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申遺進入倒計時,它能擠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嗎?

杭州,於隋朝時定名,於唐朝時揚名。這個被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之為“天城”的城市,歷史悠久,人文豐贍。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當下,“雙世遺”綜合帶動效應下的杭州正在爭取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良渚文化申遺進入倒計時,它能擠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主任劉斌為我們揭開了“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的神秘面紗,並暢談改革開放40年來良渚遺址考古的認識與發展。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 年,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區,迄今已發現各類遺址600餘處。良渚文化具有發達的稻作農業和手工業,物種類主要有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除農業外還飼養豬、狗等家畜。從墓葬看,良渚社會等級分化明顯,貴族墓一般隨葬大量的玉器,主要種類有琮、鉞、璧、冠狀飾、三叉形器、璜等,代表了不同的性別和職能分工。其中玉琮代表神權,鉞代表王權,主要以玉器為載體的神徽圖像在良渚文化範圍內高度統一,反映了良渚先民具有統一的宗教信仰。良渚古城和良渚墓葬的等級反映了良渚文化已進入古王國階段,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良渚文化存在的時期,正是古埃及、蘇美爾、哈帕拉等世界早期文明興盛的年代。

劉斌告訴我們,良渚文化考古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1936年就拉開了序幕。改革開放的40年,良渚遺址考古也在不斷地刷新認識。在莫角山遺址發現以後,當時考古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座規模巨大的土臺,本身就構成了外高內平的防衛性質,具有城防的概念,那麼良渚遺址是否有城牆?

2006年,隨著莫角山西南部的葡萄畈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家們對這個答案非常地肯定。從2007年至今,劉斌帶領著他的團隊又發現了良渚古城中心的宮殿區、城牆和外郭依次降低,成了三重同心結構,中國歷史時期都城的宮城、王城、外郭三重結構的濫觴。良渚古城,是整個良渚文化的都城所在,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郭城面積約800萬平方米,城內分佈有宮殿區和貴族墓地,其中位於中心位置的宮殿臺基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約10—16米。這一發現,是中國古代城市研究的重大突破。

2009—2015 年,經過調查和發掘,考古專家們還確認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分佈著11條水壩組成的治水體系。整個水利系統形成面積約12.4平方公里的儲水面,蓄水量達到6000萬餘平方米。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防洪水壩系統。

由於現代以來疑古思潮的衝擊和國外學者的質疑,曾經作為常識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似乎變得底氣不足。“而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得出來,這一時期是神權和軍權並重的神王之國的國家形態,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獨特實證。”劉斌說。

此外,他還表示,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而且,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和大運河相繼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兩處均集中於杭州。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麼杭州在打造“世界遺產群落”之路上將邁進一大步。

良渚申遺走過了多年的風風雨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起來回顧一下。

1979年,浙江省考古所正式成立,浙北地區的史前遺址尤其是良渚的考古發掘成為重要項目。

199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良渚工作站,負責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

1996年,良渚遺址被列為國保單位,劃定了33.8平方公里的紅線保護範圍。

2007年11月29日,由浙江省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共同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宣佈發現了面積達300萬平方米良渚古城。

2009年,良渚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6年底,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正式被國家列為我國201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式項目。

2017年5月,明確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範圍,包括古城、瑤山和水利系統,遺產區面積14.3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99.8平方公里。

2017年底,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正式上報。

2019年6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將作出是否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決議。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項目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已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中,許多文化遺產留下了令今人猜想的謎團,這些遠古之謎為文化遺產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專家學者作探究和思考,也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到遺址流連忘返。

2011年的西湖申遺成功,實現了杭州和浙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圓了杭州老百姓的“世紀之夢”,極大地提升了杭州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使杭州可以與世界名城相媲美。

2014年的大運河申遺成功,更讓杭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同類城市第一,使大運河這一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更加充滿生機。

擁有“雙世遺”後的杭州魅力激增,“圈粉”無數。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和存謎同樣具有“萬有引力”,中華文明的曙光,國家的起源,城市的結構,文字與圖騰,都可以從良渚文化遺存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良渚古城申遺並不是終點,隨著考古發掘依然不斷有新發現,因此會不斷出現新問題,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始終在路上,仍需要多方合力解決。

如今,良渚文化申遺已經進入倒計時,相信良渚文化可以憑藉自身天然的優勢,憑藉各方力量的凝聚與努力,憑藉良渚文化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聯與猜想,必定能夠順利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杭州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打造世界遺產群落,進一步建設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的又一張“金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