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論|新石器時期的色彩與圖形語言

文章期數|No.497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正文 | Article

01概述

依據考古資料的分析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遠古人們的生活方式“因自然環境的不同,有魚獵、畜牧狩獵、農業兼畜牧狩獵等三種方式,但並不代表著時代的早晚。”中國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文明經歷龍骨坡巫山人文化、周口店北京人文化、水洞溝、薩拉烏蘇的“河套人”文化、山頂洞人文化舊石器時代。

經過漫長的與自然界作鬥爭,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由於遠古人類掌握火的運用和控制能力,有生食變為熟食,人的的腦力思維極大地增強和提高。而遠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以魚獵、畜牧、農業為主的三種生活方式,開啟了原始文化和原始文明發展的初端。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連雲港將軍崖太陽神巖畫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2佤族滄源崖畫

02 仰韶文化時期色彩與圖形

大約距今一萬多年前。隨著人類進化里程的變化、發展,以及初級農業的出現,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陶器的發明是遠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標誌之一。根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出的大量陶器和石器遺存物,有位於黃河流域地區以彩陶器為特徵的,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 處於同一時期的為中國東部地區的“東夷文化”,還有位於長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以及位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細石器文化”。上述各地區的陶器形態和象物(圖形)都具有各地新石器文化的特徵。例如,出土於仰韶文化甘肅秦安大地灣的歷史文化遺址,一個造型類似於頭形的土紅色彩陶器(圖3),它的表面繪有藍黑色的魚網紋圖案,用深色勾畫線條。以女性形體造型的彩陶罐,可能表明當時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與崇拜氏族祖先有關聯,彩陶罐上藍黑色的漁網紋,可能起始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用繩索編結網紋捕捉魚蝦,而逐步形成的圖形紋飾“漁網紋”。又如,河南仰韶文化遺址臨汝閻村出土的名為“鷺魚石斧圖”的彩陶缸(圖4),整個彩陶缸上描繪出三個圖形:鷺、魚、石斧。反映出當時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原始氏族部落人對自然物的象物(圖騰)崇拜,表達祈求吉祥的意念。這個彩陶上的圖形語言表明遠古人已經具有對自然生物形態進行模仿描繪的能力,以及具有製作繪製工具的技能。

甘肅甘谷地區的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出土的彩陶“雙耳鯢魚紋彩陶瓶”(圖5)。該彩陶瓶上的鯢魚又可以叫“娃娃魚”,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的河流中。彩陶的製作者用簡潔的線條描繪出具有生命力的水生動物,整個畫面色彩簡潔,圖案完整,曲線優美,具有仰韶文化代表性的器型和圖形紋飾。在新石器時代彩陶器裝飾中運用魚類圖形傳遞視覺信息,除古代中國外,在遠古時期世界其他古文明地區的陶器上也同樣有魚紋圖形,例如,在古埃及出土的陶器中有鱷魚的形態裝飾(圖6),分佈在陶碗四周。又如,古印加文化的陶器鳥柄盆中就繪有一條正在遊動的魚(圖7)。這些魚紋圖形的出現,說明當時的遠古人類對自然界水中生命的崇拜和敬意。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3大地灣文化人頭型彩陶器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4仰韶文化臨汝鶴魚石斧圖彩陶缸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5仰韶文化甘肅甘谷鯢魚紋彩陶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6 埃及陶器碗上的魚形紋樣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7 古印加人鳥形陶器中魚形紋樣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8 廟底溝文化變形鳥紋幾何形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9 廟底溝文化變體鳥紋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0 廟底溝文化變體鳥紋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1廟底溝文化幾何花瓣紋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2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壺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3馬家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盆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4 馬家窯文化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5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

03廟底溝和馬家窯文化時期色彩與圖形

廟底溝文化遺址是以華山為中心而分佈於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鄰境地區的仰韶文化另一種類型的彩陶文化。出土的彩陶器以鳥紋圖形為主要特徵。廟底溝文化出現鳥類圖形與居住在這一地區原始氏族部落崇拜自然、上天和太陽有密切的關係。廟底溝文化彩陶的鳥類圖形也是由初期的寫實形態,逐步演變為簡潔抽象的鳥形圖案,以流暢的弧形韻律展現變化多端的意念,充滿生氣和活力(圖8,圖9)。色彩也是運用紅、黃、黑三種顏色,搭配使用(圖10,圖11)。而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另一種類型彩陶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的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馬家窯類型陶器的土質呈橙黃色,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陶器表面打磨得光滑細膩。早期陶器用黑色描繪花紋為主,晚期除了用黑色描繪陶器花紋外,彩陶器多為採用黑色與紅色對比的花紋描繪。並且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圖形,以及用柔美流暢的弧線構成各種旋動形態的圖形(圖12至圖15)。 東夷文化的大汶口陶器是與仰韶文化處於同一時期的新石器時代。1953年在山東滕縣崗上村遺址發現最早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這些遺存的彩陶色彩豔麗,圖形各異。彩陶色彩主要有黑、白、紅、褐、赭、黃等色。花紋以植物紋和幾何形紋樣為主,有花瓣紋、八角星紋(圖16)、渦漩紋(圖17)、捲雲紋、菱形紋、太陽紋、雲雷紋、饕餮紋等。八角星圖形是大汶河文化彩陶的代表性紋飾,用褐、黃、黑等多種顏色繪製。這種紋樣具有氏族圖騰的象徵意念,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八角星的隱喻就是無邊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著大地,表現遠古人類崇拜光芒四射的太陽。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6大汶口文化旋渦紋彩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7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紋彩陶盆

04 河姆渡和石峽文化時期色彩與圖形

位於長江流域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也是與仰韶文化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新石器文化(5000B.C.-3000B.C.)。在阿姆渡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很多陶器,在陶器的口沿和腹部,刻畫各種圖形,有太陽、月亮、植物花草、魚鳥蟲獸等。有些陶器盆上畫有稻穗紋樣的圖案(圖18),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聯想到,遠古阿姆渡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懂得水稻的栽培。陶器上稻穗紋樣簡潔舒展,風格樸實而又生機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文化先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內心世界。1973年出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黑陶豬紋缽(圖19),是遠古河姆渡文化時期的一件典型的用炭黑色製成的黑陶盛食器,這類盛食器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整個器形呈長方形,四角弧圓,平底。陶缽的外壁上的豬紋形象運用寫實手法,豬身刻圓圈紋和葉紋,線條刻繪流暢,造型形態逼真,頭向前垂,雙目圓睜,好似在尋找食物。這種原始文化的藝術處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形象思維中具有奇特構思和淳樸的審美情趣。真實地反映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飼養豬的新石器時期社會生活面貌。還有,屬於阿姆渡文化延續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與廣東曲江石峽文化遺址也有一定的聯繫。它們同處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距今4000年-5000年)。例如,良渚文化陶器是以素面為多,彩陶器較少。從在圖形紋飾方面分析:良渚文化陶器紋飾有:弦紋、魚紋、劃紋、籃紋、繩紋、波浪紋、錐刺紋、堆紋、斜方格紋及鏤空裝飾。良渚文化遺址還發現有一些彩陶、彩繪陶與朱繪黑陶。彩陶表面施加一層粉紅色陶衣,繪以紅褐色弦紋、雲紋或黑褐色斜方格紋。彩繪陶有黃底紅色和黑底金黃色兩種。朱繪黑陶曾在良渚遺址有所發現。

廣東石峽文化1972年被發現,1973年開始發掘,共出土文物兩千多件。從已經出土的陶器圖形紋飾來看,石峽文化的陶器圖形紋飾:繩紋、堆紋、錐刺紋、水波紋、曲折劃紋、方格紋、條紋、斜方格紋、曲折紋等及鏤空裝飾(圖20)。從上述兩種文化遺址陶器紋飾圖形分析中,可以看出,兩地的陶器紋飾都有類似紋樣,例如錐刺紋、繩紋、水波紋、波浪紋、斜方格紋、堆紋和鏤空裝飾等。這些相互類似的紋飾圖形說明廣東石峽文化與江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和相互影響。從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淵源與發展的角度分析,石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屬於生活在南方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土著百越氏族集團文化範疇,是中華民族漢族構成的第二個支源。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18 阿姆渡稻穗紋夾碳黑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 19 阿姆渡豬缽紋夾碳黑陶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圖20石峽文化新石器遺址出土陶器紋飾

05 紅山文化時期色彩與圖形

北方地區細石器時代的內蒙古赤峰紅山後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碗、壺、缽等形態的彩陶器。彩陶器表面呈橙紅色或黑色,光滑而細膩;採用黑色或深紅色的色料描繪菱形紋、斜線紋、同心圓紋、三角紋等幾何圖形(圖21,圖22,圖23)。此外,一些紅色陶器,其色澤和製作方法和彩繪陶器相似,陶壺表面刻繪上簡潔的篦印紋圖形,給予簡約樸實的色彩感(圖24)。還有不少粗質的黑、紅色缽形和甕形的陶器,表面繪製蓖印紋、刻畫紋。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紅山文化”的玉器、石器是新石器時期圖形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原始社會北部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那裡的文化遺存物有磨製和打製的各種形態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石器工具。在文化遺址中還發掘出很多製作精緻,表面滑爽,色彩明亮的玉器,如藍色、黃色、黃綠色、棕色等(圖25)。這些玉器的造型生動別緻,都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動物形象,如豬、龜、鳥、蟬、魚等。最為有代表性的是“玉龍”和玉豬龍。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圖26),形體碩大,造型特殊,具有象徵中華民族“龍”意念,可能是作為遠古祭祀用的禮器。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說明製作時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很可能出自於原始宗教崇拜的意念。 紅山文化的黃玉豬龍(圖27),具有細石器文化圖騰崇拜的特徵:豬首龍身形,兩耳高聳,巨目圓睜,雙唇緊閉,風格古樸渾厚,極具神韻。豬首龍身形的神獸可能是遠古紅山文化先民用以作為祈雨(在古代,龍與豬都被尊為水神)的神靈崇拜物。類似於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人首蛇身的神話傳說。這些來源自然又高於自然的玉器造型,充分反映古代中國人對物質形態的造型理念和形態藝術的處理達到一定高度。紅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玉器等形態文物,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徵。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06 良渚文化時期色彩與圖形

位於江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是處於同一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高峰期的代表之一。良渚文化的玉器形狀中有,鳥、蛙、魚、龜、蟬等動物形態。這些寫實性的動物造型的產生應該與遠古先人對自然生態的崇拜,辟邪以祈求神靈保佑的心理有關。玉器的裝飾紋樣有陰線紋、獸面紋、人形紋、鳥紋、紐絲紋、圓渦紋和神人獸面組合紋等。紋飾形狀多呈弧線和楔形,雕刻藝術的風格十分細膩、繁縟和柔婉,與同時期的北方紅山文化玉器風格形成較鮮明的對比。良渚文化玉器紋飾有稱為“三層花”的美譽: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直線紋、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年表現細部。這樣組成地紋、立體紋、裝飾紋,三位一體,互為映襯,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一種紋飾叫“神人獸面紋”(圖 28,圖 29),被稱為良渚文化特有的“族徽”。“神人獸面紋”的玉器“琮王”出土於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文化遺址。“神人獸面紋”是把“巫、神、獸”或“神、祖、獸”結合在一起,玉器中所刻劃人的面部形態有神有韻,刻劃的神獸給予兇狠、猙獰的形態,總體給予有一種“獰厲的美”視覺感。充分表達遠古人類對原始宗教圖騰的崇拜意念。

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在商代玉器中的許多種類也可在良渚文化玉器中“似曾相識”,商周時代流行的饕餮紋與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獸紋也一脈相承。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對周邊地區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深刻而長久的,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07結論

從新石器時代各地區文化遺址發掘出的各類器物上的色彩與圖形遺蹟,表明聰明勤勞的遠古先人們已經具有創作深刻理念的原始圖形視覺藝術的能力;展現在懸崖巖畫以及形態各異、造型精緻、用途明確的各類石器、陶器、玉器的原始造型藝術中;並將原始圖形紋樣裝飾於各類器具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國遠古色彩與圖形語言。從上述中國色彩與原始圖形語言的起源、發展、變化,記錄了色彩與圖形語言伴隨著五千年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是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 | The Article Source | 簡介

周鈞:曾任江蘇鎮江市紡織工業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江蘇省流行色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美國色彩協會中國代理、中國流行色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服裝學院色彩專業顧問等 , 長期從事傳統色彩、流行色彩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與實踐等。

推薦|Recommend the Article|文章

Top01|盤點2017年色彩十大事件|Article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Top02|《流行色與設計》|Article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Top03|紫外光色能夠成為2018年春代表色|Article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Top04|崔唯教授2017年瑞士色彩行|Article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Top 05|北京服裝學院色彩中心簡介|Article

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史论|新石器时期的色彩与图形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