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前幾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發佈通告,決定對學業成績沒有達到要求的22名學生進行清退。另外,還有40名學生留級。這是說得好聽的,現實一點說,就是開除了22名學生。原因不是違法校規校紀,也不是闖了大禍,很簡單,考試不合格。如今社會大學校園是很多懶惰學院子弟的溫床,裡面有良好的宿舍環境,美味多樣的娛樂生活,想必很多從大學出來就業的勞動者都很懷念大學無憂無慮的日子吧!

《人民日報》的報道,兩天前,985名校華中科技大學發佈一則通告,決定把18名學生的本科學歷轉成專科。 -原因還是考試成績不合格。

考試不合格的原因,是沉迷網遊,“學生本科轉專科最大的原因是沉迷於網絡遊戲。”這18個學生,考入華中科大之後,完全沉湎於打遊戲,學習上無法自己堅持,自己完全約束不了自己,補課、休學、留級,都沒用,學校只好做出處罰。

兩件事情差不多同一時間出來,網上瞬間就炸鍋了:“大學不好混了!”

可是,大學原本是用來混的嗎

?在校的大學生們你們可知道自己就單讀書教育的費用已經耗盡很多家長大半輩子的積蓄?這邊的父母每天加班加點的工作著掙著錢,把身吃儉用省下的錢供你那邊整天逃課,呆在寢室玩遊戲,到處學校周邊的景區一日遊,過著愜意的小資生活。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在假裝上課

華中科技大學,如此重牌985大學的學生如此,其它大學的學習情況,你可想而知。

《人民日報》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很刺眼,《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

考試時,“不給範圍就不會考試,給了範圍也只是複印同學準備的答案。”

畢業前,“上大學前填報志願,你說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好吧,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

學了4年英語,勉強過了4級,可能和外國人基本溝通,都難;寫篇800字的文章,比上天都難。

專業課一塌糊塗,做了4年試驗,定容你都未必會;

每學期到來,領來一摞新書,期末再賣出去,還是新的,翻都沒翻過;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一摞書在架子上,也許只有第一頁寫了你的名字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是在上學嗎?這是在混日子,所以作家清歡說:“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在假裝上課。”

一直以來,大學都被當成學生樂園,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會告訴你:“苦過高中,到了大學就輕鬆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明確告訴你,不是。

大學,是你12年中小學教育之後,進入社會以前,最後一次系統學習。相對來說,大學更有包容度,更有自由度,塑造的,也不僅僅是你的知識,還有體系化思考,價值觀鍛造,良好習慣,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大學混日子的人,廢掉的不只是這4年,很有可能,廢了一生。

接下來,我就談談,如果你大學4年混過去,你會喪失掉什麼。也許你打開的書本好像覺得這不是你想要的知識,那麼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用剩餘的時間去充實自己了嗎?如果連及格都不能過,那麼我會清楚的告訴你將在大學失去以下的幾點。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第一:體系化的知識與思考

很多人對於大學的認知是:“高中苦了3年,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

實際上,大學真正的定位是,你在進入社會之前,最後一次系統性學習。

什麼叫系統性學習,就是指基於一個點,深挖,最後形成在此專業中,體系化的知識。你身邊可能有很多人,並不具有體系化的知識,他們好像什麼都懂,但什麼都只懂得一些碎片。

和一個朋友聊天,聊到孔孟,他突然激動起來,說,孔孟是中國最大的罪人。用詞很極端,對,“最大的罪人”。

我很驚訝,為什麼這麼說。

他回答:“就是因為孔孟,中國文化才變得這麼奴性,一點都沒有獨立精神,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什麼話嘛。”

我反駁他:“那你還知道,孟子還說過另外一句話,說殺害紂王,不是弒君,是殺了一個殘暴之人;那你知不知道,孟子下一代,荀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尊道不尊君,從義不從父,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的獨立精神。”

知識不成體系的人,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從他嘴裡說出來,而無論哪個觀點,他都能說得振振有詞。

以為自己說得是有理,其實只不過彰顯了自己的淺薄。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大學,正是一個人,基於某個點,基於這個座標系,深挖,深度學習,簡歷知識體系的過程,如果你大學混過去了,日後,你不再擁有如此係統化學習的機會,也許你永遠無法簡歷一個知識體系。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第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學以前,都是理論知識的學習,你也許會做一些實驗和課外活動,但由於不計入考試,大部分人都不重視。

大學不一樣,這裡有巨大的實驗室,有數以百計各類的社團。你可以有充分的機會,利用這些資源,做你想做的事情。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這其實就是在訓練你的一項核心能力: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學裡,知識重要嗎?重要,你應該要有體系化的知識。但除了知識之外,還必須擁有一項能力,自主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也就是學習能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曾發表過一次針對中國大學生的演講,他提出過一個概念,“思想市場”。

大學,就應該是“思想市場”的承載體,是各類觀念、知識、理論的承載體。

在演講中,科斯對於知識的定義是這樣的:知識,意味著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符合部分事實的理論。知識不是真理,事實上,從人類歷史上可以看得出來,知識一經被提出,就已經過時了,而且是殘缺不全,等待更新的,甚至有可能是錯的。

也就是說,你接收到的任何知識,都是已經落伍的。

“所以,對於大學生來說,出了接受這些知識之外,更重要的能力,在於學習能力。”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第三:自我教育能力的喪失

大學混過去的人,自我教育能力,基本喪失殆盡。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指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閱讀習慣;第二個是自我行為能力糾正。

大學混過去,閱讀習慣基本沒有。

有一本書,叫《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有一段話:

很多人覺得自己最厲害,是在高中階段,什麼都懂,什麼都學,理科文科都懂,800字文章提筆就來,每天看雜誌,看很多哲人的思想著作。

每天早上很早起來晨讀,每天晚上,關燈之前,都要看半個小時書,背幾個單詞才會睡覺。

這種良好的習慣,大概是從初中就開始養成,花了6年時間。

大部分人在大學階段,不到2年,就把它荒廢殆盡。

以前,7點起床讀書,晚上睡覺之前,讀書,或者背單詞。而如今的大學生,無論是起床,還是睡覺,第一時間,是拿起手機刷微博微信抖音,一刷,幾個小時沒了。

22名大學生一夜之間被校方全部開除,到底怎麼了?

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堅持下來,需要好幾年,但毀掉它,幾個月半年就夠了。俗話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在這裡小胖作為過來人告誡那些還在沉迷遊戲,吃喝玩樂的大學生們,你和你的同學進入大學那天起跑線也許是一樣的,但每天多一點的勤奮和每天多一點的懶惰相比,四年以後不論是什麼工作我相信他都會選擇那個四年累計起來的勤奮,因為四年後勤奮已經以量到質的變化遠遠超越了懶惰的人。

你不讚 我不讚 教育怎麼能擴散,

你關注 我關注 孩子才能夠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