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館藏皆言美,民藏難識真。任何一件民藏,遇真、識真都是萬幸之事,畢竟假仿遍地、一真難求。

一件普普通通的玉管(圖1),就是這難遇的幸運之一了。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1-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1-2


型製為良渚文化淺浮雕玉管,何以見真?古有古韻,真有真章。

良渚古玉特殊的標誌就是淺浮雕神徽紋。有些是平面線刻紋,有些則是高難度微微凸起的淺浮雕神徽紋,有些是整體的神人獸面神徽紋,有些則是單個部件——單個獸眼表現的鳥徽紋(圖2)。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2-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2-2:反山十二號墓玉“鉞王”上平面琢刻的鳥紋


淺浮雕神徽紋是良渚一絕,大到高大的玉琮、小到直徑僅僅1-2釐米的玉管,各類器物上都留下了浮雕神徽紋的影蹤(圖3:良渚博物館藏)。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3-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3-2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3-3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3-4


良渚浮雕的精神就是精緻到極致:即使在小到僅僅直徑1釐米之內凸起的淺浮雕上,其打窪工藝都規矩方圓一絲不苟(圖4)。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4-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4-2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4-3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4-3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4-4


在直徑不足1釐米的範圍內進行如此精細的打窪,起伏循法、增減有度,否則多一絲則損、少一毫則傷,神無蹤韻無影,這樣的神眼是功利唯上、心煩氣躁的現代人所無法仿作到位的(參見《古玉學步(184):辨識良渚神獸睛粗工劣作怎傳神》)。

此件玉管浮雕凸起充分展現良渚的精工細作了——無論從何角度都能展現打窪工藝流線波動的精緻,打窪工藝毫末畢現(圖5),這是任何現代煩躁的制工所無法達到的細微程度(圖6)。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5-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5-2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5-3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5-4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5-5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6-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6-2


良渚文化玉質的自然呈色以青黃色與青碧色為主,出土現象極為豐富,常見的有整體白化、網狀白化、自然沁色、出土附著等(圖7)。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7:良渚博物館藏網狀白化


這類滄桑是良渚古玉的入埋遺存——幾千年埋土的痕跡。此玉管即為良渚網狀白化的典型特徵之一,並且帶出土附著(圖8)。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8-1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8-2


幾千年入埋後形成的網狀白化(樹根沁)已經從玉管表面一直延展到玉管的加工切面,形成沁入的整體一致性,呈現出典型的工上自然態(圖9),加上出土附著,為生坑態良渚玉管。

古玉識趣(75):玉管雖小看點大 細察良渚真文化

圖9


良渚微凸的工藝都是為淺浮雕而備的,此件凸浮面上未見浮雕刻線,說明是良渚未完工的半成品玉管,蓋因墓主人未盡之年入埋需要而終止工藝。

參考文獻:吳棠海《中國古代玉器》、方向明《良渚玉器線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