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美國四次背叛“盟友” 揭開安全承諾的虛偽面目

2018年已然結束,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卻並未放緩調整速度。中東格局隨著美國“閃電”撤軍面臨冷戰後的全面洗牌。美俄鬥法誰是贏家?川普突然決定撤軍,這次坑了誰?誰有可能是下一個被坑的“美國夥伴”?

美學者:美國四次背叛“盟友” 揭開安全承諾的虛偽面目


近日,美國學者Joost Hiltermann撰文稱,特朗普決定將美軍撤出敘利亞東北部地區,不僅震撼了五角大樓和英法盟友,也再次背叛了庫爾德人。這位美國學者批評到,美國被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視為可以依靠的強大盟友,然而,美國卻一次又一次地拋棄了他們,這種後果相當嚴重。

特朗普撇開美國防部,通過一條推文決定從敘利亞撤軍,直接導致馬蒂斯的辭職。在此之前,土耳其在簽約購買俄製S-400防空導彈的背景下再次決定採購美製愛國者-3導彈,被視為美土“交易”的證據。土耳其用數十億美元換得特朗普背棄夥伴和承諾,並將庫爾德人置於土耳其的炮火之下。不客氣的說,數十億美元和特朗普一直奉行的“孤立主義”證明了美國安全承諾的分量。

Hiltermann稱,對於庫爾德人而言,一夜之間,他們建立一個自治地區的夢想已經破滅,他們現在必須選擇要麼迴歸山區以求生存,或者堅持下去等待復興的巴沙爾政權的支援,代價是敘利亞政府時隔六年重獲他們夢寐以求的對庫爾德地區的領導力。

被強權背叛的恐懼已經寫入了庫爾德人的DNA中。早在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分解了風燭殘年的奧斯曼帝國,龐大的版圖上誕生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四個新生國家。當時的英法列強給予庫爾德人破碎的承諾,使庫爾德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國家行為體之一。從那時起,庫爾德人為尋求建立國家而戰鬥,他們的成功總是短暫的,當能利用的大國矛盾或者地區真空消失,他們就會遭遇失敗。那些被視為可靠的強大盟友,每逢關鍵時刻都會拋棄庫爾德人。

百年前,生活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交接地區的庫爾德人謀求獨立時,遭到美國的警告。美國的反對立場扼殺了庫爾德人第一次獨立嘗試。在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之後,庫爾德人一直謀求爭取優勢,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在北部事實上成立了聯邦地區,2011年敘利亞內戰使敘境內的庫爾德人迅速填補東北部地區的真空。IS自2014年出現,伊敘境內的庫爾德人很快加入美國領導的軍事聯盟,他們希望在戰爭結束時,對美國的忠誠能夠轉化為華盛頓支持實現庫爾德建國的目標。

第三次背叛是在2018年夏季,在美俄兩國之間左右投機的土耳其向敘利亞境內的阿夫林地區發起進攻,美國支持土耳其部隊佔領了阿夫林,擊敗了庫爾德(YPG)軍事力量。自敘利亞陷入內戰開始,自顧不暇的巴沙爾政府默許了庫爾德人的自治狀態,隨後庫爾德人組織軍事力量積極打擊IS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美學者:美國四次背叛“盟友” 揭開安全承諾的虛偽面目

與美軍聯手打擊IS的庫爾德人民保衛軍(YPG)女兵

當IS尚未被擊敗時,美國同意土耳其佔領阿夫林,同時又建立“停火線”由美軍巡邏隊將衝突雙方分隔。當打擊IS任務結束,庫爾人的價值遠遜於土耳其對美國的重要性。這體現了赤裸的利益交換,最早加入打擊IS聯盟的庫爾德人更像是個受僱於美國的安保公司,當任務完成時僱主就會解約。

特朗普在推文中宣佈美軍撤離敘利亞的理由是IS已被徹底擊敗,這一決定符合其“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立場。那麼被拋棄的庫爾德人下一步該怎麼應對呢?它可以選擇與土耳其正規軍戰鬥,但是低窪地形並不利於他們,特別是對抗強大的裝甲部隊。它還有另外兩個選擇:撤退到伊拉克北部的山區,那是他們的大本營,在那裡可以勉強生存下來,代價是放棄2012年後奪取的地盤,建國夢想再次破滅;與敘利亞政府達成協議,放棄部分收益換取俄敘支持。

美學者:美國四次背叛“盟友” 揭開安全承諾的虛偽面目

集結兵力準備發起進攻的土耳其裝甲部隊

在整個2018年的夏天,庫爾德人已經開始與巴沙爾政府談判,但這些對話因為巴沙爾拒絕給予庫爾德人一英寸土地以及美軍仍然支持庫爾德武裝而陷入困境。如果庫爾德談判代表現在返回大馬士革,他們會發現巴沙爾更不願意妥協,因為美國的背叛使他們孤立無援。最好結果似乎是與巴沙爾結盟,以阻止土耳其軍隊進犯敘利亞,但贏得內戰風光無兩的巴沙爾可能會開出苛刻條件。

兩個方案都很痛苦,庫爾德人沒有更好選擇。另外,庫爾德人可以繞過巴沙爾,直接求助於俄羅斯,俄羅斯在敘利亞手握大多數籌碼,可以將土耳其和敘利亞帶回談判桌並進行調停。土耳其的底線是土敘邊界不能落在庫爾德人手中,對於敘利亞而言,其訴求在於土耳其軍隊不能犯境。這個選項的問題在於俄羅斯外交官是否願意長袖善舞繼續調停,以及願意接納庫爾德這個被美國拋棄的“夥伴”。

庫爾德人再次遭到美國背叛,加劇了英法等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美國在敘利亞的所作所為有可能在阿富汗、韓國重演。也讓更多國家認識到了美國安全承諾的不可靠,從另一角度來看,美國拋棄夥伴使俄羅斯成為最終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