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如今的许多影视作品提及苏联,画面往往会变得昏暗无比,行人面无表情,性情冷淡,看上去十分压抑。苏联独特的政治氛围使这个短暂存在过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显得极为特殊,虽然它早已解体,但人们讨论它的热度仍丝毫不减。鉴于特殊的政治体制,提起苏联,或许有不少人回想起“残酷”二字,实际上,如今全世界都在沿袭的许多很开明的、让我们享受到今天的惯例,恰恰正是苏联开的头。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首先,苏联最值得称道的是对女性的尊重。1932年,美国女性马莲·迪特瑞在巴黎街头被捕,“罪名”听起来十分荒谬:她仅仅是因为穿着长裤就被视为“行为不雅”。虽然这与当时的社会习俗有关,但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即便是以“民主”、自由开放而文明的西方社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受到压抑的。

西方女权运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女性仍在为争取社会地位和权利而努力;即便是二战结束后,各国女性也基本上同政治绝缘,而苏联在政权建立初期就已经允许女性参与政治了。苏联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女性政治机构,每一层都有女性干部;苏联妇女的选举权受到法律保护。苏联时代还出现了不止一位女性市长,这在同时期的其他西方国家几乎是天方夜谭。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另外,苏联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壮举”,那便是首先实现“堕胎合法化”。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生命的孕育过程一旦开始,那么这个生命就该受到保护,而强行终止这个过程的行为等同于谋杀。但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这种考虑显然又是被动的,不公平的,苏联选择站在尊重女性的立场上,于1920年将堕胎行为合法化。直到16年后,世界第二个合法堕胎的国家(冰岛)才诞生。即便是到了今天,西方国家对此事的选择仍然是十分艰难的。2018年5月26日,经过规模庞大的社会公投后,爱尔兰才宣布彻底废除相关禁令,不少爱尔兰女性当场激动落泪,可见当时的苏联此举有多么惊人!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其次,苏联在教育上的投入是“令人发指”的。二战中有这样一个颇为有名的传闻:在一处战俘营中,当一位美国将军弹奏完一曲,大家都在鼓掌时,一个名叫施密特的德军战俘指出对方演奏过程中的不足。美军军官大为不满,当即要求施密特少校战俘亲自弹奏。当后者演奏完成后,将军激动地问施密特是从哪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后者却回答说,在德国,当军官接受训练时,这些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这种文艺水平对他们来说,实属平淡无奇。

二战中德军素质之高令人侧目,尤其是德军军官,更是给人留下了十分不错的印象。相比之下,即便是到了今天,俄国人仍旧留给我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不少人认为他们逻辑简单,比较粗鲁野蛮。实际上比起德国,苏联的整体公民素质更高一筹。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就提出,应当保证每一位苏联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说有这样一个原则:即便是最偏僻的村庄只有1名儿童需要上学,当地政府也必须在此处建立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免费的午餐。从小学到大学,苏联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同时,学生还会享受同样免费的医疗和保险。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这样的教育制度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初期,俄国人的识字率仅有21.1%;截至1939年,苏联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18.8%。据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人的识字率已经逼近100%。我们开玩笑说,无论苏联领导们一拍脑袋做出怎样的决定,下面的专家们总能给出方案,甚至是将其变成现实,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苏联人极高的教育水平之上的。20世纪以来,从莫斯科大学一所高校走出来的数学家对数学界作出的贡献,就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抗衡了。

如今,“八小时工作制”已经成为常态,但这种制度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八小时工作制这个概念最早于1817年8月提出,1833年,在共产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的倡议下,许多工人联合发起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1866年,在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上,“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自由支配”的口号被提出,第一国际倡议各国在法律上给予确认。然而,第一个真正将八小时工作制写进法律的国家仍然是苏联。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1917年11月11日,苏俄政府颁布《关于八小时工作制》法令,随后陆续有国家受到影响,也开始推行该制度。1919年10月,国际劳工会议承认了八小时工作制,在这种趋势下,各资本主义国家也被迫接受该工作制度。可以看出,八小时工作制的推行实际上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苏联开了这个头,却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除此之外,得益于苏联特殊的国家体制,想要做到消灭某些东西,比大多数国家阻力要小许多。从列宁时代开始,苏维埃政权就对毒品和一些容易使人上瘾的药物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管制,为了让毒品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当局甚至不惜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在苏联存在的大多数时间里,社会上很难看到毒品的影子,就连医院要用麻醉药物都要经过严格备案。直到80年代末期,苏维埃政权面临崩溃前夕,毒品大量涌出,许多社会青年将西方人吸毒行为视为“时尚潮流”;苏联解体后,毒品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几年的管控前功尽弃。

苏联社会有多开明?一“壮举”至今仍无法被西方普遍接受

除了上述这些“先例”以外,苏联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存在早已广为人知,如免费分房、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等。在工人阶级领导建立的国家中,劳动者确实享受到了实惠。根据苏联相关法律,单位每年必须要给劳动者提供至少2周带薪休假时间。每个人都会收到专门派发的“旅游券”。为了鼓励人们外出,苏联政府在交通、住宿上都提供了很大的优惠。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规定“年假”的国家,据说每工作满一年便可享受长达1个月的年假,听来实在有些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