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臨海為什麼有人會稱呼母親為“阿姨”?還有哪些奇怪稱呼?

步著邊


樂清大荊老媽也叫"阿姨",阿姨反而叫孃姨,大荊話實際上也是台州土話


寧波葡萄牙紅酒直銷


台州臨海市沒有人稱呼媽媽為阿姨,當地人習慣稱呼就是姨,本地人肯定最清楚的。我媽就是臨海市人。我就是叫姨的。媽媽的妹妹叫孃姨,如果年齡太輕,以前甚至還是外甥年齡大的叫小娘姨。

臨海當地人有句非常難聽的口頭褝,納媽搭我弄,全中國僅僅只有臨海人專用的,幾乎臨海當地男人每天重複說幾十次,有很多女人也會說這句話,我每次聽臨海女人說納媽搭我弄,我肯定忍不住笑出來,這句話中別人的媽就是媽,自己的媽就是姨,臨海民間非常普遍的口頭褝,還有全國人都知道罵人的話,他媽的,他孃的,沒有人罵別人叫他姨的。

臨海人非常聰明,智商也非常高,是不是當地人為避開別人罵人,或者自己害怕別人罵故意用姨代替媽的意思?

有待台州臨海民俗學家認真研究。

還有臨海人叫伯伯的夫人為姆娘,

寧波人叫自己的母親為姆媽,爸爸的哥哥夫人叫陀姆媽,叔叔的夫人叫阿嬸,浙江省語言太複雜,非常複雜!叫錯了要捱打的。

我的一個表妹去隔壁鄉村問路用當地很客氣的話說表姐那個村怎麼走?結果別人的那個村表姐與婊子幾乎發音相同的,那個大姐用木棍追打,幸好跑的飛快,嚇得夠嗆。

外地人來浙江省不管那個地方,要麼說標準的普通話,要麼帶本人方言的普通話都可以的,千萬別學著浙江省當地方言,搞不好出洋相的。我是地道的浙江台州人,幾公里的外地方言我都聽不懂的。也不想學,太費勁,還不如學外語。


大宗礦產資源


不是阿姨,整個臨海,恐怕整個台州都沒有叫母親為“阿姨”的。

說叫阿姨的,應該是“姨”。這是發音。

傳統上,台州是講土話,台州一帶對母親的稱呼有“瑪”的音,實際上是“姆媽”這兩字連音了;也有叫“娘”,這通常是對別人說自己母親的時候表述或別人問候你母親的時候說的,比如“我娘………”“你娘………”

還有一些地方是直接叫媽媽的,這基本上是80後新一代人對母親的叫法,之後至今日都是以媽媽為主了。

台州土話其實是傳承保留了古越語,也帶有吳語音,這從台州人喜歡看越劇可以看出來,越劇最早的時候就是古越語發吳音唱腔。不過它又不是純正的古越語,這與紹興諸暨一帶又有區別了,如果紹興諸暨這邊說土話,台州這邊又會聽不懂。而台州南部溫嶺、玉環,又有閩南方言參入進來,所以整個台州土話說著說著就自成一體了。

至於對母親叫“姨”,那是否會和姨媽混淆?那是沒有的,因為叫母親為“姨”的時候,叫姨媽就為“孃姨”,大娘姨、貳孃姨、三孃姨……


薛慧儷


說到這個,我也是台州的,但是不是臨海,是椒江的。我爸以前就是這麼叫他媽媽的,阿移用我們土話讀,阿是第一聲,移是第二聲,就跟這兩個字的讀音一樣。,並且,我的姑姑,叔叔,他們都是這麼叫的。但是我們村裡其他人都沒有這麼叫的,只有他們這麼叫的。叫他爸是叫嗲!不叫爸的。


王土根


\r

  作為台州人,雖然我們家是叫媽媽的,但是年紀大一點的基本上都稱呼母親為阿姨。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聽習慣了,外地人聽了應該都會覺得很詫異。當然了,至於為什麼叫阿姨,可能一千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人知道究竟是為什麼,只知道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叫法。\r

  其實細心的人會發現,阿姨這個稱謂在古代出現過,白居易的琵琶行裡就有這麼一句: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意思就是:教坊的兄弟參軍去了,當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來我也年老色衰。琵琶女是娼妓,裡面的這個阿姨指的是老鴇,而古代的娼妓和老鴇很多時候是以母女相稱的,因此至少在唐代一些地方,阿姨這個詞應該是對於母親的口頭稱呼。\r

  江淮官話中的洪巢片合肥話裡把媽媽叫做媽“姨”。閩南語中,也有稱呼媽媽為阿姨,姨A,阿姆(台州有些地方叫姆媽),可見阿姨或者類似的音出自古漢語,是古代對於母親的一種口頭稱呼,分佈還比較廣,在方言中保留至今。只是因為不是正式官方語言,所以以文字記載下來的很少,以至於我們只知道其音,而不知其來源了。





流年逐夢


確實,台州有很多地方是差不多以這樣的發音稱呼母親的。

不過,台州人稱母親為“阿姨”的發音,與平常稱阿姨的發音有明顯的區別。

平常的阿姨發音,阿字是第一聲,姨字是第二聲。而台州方言裡稱母親為“阿姨”的發音,阿字有點第三聲的樣子,姨字有點第四聲的樣子。

記憶中,農村中大部分人稱呼母親為“阿姨”的,小部分人叫“姆媽”的連音。感覺好像叫阿姨的是普通人家,叫姆媽的,家裡是有點文化氣息的。這是我小時候的一種感覺,是不是這樣,沒個統計。(我家都是叫阿姨的)


南屏晨鐘


這種稱父母為親戚的現象其他地方也有,這大概是一種古時候的迷信說法。把母親稱作阿姨,在臨海東部,以及台州南部很普遍。七八十年代之前,都是稱作阿姨的,以後的就稱媽比較多了。據說溫嶺還經歷了阿姨-姆媽-媽媽的過程。而臨海市區則比較“先進”,早就學浙北人喊姆媽了,畢竟是台州府城。

以臨海東部為例,表示母親的阿姨與一般的阿姨是不同音調的。母親之阿姨大致是a34 i21(吳語拼音+調值),杜橋人喜歡次濁和濁流聲母在變調時失去濁流,就像楊梅,杜橋人說成央每。而一般的阿姨發音大致是ah1 ghi334,阿是入聲,姨則是保留濁流的。

另外,母親所用阿姨也可稱一個字姨,但有兩種發音,一是i51,二是ghi51,比如“爾姨”,表示你媽媽,但也用於髒話,類似於普通話你tm。

雖然稱母為“姨”漸漸變少了,但還是在其他詞彙中保留了一點。比如髒話,除了上面的“爾姨”,還有姨i搭tah,姨i弄long等等。還有常用的感嘆詞,阿呢姨ghi,阿喲姨ghi。類似於普通話的“哎呀媽呀”。

還有哪些奇怪稱呼嗎?我處還稱父為伯(好像也有稱為叔的?),同樣,也是讀變調,不過這個變調就是台州典型的小稱變調,伯pah是入聲字,小稱變調時要變音,伯pan51,類似於普通話拼音bang第四聲(叔shioh也是入聲,變調shion51)。不懂入聲的小稱變調,沒關係,你想想台州話橘、粥怎麼讀就知道了。

以上只是個人的見解,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你又被震驚了


媽媽:阿億(跟阿姨讀法還是有區別的)

爸爸:阿dia(阿爹)

台州地區以前的稱呼,80後開始就很少這樣稱呼了


Michael⇔牟


臨海是浙江省直管台州代管的縣級市,是座有著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城。在臨海的確有部分鄉鎮存在稱母親為阿姨。這一點不奇怪,在全國各地也存在著這一現象。其實稱母親為阿姨有點迷信的想法,意味著當時小孩身體體弱多病,有點“周折”不好帶,為了孩子不再那麼“周折”讓孩子健健康康的,通過對改變母親稱呼化解,這跟其他地方為了孩子好帶拜乾媽乾爹的道理是一個理。此外在臨海也有對母親叫“姆媽”的叫法, 對於其他奇怪的稱呼我能想出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就是對老婆的稱呼,稱老婆為“小娘(方言音譯似“仰”)、裡強人、老孌(方言譯音似”安”)人。


我的名字取不來


怎麼稱呼都是有歷史風俗原因的,台州三門亭旁南來東片至台州臨海東鄉現嶺根,康谷南去小芝一片三門南沿海桃渚四岔直至杜橋椒江溫嶺,807O年代前生人還普遍把媽媽稱阿姨的,甚至把爸叫叔(去聲)的,應與以前婚俗民情有關,以前不象現在一夫一妻制,可能一夫多妻,一女雙夫等現象都有,所以稱謂會不統一,當時約定俗成認為某種稱呼是比較適合或流行的,就傳下來了。就象現在普遍教小孩一致用普通話稱“媽媽"一樣。但土生土長方言土話還是這樣教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