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會犯的錯誤,你中招了嗎?丨《西藏生死書》15

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丨《西藏生死书》15

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丨《西藏生死书》15
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丨《西藏生死书》15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並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西藏生死書》 第15課

索甲仁波切·講述

- 思緒如洪水,你要怎麼治理?

-

三合一禪坐方法

這三種禪坐方法,都可獨自作為完整的禪修法門,然而,經過多年的教導,我發現將此三種方法合而為一特別有效。順序如下:首先,把心安住在一個對象上,這可以轉化我們的外在環境及影響色相與身體的層面。第二,唱誦咒語可以淨化我們內在世界的聲音、情緒與能量。第三,觀呼吸可以撫慰內心深處及氣——“心的車乘”。這三種方法在我們的身、口、意三方面輪流進行。當你這樣漸進練習時,會變得更穩定,更平靜,更能處於當下。

開始時,把你的視線放在一個對象上,比如說蓮花生大士塑像的相片,凝視她的面龐。這樣的聖像真的能令人感到祥和。他的加持力帶來平靜,只要看著它就會使你的心安定,它更能喚起、提醒你內在的佛。同時,作為禪坐對象,它會改變你的周遭環境;更重要的是,它以深層的寧靜啟發你的禪坐氛圍。如果你希望的話,當你凝視蓮花生大師的面孔時,可以祈請諸佛的加持和現前。

接著唸咒。讓咒聲轉化你心的能量,淨化你的情緒。試著大聲唱咒,儘可能用最多的啟發和感覺來唱誦,它會釋放你的緊張。然後,歇息在隨之而來的特別的寧靜中。你會發現你的心自然地變得安靜,更專注,更柔軟,並處在祥和中。同樣地,你可以輕輕地或安靜地念咒,如同我之前解釋的那樣。

有時我們的心太激動、太煩躁,一直無法立即專注在呼吸上。但是如果你以前兩種方法練習一會兒,再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時,你的心會稍微被馴服。現在你可以維持安靜地觀呼吸。繼續這樣,或者一陣子之後,回到你最有感覺的那種方法。

換下一種方法前,你可以隨意選擇每種方法聯繫時間的長短。你也許會發現,有時按照教導的順序來練習更有幫助;然而,其他時候,運用單一方法,例如觀呼吸、使用一個對象或唸咒,則對收攝心更有效。舉例來說,有些人不能放鬆或自在地觀呼吸,甚至對觀呼吸有幽閉恐懼症。對這些人來說,使用一個對象或唸咒也許更合適。重要的是,採用對你最有幫助、最適合你心情的法門。要勇於嘗試,但一旦你決定要用哪一種方法後,要避免從一種方法跳到另一種方法。智慧地運用正確的練習方法,以符合你當下的特別需要。這需要善巧地運用。

禪坐中的心

禪坐時我們該“抱持”怎麼樣的心呢?什麼都不做,隨其自然就行了。一位上師把禪坐形容為“把心懸掛在虛空中,毫無所著”。

有一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悅,這就好象水如果不加攪動,本性是透明清澈的。”我常常把禪坐中的心比喻為一罐泥水:人們愈不理會或攪亂它,雜質就愈會沉澱到罐底,水的自然明淨本性也就會呈顯出來。心的本性也是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變,它就可以找到喜悅和清明的真性。

因此,千萬不要讓心有任何的掛礙或負擔。當你禪坐時,千萬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強讓心寧靜。不要過度嚴肅或覺得你正在做某種特殊的儀式;甚至不要有你正在禪坐的觀念。讓你的身體保持自然,也讓你的呼吸保持自然。把你想象成虛空,接納著整個宇宙。

微妙的平衡

禪坐如同其他藝術,在放鬆和警覺之間必須維持微妙的平衡。

從前有一位比丘名叫億耳,跟隨佛陀的一位最親密弟子學習禪坐。他無法體會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很努力想專注,卻感到頭痛。因此,他就放鬆心情,結果睡著了。最後他請求佛陀幫助:

佛陀知道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出名的音樂家,就問他:“你在家時不是擅長拉琴嗎?”億耳點頭。

“你如何把琴拉出最好的聲音呢?是在弦很緊或很鬆的時候呢?”

“都不是。必須適度,既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

“那就對了。你的心既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

在西藏偉大的女性上師中,有一位名叫瑪姬拉度,她說:“警覺,警覺;不過要放鬆,放鬆。這是禪坐時重要的‘見’。”維持你的警覺心,但同時要放鬆,事實上,要放鬆到連放鬆的念頭都不執著。

思想與情緒:波浪與海洋

人們開始禪坐時,常常說他們的思想很狂亂,變得比從前亂。但我一再向他們保證說,這是一個好徵象。這絕不是表示你的思想比從前亂,反而是因為你比從前安靜,你終於察覺你的思想一向是多麼雜亂。千萬不要灰心或放棄。不管有什麼念頭出現,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清醒,即使是在一片混亂中,也要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

古代的禪坐教授法中記載:開始禪坐時,念頭總是一個接一個出現,從未停止過,好象是峻峭的高山瀑布。漸漸地,禪坐功夫進步了,思想就像溪流穿過深而狹的峽谷,然後像一條大河緩緩地蜿蜒流向大海,最後,心變得像平靜安詳的海洋,只是偶然有漣漪或波浪出現。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禪坐時,絕不可以有任何思想和情緒;當思想和情緒出現時,他們變得懊惱不已,認為自己失敗了。事實絕非如此,有一句西藏話說:“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葉,這是過分的要求。”只要你還有心,必然會有思想和情緒。

就好象大海有波浪,或太陽有光線一樣,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緒。大海有波浪,卻不被波浪所幹擾。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將生起,但它們會往哪裡去?回到大海。波浪來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緒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現,它們從心中生起,但消溶到哪裡去?回到心。不論心中湧現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它看成特別的問題。如果你不強烈反應,如果你能夠安忍,它還是會再回歸它的本性。

如果你有這種瞭解,那麼心中生起的思想只會加強你的修行。如果你不瞭解它們的本質是心性的光芒,那麼你的思想就會變成混亂的種子。因此請以曠達和慈悲的態度來對待你的思想和情緒,因為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們的面前,誠如敦珠仁波切經常說的:“要像一個年老的智者,看著小孩子玩耍。”

我們常常懷疑,對於負面的心態或某些擾人的情緒應該怎麼處理才好。在禪定的曠達境界中,你可以完全沒有偏見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連思想和情緒的性質都會改變。當你變得越可親時,它們也會變得越可愛;如果你不覺得它們有什麼問題,它們也不會找你麻煩。

因此,無論生起怎樣的思想和情緒,就讓它們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發現你在想些什麼,就讓那個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緊抓它,餵養它,或縱容它;不要執著,不要讓它具體化。不要隨著思想跑,也不要迎請它們;要像大海看著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視飄過的雲彩一般。

很快的,你會發現,思想就像風,來了又去。秘訣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讓它們流過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跡。

在凡夫心中,我們看到思想之流連續不斷;但事實卻非如此。你自己將會發現,每兩個思想之間都有間隙。當過去的思想過去了,而未來的思想尚未生起時,你將發現當中有間隙,本覺或“心性”就在其中顯露出來。因此,禪修就是要讓思想緩慢下來,讓間隙越來越明顯。

我的上師有一位學生名叫阿帕·潘,他是出色的印度外交家和作家,擔任過印度駐不少國家的大使,也曾是印度政府駐西藏拉薩的代表,也曾經出使錫金。他是禪修和瑜伽的修行人,每次見到我的上師,他總是會問“如何禪修”。他遵循東方傳統,以學生的身分一次又一次地向上師問一個簡單、基本的問題。

阿帕·潘告訴我這個故事。有一天,我們的上師蔣揚欽哲正在錫金首都剛德的皇宮寺前面觀賞喇嘛舞,對於丑角的滑稽動作咯咯大笑。阿帕·潘不斷煩他,一次又一次地問他如何禪修,這次上師決定對他做個一勞永逸的回答:“看,禪修就像這個;當過去的思想停止了,未來的思想還未生起時,當中不是有個間隙嗎?”

“是的。”阿帕·潘說。

“那就對了,延長它:那就是禪定。”

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丨《西藏生死书》15
打坐前一定要看,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丨《西藏生死书》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