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2014年以來,中國一直在進行著所謂的減稅清費,成效究竟如何?與國際比較,中國的宏觀稅費水平目前高出多少?水平多少合適?今後應當分幾年減稅費?各年規模和總規模應當多大為宜?這裡就此並以國民收入在企業與政府間錯配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討論。

我們的研究團隊,正在計算各方面改革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為減稅費是一個最為緊迫的改革,因此,將我們研究的這部分結果先發表出來,供各方瞭解和參考。

一、中國宏觀稅費負擔到底高出多少?

在政府與個人和企業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體制安排和風險防範:一是在政府和納稅人之間要建立起制約關係,避免公權力部門膨脹較大、效率較低、支出過度、資源浪費等消耗稅款的情況;二是國家的治理能力較弱,個人和企業太分散,不願意繳納合理的稅收,政府籌集收入的組織力不強,出現不能提供有效公共管理、理想公共服務和滿意基礎設施的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在經濟體制上,所有制方面發展國有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資源配置上實行了計劃經濟,政府的經費來自於企業的上交利潤,農村上交的公糧和其他農業產品,沒有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稅收體制。改革開放以後,逐步地改革,宏觀收入水平,從高到低,1995年最低時為16.45%左右。

1992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確定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稅收及政府其他收入體制的改革,分稅制改革增強了稅收向中央集中的力度,養老、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險金開始建立和徵收,土地使用從政府無償劃撥逐步改革為協議和招拍掛出讓,政府各部門收取的各種費項通過收支兩條線合法化,結果宏觀稅負率很快上升到2013年的38.27%。

顯然,政府向企業等納稅人籌集的收入水平,即使按照最高限28%的水平,也多了10個百分點,規模達56613億元,超過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所承受的適度宏觀稅負率。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從表1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2005年的宏觀稅負水平26.43%,其後每年負擔平均增加1個百分點,2010年達到了36.22%。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從表6-2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的平衡宏觀稅負率降低到了33.4%,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稅負率只有17.0%,體制轉型國家的稅負率為29.1%,所有國家平均稅率為21.8%。中國2017年宏觀稅負水平,分別比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和平均水平高出19.2和7.1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從中國政府的收入結構看,宏觀稅費負擔提高到適度水平以上,主要是土地出讓金、社會保險金和行政性收費三大部分快速增長所致。當然,政府稅收部分增長也不慢,年平均增長都快於GDP的平均增長速度。從徵稅對象看,各項稅收和費金,主要從企業中收取,後來開徵的個人所得稅比例較低,房地產稅沒有開徵,最保守估計,政府收入的85%來自於企業。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從表3中國企業稅負與世界其他國家稅負比較看,比高收入國家平均值高出近29.73個百分點,比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出28.85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84個百分點。當然,這裡有中國以間接稅為主的因素。但是,政府收入的負擔,主要還是壓在企業身上。

二、高稅費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從表1、2和3的數據看,我們2017年宏觀稅負率為36.20%,均高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也屬於二元體制轉型國家,即使按照轉型國家29.1%的宏觀稅負率計算,2017年中國宏觀稅負水平,高了7.1%。

那麼,中國國民經濟的宏觀稅負水平,到底為多少合適呢?2017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600美元,雖然經濟總規模較大,從“人均GDP水平越高,稅負承受能力越強;而人均GDP水平越低,稅負承受能力就越弱”的道理看,比照世界各國宏觀稅負水平,即使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需要考慮進去,我認為在沒有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前,最多也不能夠超過GDP的30%。

因此,從2017年的數據看,政府從國民收入中多分配了58973億元。政府過多分配國民收入,導致企業投資減少還原,其模型為: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中國政府收入的85%來自於企業交納的稅收、費項和基金等,則企業應該投入而沒能投入的資本⊿K1=50127億元。

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模型計算中國近年的投資生產率為15%左右,我們將此設為最低,考慮資本生產率高中低為15%、25%和35%,則應投而未投的產出損失為7519億元、12531億元和17544億元。我們取中位資本生產率水平,則2017年產出損失佔GDP的1.52%。

三、前三季度究竟減沒減稅費

這個分析的含義為,宏觀稅負降低到30%,政府如果沒有過多地分配國民收入,企業投資的資本要素正常增加和配置,2017年的GDP應當是839643億元,比2017年的827112億元,多出12531億元。

筆者認為,由於中國目前稅費水平較高,主要是行政和經濟建設支出過多,並且,一年內減稅到位,我覺得也不太現實。但是,減稅五年,可能時間太長。考慮目前分配格局的承受能力,減稅降費還是分三年實施為宜。

從2018年前三季度的政府收入看,1到9月稅收為127486億元,行政收費為18345億元,土地出讓金收入為42298億元,土地出讓金以外的基金收入為7050億元,發行彩票收入3835億元,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上繳數假定與去年同期水平相同為1875億元,社會保險基金39300億元,則前三季度財政總收入為240189億元,前三季度GDP總規模為650899億元,宏觀稅費負擔水平達到了36.2%。

四、應當減多少,分幾年減,總規模多大?

筆者在總的研究中,也對中國減稅費的標準進行了劃定,即不超過GDP的30%紅線,據此計算了應當減少的稅費規模。但是,一年減的力度太大,可能財政支出方面不能適應,於是形成了一個三年減稅費的計劃,並測算了其增加產出的成效。

行業觀察|中國稅負有多重?三年需減5.6萬億

設想從2019年開始真心實意地減稅降費,分三年達到合理水平30%。2018年GDP約為881701億元,按照不改革基準1和人口因素可能影響的基準2各年GDP,通過減稅還原,並假定因市場需求環境開始改善,資本生產率得到提高, GDP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加快了0.4%到0.43%。

據此2021年時,對比基準1(不採取任何改革)和基準2(人口因素壓力太大),增加了12797億元和16888億元的GDP產出。三年中宏觀稅費水平降低到合理的30%水平,需要共計減稅560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