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萍:传承脚踏糕技艺踩出浓浓年味

何燕萍:传承脚踏糕技艺踩出浓浓年味

何燕萍

何燕萍,一名80后独生女,也是常州郑陆镇三皇庙村何金兴脚踏糕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每年过年前的这段时间也是全家最忙碌的时候,一家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制作脚踏糕,踩出浓浓年味,刚出锅的脚踏糕,又韧又糯,香飘街头巷尾,令人回味无穷。

脚踏糕也叫年糕,是江南吴地老百姓过春节的传统年货之一,因为制作时需要用双脚踩踏,故得此名。脚踏糕不仅是美食,更蕴含着深刻的饮食文化内涵。“糕”谐音“高”,过年吃脚踏糕被赋予“年年高”等吉祥之意。按照当地风俗,每当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要蒸年糕,而何燕萍家的脚踏糕则特别软糯,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手艺祖传,做工讲究。”何燕萍自豪地称,自己的脚踏糕制作手艺是从父亲何金兴手里传承的,绝对的祖传,有近200多年的历史。何燕萍说,做糕前后有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大有讲究,只有在每道工序上下足功夫,才能制作出又软又糯,嚼劲十足的脚踏糕。

“第一道工序是淘米,必须选择我们常州本地产的香糯米,在做脚踏糕的前一天下午把米放在缸里浸泡两个多小时;第二步就是把淘好的米放置在匾中,用布盖好闷上一夜,让米吃足水分,第三步就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早起碾粉,做好准备工作。”何燕萍颇有心得地说。

但是脚踏糕要想做得与众不同,何燕萍狡黠一笑:“铺粉、撒粉、蒸糕这三个步骤才是关键性的,也是做脚踏糕的核心技术。”先说铺粉,这可有讲究。米粉不能直接倒入蒸桶内,而是先要打底,把米粉捏成一小团一小团均匀铺在桶底。粉团之间要留有空隙,以保证蒸糕时蒸汽能顺利地往上窜。底打好后,将蒸桶上锅蒸,随着锅底的蒸汽往桶里渗透,下面的粉先蒸熟,颜色由白变深、变熟,变熟的地方就可以开始洒粉了,“就这样追着粉的颜色变化,直到将桶里撒满粉,正正好好一百斤。然后盖上锅盖,蒸5分钟左右,一锅热腾腾带着糯米香味的脚踏糕原形就可以出锅了。”何燕萍笑说道。

第七道工序就是真正意义的“脚踏”糕,每一蒸屉出锅后,就由两名工人不停在上面踩上十分钟左右,踩的过程要掌握好速度和力度,这样才能保证糕的韧性;最后一个环节是切糕,用扎底线切糕装袋,经过这“八步走”,香喷喷的脚踏糕就新鲜出炉啦。

生意忙碌,口碑甚好。每年农历一过九月半,何燕萍家便开始了“脚踏糕时间”,一直要忙到过年前。“每天20多个订糕电话,往返常州运送3次,每次600多斤,算下来,每天起码2000斤,多的时候有3000斤。”何燕萍的话语间透露着喜悦,去年,何燕萍家一共做了60吨糯米。

何燕萍家的脚踏糕生意,仅靠他们一家五口人忙碌,根本满足不了如此大的需求量,于是,何燕萍请上了村里的妇女们来帮忙,传授相关的技术给她们,也带动了村里留守妇女的季节性就业。“她家的脚踏糕,香糯丝滑,柔软细腻,很受欢迎的。”帮忙的妇女们一致称道何燕萍家的脚踏糕,上梁的、搬家的、办百日宴的都会找上门,开口就要几百斤,除了苏锡常周边地区外,何燕萍家的脚踏糕还被介绍到“北上广”大城市,甚至远赴东南亚。一些老客户吃惯了何家的脚踏糕,每年都想吃,甚至会让何燕萍打包快递,快递的费用,有时甚至比糕的价格还贵。

非遗传承,远近闻名。何燕萍制作的脚踏糕是传承自父亲的名号,何金兴脚踏糕。何金兴脚踏糕在2013年被列为常州市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家人的骄傲。民以食为天,何金兴脚踏糕不仅是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古老生产技艺的同时,坚守品牌和质量,更体现了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不仅饱含着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更多时候,更是在外游子眷恋的一抹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