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又有人问,沩山祖师他教人的用功方法是怎么样?他的宗旨又如何呢?好吧!我就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吧。

沩山祖师又叫灵佑禅师,他是唐朝的人,是百丈怀海禅师门下的弟子。但是有一位异僧,人称司马头陀,本是三国司马懿的后裔。他虽出生名门,却不幕世荣,年少便于南岳衡山出家了,后来住于江西黄龙山永安寺,持头陀行。他认识典座,负责掌柜大寮炊煮饮食诸事。每次当他汲水时,都见到一只灵龟出现,咄食他簸箕出来的米饭余粒。因此,他每次汲水,总把余饭放置于水边石上,留待那灵龟食用。如是过了很久,一晚,他忽然在梦中见到那灵龟对他说,由于长久以来受其施食供养饭粒,心中感恩殊深,现在它快要离开别去了,因为知道他有厄难,故特来相报。他在梦中便追问究竟有何厄难?灵龟说他将会患上非常严重的目疾,他便请求灵龟解救免难的方法。灵龟告诉他,为报他施饭之恩,会将其唾液流放在他所知道的水边石上,只要把它涂抹在眼目之上,病患即可痊愈。次日早晨,他醒来即觉双目非常疼痛,几至不可支持。他便依梦中灵龟所示,摸索到那水边石上,将唾液涂抹双目。须臾之间,不但剧痛消失了,而且目力超胜过昔日万倍,以致能够上察天文,下知地理,勘与风水通达精微,时人皆称为神眼头陀仙。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一天,司马头陀来探访百丈禅师,对他说在湖南的沩山,找到一处会出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的地方,并要求百丈禅师拣选一个人去主持,百丈禅师就派灵佑禅师去了。灵佑禅师到沩山开辟道场的时候,得到当时的裴休宰相护法帮助。裴休宰相给他在那里盖了五千四百零八间的房子,又开了五千四百多亩田,还请了一部大藏经。办妥这些事情后,他问灵佑禅师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灵佑禅师说:“你应办的都已经办了,但尚欠一件事没办啊!就是我还没有徒弟呀,就请你把你的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当和尚吧!”裴休宰相说:“这件事情,我现在不能立刻答应你,因为我只有这个儿子,他现在已经是翰林官阶了,我要回去请示皇上,还要和夫人商量。”回去以后,皇上也同意,夫人也同意,裴休宰相就把儿子送去沩山出家了。

他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法海禅师,就是开辟扬州镇江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师,而白蛇传里面讲的那位法海禅师,只是章回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是杜撰出来的。这位法海师到沩山后,虽然他以前是当官的,可是灵佑禅师对他要求很严格,命他每天都要负责挑担一千多人吃、用的水。一天,他担水担得很是劳累疼痛,他坐下来休息时不禁埋怨地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使吃了也难消。”此话说过以后,当时那里的僧人的肚子竟然都发胀了,大众僧便把这件事情禀告灵佑禅师,禅师就召法海来问:“你究竟说了什么话?”法海就把这番话复述了一遍。灵佑禅师就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你挑一点水,算得了什么?”从此以后,大众僧的肚子便不胀了。后来灵佑禅师又准许法海闭了三年关,闭了三年关以后,才叫他去金山开道场。

当时沩山祖师有一位师弟叫香严禅师,他本来跟沩山祖师一样,都是在百丈禅师门下的。香严禅师文化很好,辩才很高,当时他还没有开悟,他只是文学辩才了得。他在百丈会下呢,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聪明伶俐。百丈禅师晚年,知道自己快要圆寂,他就对香严禅师说:“我圆寂之后,你就到你大师兄那里,依止他去。”两年后,百丈禅师圆寂了,香严禅师就遵师命,到沩山依止灵佑禅师了。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当时沩山门下有一位杰出的弟子,名叫仰山慧寂禅师,师徒俩加起来就成立了沩仰宗。那位仰山禅师已是彻悟了的人,他听说香严禅师来到,就跟沩山禅师说:“这个人啊,辩才大得很,他在先师公门下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沩山禅师就说:“明天上堂,你叫他来,我来问他。”

第二天上堂,就把香严禅师请来了,沩山禅师问:“听说你在先师门下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不是真的呀?”香严禅师答:“不敢啊!”沩山禅师说:“我现在不问你生平所学所解,及经卷册子上所记得的言句,只问你本分事上一句话,你要是道得出来,你就行了。”香严禅师说:“请大师兄先问。”沩山禅师就问:“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就要香严禅师回答,香严禅师懵懵然答不出话来,窘迫得面红耳赤。沉吟很久后,尝试尽其所知解者酬答沩山老人说问,都为他所不肯。香严便说:“请和尚为某甲说破吧!”沩山禅师说:“我若是现在给你说破,将来反会遭你埋怨责骂的。况且我就是说出来,也只不过是我的见解,于你有何相干,有何益处呢?”

香严禅师回去以后,翻查了自己收藏的所有经书,都找不到答案,他不禁叹息说:“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将所有经书都焚毁掉了,并说:“此生不学佛法文字了,但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于是便离开了沩山,息止于南阳慧忠国师遗迹之处,在那里住茅棚了。住茅棚要自己弄饭种菜,所以他又挖了一片地种菜。过了两年之后,一天在挖地种菜的时候,挖到了一块瓦砾,他便拾起瓦砾向外面丢去,凑巧丢在竹子上,“啪”的一声,就在这一瞬间,他豁然开悟了。他便沐浴更衣,焚香遥向沩山方向,礼拜赞曰:“和尚大慈大悲,于我之恩犹过父母,假使当时就为我说破,我又如何会有今日之事啊!”他就说了一首偈子:“一击忘所知,便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

这个偈子后来就传到沩山祖师那里去了,沩山就对仰山慧寂禅师说:“香严开悟了啊!”仰山禅师就说:“这个人聪明会讲,我要亲自去勘试过他。”于是仰山就去到香严那里,对他说:“和尚说师弟你开悟了,是不是啊?”香严禅师就把偈子再说了一遍。仰山禅师说:“这是你往昔习教记持而成,若真是证悟了,且再别说一偈试试看。”那么香严禅师又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禅师说:“这是如来禅啊!祖师禅,你还没有梦着啊!”香严禅师又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禅师就说了:“且喜师弟,你开悟了,你会祖师禅了。”

所以说,参话头这一法,在唐朝沩山灵佑禅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他说“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来面目”这是不是话头呢?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其实话头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祖时代。在《六祖坛经》中记载:惠能大师密接五祖弘忍大师衣钵后,便向南潜逃,被数百人所追逐,命如悬丝。至大瘐岭,被一位名叫惠明的僧人所追及,惠能将衣钵放在石上,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跟着便藏身于草莽之中。惠明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大师便出来盘坐于石上。惠明作理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大师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之后,惠能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言下大悟。这个坛经上的公案可说是看话头一法的苗头了。

一直到南宋时期,大慧宗杲禅师在云居山真如寺任住持。当时住了五百多人,只有两百人参禅,其他人都是念佛。为什么呢?因为江西九江的庐山靠近云居山,而庐山东林寺是有名的念佛道场,受到它的感染,念佛的人就多了。

大慧宗杲禅师看到这个情况,他便上堂对大众说法:“你们只知道念佛,念佛的究竟是谁啊?若说是我自己念,你是口念还是心念呢?如果口念,睡着了你口还在怎么不念啊?刚死了口还在怎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心又是怎么样子啊?如果是肉团心在念,睡着了肉团心还在,怎么又不念呢?”所以就在这不明白处,他要大家来参。

当时由于参究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开悟了几十个人,就把禅宗又振兴起来了,原来念佛的人也转过来参禅了。

这便是一句话头的来源,今天就跟大家说到这里吧!

绍云法师(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开示:话头的来源

——邵云法师(一九九九年七月六日开示于宝林禅寺斋堂)

选自《绍云法师开示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