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山:開灤博物館於國家公祭日前夕接受文史資料捐贈

文化唐山:開灤博物館於國家公祭日前夕接受文史資料捐贈

2018年12月13日第五個國家公祭日來臨前夕,長期致力於挖掘推廣抗戰期間國際友人人道救助歷史的德國東亞之友協會聯絡員姜鬱春先生,於12日到訪開灤博物館,向王立新館長捐獻了1933年卡爾·昆德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博士論文摘要(複印件),論文題目是《開平盆地的地質結構》。

卡爾·昆德博士(Dr.Karl Guenther),又譯卡爾·京特,其父為德國工程師漢斯·昆德博士(Dr.Hans Guenther),漢斯·昆德博士1900年受開平礦務局總辦、著名實業家周學熙聘請來到唐山,負責唐山細棉土廠技術工作,被稱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技術奠基人,對中國水泥和陶瓷工業現代化起過關鍵作用,對唐山城市工業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卡爾·昆德是漢斯·昆德長子,1903年出生於中國唐山。 在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卡爾·昆德博士與另一位丹麥人辛德貝格(Sindberg)在南京城外的江南水泥廠設立難民營,先後收容、救助中國難民兩萬餘人,成為佳話,載入史冊。

文化唐山:開灤博物館於國家公祭日前夕接受文史資料捐贈

卡爾·昆德在唐山出生長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返回德國漢堡家鄉接受中學教育,在柏林工業大學完成大學學業,1933年獲得採礦業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開平盆地的地質構造》曾於1935年發表在“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西文叢刊第五號”上(時間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原文為德文,昆德家人保存至今。

姜鬱春先生長期致力於挖掘和推廣抗戰期間救助過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相關歷史,2013年創立“饒家駒-拉貝友好協會”,2017年公祭日策展“昆德父子與近代中國半世緣--唐山與南京雙城紀念展”,今年正撰寫一部關於昆德父子的專著,計劃將卡爾這篇博士論文納入其中,該論文摘要共11頁,原件保存在柏林工業大學圖書館。今年4月姜鬱春先生委託旅德留學生張奇琦查找拷貝後,交給江蘇電視臺用於拍攝系列紀錄片《黑暗時刻,我們在南京--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II》之用,該節目將於今晚22:30在江蘇衛視播出。

王立新館長表示,開灤因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的20多項第一而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煤炭工業的源頭和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唐山也因此形成了當時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基礎,是中國近代工業迅速崛起之地,中國近代工業從這裡走來。今年恰逢開灤(開平)建礦暨唐山開埠140週年,昆德堪稱唐山之子,是唐山的驕傲。他的這份博士論文與開灤關係密切,對研究地質學、採煤史、工業技術史和近代史都很有參考價值,開灤博物館願意收藏和研究,並希望今後繼續加強聯繫,蒐集國內外相關歷史文化資料,為深度挖掘中國工業史文化提供新的佐證。

開灤博物館榮譽館長李軍、開灤檔案館研究員、《百年開灤舊事》作者郄寶山等參加了活動,開灤博物館將開灤文史叢書――《百年開灤舊事》贈送給姜鬱春先生。《百年開灤舊事》中專門有一篇《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德國昆德一家人》的文章,記述了昆德一家與開灤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