国民党嫡系,由于之前杨虎城的陕西军队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一直对这支军队怀恨在心。所以虽然取得一系列战果,却很少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也极少登上当年的报端。

日本人占领山西以后,蒋介石嫡系西安行营一片惊慌。许多人认为关中无法守卫,应当放弃。在此危难之际,孙蔚如将军拍案而起。他一方面数电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军政当局,历述黄河可守、关中可保、日军定被遏止的理由,一方面利用报纸、电台和各种集会宣传鼓动坚决抗日、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8年7月,蒋介石命令十七路军改编为31军团,任孙蔚如为军团长,全部离陕东渡,开赴晋西南抗日第一线,以坚守中条山,保卫黄河安全为任务。蒋介石严令孙蔚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退过黄河,拼命死守。不久,又将31军团改为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

这支军队的领导,主要是孙蔚如和赵寿山。

孙蔚如(1896-1979)是陕西灞桥人,曾任国民党六届中央执行委员,陕西省主席,他本是杨虎城的两大心腹将领之一。西安事变后,冯钦哉随蒋,杨虎城出国,他就成为陕军的主帅。是抗战时的第四集团军司令,以坚守中条山出名,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最后官至第六战区上将司令长官。

孙蔚如

赵寿山是陕西户县人,现在叫鄠邑区。本来也是杨虎城的心腹将领,在中条山保卫战中,任38军军长。1940年冬,蒋介石下令调三十八军开赴河南,不久中条山失陷。赵寿山深感国共合作无望,遂于1942年10月经彭德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陕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前委委员。1949年9月,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陕西省省长等职。

赵寿山

1938-1940年,孙蔚如、赵寿山率领的这支陕西军队坚守中条山三年多。

在历时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中,共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可以说,是2万多名关中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保卫家乡的钢铁防线。这支军队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六六战役”,日本人准备得很充分,火力很强,中国军队被分割包围,其中被围困在陌南镇跳黄河的,大多数都是从西安来的‘学生兵’,他们还没上过前线,甚至还没学会打枪,很多人连武器都没有。他们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日军分割包围,赤手空拳,走投无路,不愿被俘,于是跳了黄河……

少部分游到黄河对岸的,被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队按照逃兵在中途击毙。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当年跳黄河的人数了。现在根据民间一些积极人士的研究,认为当年跳黄河的有800人,甚至更多。

陕西军人,宁死不降。是老秦人开始的传统。

800军人跳黄河,如果宣传出来的话,不啻于“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这样耳熟能详的先烈事迹,甚至应该更震撼一些。

可惜的是,到1940年,蒋介石认为陕西军队和共产党联系密切,决心把孙蔚如的军队调到黄河以南。

1940年10月,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调防命令,率部离开了浴血苦战将近三年的中条山,到中原战场参战。晋南百姓含泪送行……

陕西军调走后,蒋介石把中条山的防务交给了大量没有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半年后(1941年4月),17万大军防守的中条山却在20天内全线失守。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可以说是抗战以来打的最窝囊的战役之一。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溃败,军队牺牲被俘八万人,蒋介石称之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所以后来很少有人提。

其实这件事情,完全就是蒋介石的指挥责任。如果是陕西军队驻守,那会那么容易全线失守?

所以说,蒋介石的败退,跟他自己用人不当,指挥不力有很大的关系。

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后,却仍然没有西渡黄河,进入陕西,进而进攻重庆。因为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这是1941年5月,日军的战略计划已经从西进改为南下。日军缺少石油和橡胶,如果不能尽快占领南亚和东南亚,庞大的战争机器将无法运转。

又过了半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了“二战”;此后,日军陷入了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泥沼中,再也无力西进了。

当初,如果没有以陕西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顽强坚守,如果日军进攻中条山的阴谋早早得逞,那么,日军西进成功,抗战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都要重新改写了。

所以我们今天欢呼抗战胜利。请铭记这支守卫了国土,却没有得到相应待遇的国民党军队!

我是成英文(微信:chengyingwen1982),一个旅游博士,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旅游、户外、骑行、摄影爱好者,骑车去过中国20多省,走遍陕西所有区县,探索过很多冷僻的帝王陵、大遗址、寺院。

很高兴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和大家交流。欢迎关注、交流、批评指正!


成博士陕西旅游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是易守难攻,是盛世王朝的发源地,大汉王朝和大唐王朝都定都于此。可以来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从地理位置上看,关中南为秦岭,北接黄土高原,西北与甘肃接壤,东有潼关天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关。日寇想入侵关中之地,必走潼关。



淞沪会战结束后,紧接着南京失守,日寇沿津浦线南北对进,北路攻陷徐州,随后沿陇海线西进,占领开封,进军郑州,如郑州失守,日军计划西取西安。

抗日战争期间,准确的来说,不是日寇没对关中动手,而是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当时,山西和华北几乎沦陷,华北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此时,日寇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加上中国人民开始团结一心,建立统一战线,誓于日寇血战到底。各地武装抵抗纷多,日寇开始已经力不从心了。

战争初期,日军依靠机械化部队,大兵团作战能迅速占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江南沿海地带。但是越往西,地势越高,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日本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而关中易守难攻,这也是进攻关中计划搁浅的很大的原因。


1938年2月23日,毛主席指出“敌为夺取陇海、平汉两路只取西安,武汉。决胜点必在潼关、武胜关”他对敌情做出判断以后,发出了“保卫潼关及西安而战”的号召。蒋公也深知西安战略的重要性,于1938年特设了西安行营,以胡宗南、孙蔚如等部防守关中,当郑州危机时,6月9日,蒋公密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阻止日寇西进,延缓了日寇西侵西安的步伐。

在国际战场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大大牵制了日军的势力。日本改变了对华作战计划,中国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无法寸进。

综上所述,日寇之所以没有进攻关中的原因是:

一、关中地势显要。二、中国军民誓死保卫。三、国际战场牵制。四、日军力不从心。


沦客人


胡宗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职权范围是有变化的,早期是第34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中期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期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和司令长官,这位“天子第一门生”职务的变化,直接说明了不同时期关中地区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之不同,以及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在华北的实际接触线的演变。

(朱绍良)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胡宗南的第1军曾远赴上海参战,战场升格为第17军团长,之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江北预备队)、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1938年底蒋介石将这支嫡系部队调回关中,胡宗南后升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4集团军总司令,任务是屏障四川北大门、巩固黄河河防、弹压西北非中央系武装(盛世才、马家军和陕甘宁等),同时作为第一、第二战区的后援。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是朱绍良,它理论上的作战区域是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五省,实际上却暂无硝烟战火,因为华北日军仍然在与卫立煌第一战区和阎锡山第二战区对峙和纠缠,因此,司令部设于西安的胡宗南所部成为了战略预备队,关中地区相对安全。

(胡宗南)

蒋介石对杂牌军的态度是一贯坚决的,杨虎城旧部第38军扩编为第4集团军后立即被调出陕西,直接顶到了黄河以北的中条山防线,而正是孙蔚如率领的这支陕军,与第14集团军等友邻部队在中条山地区力战三年,力量不足的华北日军始终不能突破防线,第4集团军因此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因此在1941年之前,日军对关中地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他们被第一战区部队挡在了黄河以北,尚够不着豫西,何况陕西。期间驻山西日军尝试以少量兵力西渡黄河入侵陕北,结果被八路军河防部队击败,充分说明华北日军力量之不足,20几万人撒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难以集中有效的突击力量。第八战区由此成为了抗战后方,胡宗南在关中地区过的安逸,扩编军队,发展力量,做了12年的“西北王”。

(孙蔚如将军)

日本军部高层对关中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夺取重庆的战略考量,在冈村宁次就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之前,是不甚积极的。1941年5月,为割掉中条山这一“华北盲肠”,日军从东北和江南抽兵拼湊了10万人马(里面还包括伪军),偏巧孙蔚如集团军又被调离,于是中条山会战败得一踏糊涂,卫立煌去职,更菜的蒋鼎文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日军虽然在中条山大胜,却由此酿成江南的上高惨败和长沙会战的失利,挖疮补肉的结果是华北日军无力继续南下,中日军队以黄河为界继续对峙,洛阳不失,西安无虞,则关中地区安全。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1944年日寇发动“一号作战”。



冈村宁次上台后确有进军重庆之心,并在南北两个方向采取了行动,南方目标是湘西,北方直指豫西,关中地区第一次受到了直接威胁。得到空前加强的华北方面军的内山英太郎第12军拥有15万部队,于1944年4月17日南渡黄河大举进攻。

蒋鼎文和汤恩伯全线崩溃大败而逃,5月25日洛阳失守,这就是“豫湘桂大溃败”的河南段,第一战区地盘几乎不复存在,日军一路追击败兵到达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老河口,但王仲廉第31集团军反击得手,双方对峙于襄河两岸。



而另一路的山西日军则自晋东南派出第69师团助战,一路杀入豫西的官道口和灵宝地区,一旦该地失陷,再往西就是潼关了,由是关中大震。

无奈之下,蒋介石将陕西划入第一战区,以胡宗南代理司令长官率部反击,“灵宝战役”中最先出场的仍然是陕军第4集团军96军(孙蔚如被调往第六战区担任副司令长官,但部队留下了),关中子弟兵为保卫桑梓,与日军血拼于官道口老虎山且死战不退,期间甚至爆发了惨烈的白刃战,日军前锋不支而逃。

(关中地区的位置要图)

稍后胡宗南主力第34集团军抵达战场,总司令李延年督师发起猛烈反攻,在中美混合航空团的轰炸掩护下,终于遏止了日军的继续西进,与日军形成对峙,关中地区经历了八年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危机,算是有惊无险。

鉴于胡宗南反击的功劳和不断的闹情绪,蒋介石调走了继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1945年初胡宗南终于转正,并于当年9月在郑州接受日寇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的投降。

(1944年之前的形势图)


度度狼gg


百年时间,便可以让人从新生的婴儿,变为冢中枯骨。而千年的时间,亦可以让曾经的风水宝地,帝王之乡变为贫瘠的土壤,关中便是如此。


兴,砍关中木,亡,烧成关中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是的,人多了的地方就寸草不生了。谁能想象几千年前,关中平原不仅是沃野千里,而且还是树林茂盛,珍稀动物也不少。但再多的树木也经不起人类盖了烧,烧了盖的玩法,环境也自有其承载能力的极限。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火烧秦王宫,大秦帝国的宫殿随之化为焦土。

公元23年,赤眉军攻陷长安,乱民大肆烧杀劫掠,而后一把火毁尸灭迹。

公元189年,董卓被诸侯联军围攻,一气之下火烧洛阳。

这几次大火虽然破坏性都很大,好在时间上隔的还算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环境的破坏仍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但接下来到唐朝就大大的超出范围了。

公元750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烧杀淫掠自不必提。

公元763年,野蛮的吐蕃兵趁乱攻陷长安,大肆烧杀15天,走之前将带不走的一把火烧了。

公元783年,泾原兵士哗变攻入长安,哗变士兵和土匪一般,穿着军服,却行强盗之事。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熊熊燃烧的大火迎接着“胜利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黄巢早年曾在长安赶考,但不行落地,于是就有了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中似乎隐含的日后黄巢的野心报复,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甲背后却是无尽的火光与留下的焦炭。

公元885年,李克用火烧长安。

公元893年,李茂贞火烧长安,可笑的是身为叛逆的李茂贞,竟因此还被封了岐王,可见唐天子已经成了真正的傀儡。

公元904年,朱温拆迁长安城,这下比火烧破坏性更大。想要复建的可能几乎为零。

多灾多难的关中地区,几乎成了焦炭的长安洛阳。曾近枝繁叶茂的森林,早就被砍没了。失去了地表植物的保护,黄土高地逐渐裸露出来,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都接踵而来。可谓是:沃野变戈壁,森林成荒坡。

其实自隋唐结束以后,关陇贵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富庶的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也带给了北京数代王朝,延续至今的帝都命运。而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平原,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在偶尔的盛唐诗中联想起古代的旧日的繁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日军的进攻目标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的第一目标就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而后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都产生了很大损伤,国军不得不战略转移,首都也由南京临时迁往重庆。所以在整个抗日战这个期间,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都要远远低于富庶的江南和临时陪都所在地重庆。

同时从另外一角度来看,从鸦片战争英国舰炮敲响国门之后,战争已经就进入的海洋时代,强大的国家必有强大的海军。而关中之地,远离海岸线,位于内陆地区。在抗战期间经济价值不高,政治意义也不大。所以日本侵略者的主力精锐部队根本没时间顾得上。


瓦尔登的船夫


从关中地理位置上讲

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中地区的位置(图中红色区域)

关中地区又称关中平原,它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之间,东西长350多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东边有著名的函谷关,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著名的雄关要塞。且不说在邻近的地方要想进入关中都极其困难,更别说远在海外的日本想打进关中,关中地区主要位于陕西,在中国已属西部内陆地区,日本要打到关中是非常困难的。

从日本入侵策略上讲

当时日本对华的入侵策略是自东北向东南沿海深入,再逐渐向西进军,再配合东南亚日军北上,企图吞并中国,按照这个策略,关中地区根本不再其前期考虑的范围之类,毕竟日本是海外岛国,关中地区相隔遥远,战略意义根本不大,难道还能再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深入内陆去取一个对于当时日军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关中?这不是自取灭亡嘛!

从当时的时局上讲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日军根本都打不到关中地区,二战日军不止是对中国进行侵略,同时对美国,菲律宾,朝鲜,蒙古等多个国家都发起了进攻,主战场自然是中国,但其同时对多国进攻也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窘之地,而且在中国遭到了伟大的中华人民激烈的抵抗,其正面战场主要再中原,华北,华南地区,对于远在西部的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望成莫及。陷入长期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其国力也难以支撑其继续侵略扩张,加之更多的反法西斯武装的投入战斗,日本终以失败告终。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这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望大家都有一颗维护和平的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灵魂的感触


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有渭河、泾水横穿而过,还有八百里肥沃秦川,是天赐的一块天府福地。宋朝以前关中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流传着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谚语。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没有攻入关中地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日寇侵占中国的战略是先南北夹击,再由东至西全侵占;其二、关中地区资源不及东南、华北地区多;其三、抗日军民拒敌于黄河之东!

日寇从明朝后期开始策化全面入侵中国,其根本战略是先占朝鲜,再占东北;接着北军南下,南方由上海登陆中国,南军在北上,南北合击之下占领中国东部地区;再接着以战养战,由东向西全面侵占中国。关中地区地处中国腹地,并不在日寇优先考虑的侵占范围内;先占关中对于中国人有巨大优势,但是对日寇则是巨大的劣势。因此日寇是先从东北向南侵占华北地区,接着从上海向南北并进,侵占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

关中地区从周朝开始就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长期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对资源的利用与破坏十分严重。唐朝的黄巢起义后,将长安城烧为一片废墟,之后又有五代十国,关中地区年年战乱,资源破坏十分厉害,沙漠开始内侵。另外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陕西爆发了陕甘回乱,清军与叛军混战,死伤超过三千万以上,到民国时期也没有恢复人口峰值。宋朝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迁,特别是清朝晚期的门户开放,使得东南沿海成为了中国的富庶地区。日寇都是中国通,自然知道中国的资源分布情况,因此他们并没有将关中地区放在首要攻占位置。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通过淞泸会战改变了日寇的战略方向,从上海登陆的日军大部分由东向西攻击中国军民,关东军也没有南下合击中国军队,此举有利于中国军民的长久抗战。从1938年到1939年底,日寇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都遭到中国军民的迎头痛击。黄河天险与关中军民对日寇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寇无法进入关中地区,另外外围的中国军队对日寇的层层阻击,也使得日寇无力西进。孙蔚如将军率领3万秦军在中条山抵抗10万日寇四年之久;陕西军民出陕抗击日寇,全国各地都有陕西军队的身影,关麟征、杜聿明、胡琏、张灵甫、仵德厚等将军都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铁鹰剑士


日军也知道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一但打进关中,就可以由关中平四川,就等于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一战而平定中国,这是日本人梦昧以求的事情,他怎么能不想打?只是没打进去罢了,当时蒋介石防的就是小日本的这一手,山西,阎锡山经营多年,晋绥军的主力全部都在山西,蒋介石仍不放心,不但调大批中央军入山西助守,还将八路军仅有的三个师全部摆在了晋绥地区守卫着黄河,日军在山西疯狂的进攻,虽然攻陷了太原,却也打的损兵折将,还那有能力突破贺龙晋绥根据地的北部黄河防线?黄河对岸就是延安,是贺龙誓死保卫的地方,所以日军突破我晋绥根据地渡过黄河直捣关中,他没这个胆,走中路攻取中条山,不但有潼关天险,还有一支孙蔚如的陕西铁军,多少次战斗,赵寿山打的连身边的警卫都上了前线,仍然不要上峰的增援,国民党嫡系刘堪,就是在中条山激战中亲自上火线操机枪扫射日军,被日军子弹打瞎了一只眼,所以在中条山前期的争夺战当中,日军属于完败,他突破中条山打进关中的梦想只能破灭,南路是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主战场,打的难分难解,日军顺长江逆流而上攻取宜宾进入四川,也在石牌血战中化做泡影,所以不是日军没对关中下手,而是没打进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