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如果您在育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關注醫知袋鼠(i1zdaishu),會有專業的醫生為您解答。


前不久“買不起800萬學區房,帶孩子去全球旅行”的餘溫還沒有散去,剛過去的週末,曝光出來的上海小學家長在微信群裡上傳簡歷,參與競選家委會的截圖又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中不少爸媽或名校畢業,或名企工作,或留學歸來。網友看後普遍被嚇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還有自稱沒工作的家長,直接自曝家裡有31套房,每天光查房租有沒有到賬都要好幾分鐘。言外之意,以資產實力論當選資格,我們家一點不差。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且不說這樣赤裸裸的現實對於家長暴擊有多大,就連沒孩子的人都開始為此感到深深的焦慮了,搶春運火車票的焦慮程度與之相比都基本可以忽略了。明明是選個家委會,拉開的陣仗卻頗有“大半個知乎都來了”的即視感。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於是有家長仰天長嘆,發出這樣的感慨:“小時候當孩子就比不過別人家孩子

, 長大了自己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顯赫的職業背景和家庭背景,現在當父母又比不過別人家父母,還讓不讓人活了?”

類似這樣的事,一定有很多先例,但不同於以往的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顯然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我們內心焦慮的小火苗瞬間就被點燃了,以至於有些人開始寄希望於用一種頹廢不屑的論調來抵消內心的自我懷疑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套用村上春樹先生的經典句式:當我們討論這些培養孩子的話題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其實,我們的不安與焦慮,對自身的否認或者認可,從來都和孩子是不是存在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試問,常常抱怨有孩子之後壓力山大,那麼沒孩子的時候你又真的很快樂嗎?是不是也常常在自我質疑中得過且過呢?

焦慮不是非要拿學區房、拿顯赫的背景才能緩解,因為只有父母不再為那些無法給孩子的東西而神傷自責,學會寬宥自己,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塑造出更優秀的孩子。那麼究竟該如何緩解這種現世的焦慮呢?

在此,袋鼠麻麻先拋磚引玉,掏出三個錦囊,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踴躍探討補充。

1. 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誠實

每位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教育環境,但我們過去的經歷已經定格,今時今日,或以後的某年某日,當我們因為經濟不寬裕,無法滿足孩子的某些物質需求時,可以誠實地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要什麼,你很有品味,它很好,只是我們現在還沒辦法實現。”

孩子天生有愛的趨光性,當父母以平和的心態與孩子坦言自己的侷限與不足,承認有些事情是父母做不到的,保持自我覺察,並給予孩子及時的回應,孩子也一定會理解你的心情並擁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父母不是神,無需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覺察,做誠實的父母。誠實的父母就是有自我覺察能力的父母。父母的自我覺察能力越強,傷害孩子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與孩子彼此的理解和接納會越來越多。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2. 愛是“你”、“我”

紀伯倫在《你的孩子》裡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從出生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生活在你身邊,但並不屬於你。父母沒有義務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到底,也沒有權力對他的人生全權安排,哪怕是出於“都是為了他好”,“希望他少吃苦,少走彎路”的考慮。

真心愛一個人,必須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過人生的不安全感。教會孩子獨立生活、獨立思考,比什麼都重要。父母再有能力,也管不了孩子一輩子。同樣的,孩子再天賦異稟,也不應該成為父母姑息自己平庸度日的資本。

能面對各自獨立的現實,才是和諧親子關係的開始。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3. 傾聽,幫孩子建立自我評價體系

小時候,我們都會關注班裡張貼的紅花榜,在意自己是不是名列前茅,每一次出於本能的認真聽講,賣力勞動都被量化成一朵朵肉眼可見的小紅花。每次開家長會,父母間也會互相留意彼此孩子的小紅花數量,以此論孩子的聰明上進與否。

當一種行為以外在的獎勵作為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以孩子內心真實的渴望為出發點,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成功時感到高興,在失敗時感到失落,這沒什麼不妥。但如果在孩子獲得小紅花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感受那份開心;在孩子因為受到批評而難過時,父母能耐心的傾聽、陪伴孩子,和他一起走出低谷,並在必要時提供幫助,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培養出一套良好的自我評價體系,價值觀也不會隨著外在獎勵的有無而有所起伏。

他對自己的認知不是建立在外部評價上,而是在內心深處確信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孩子,無論是進入學校,還是走向社會,都無需擔心。

當父母開始學會不把孩子的人生成敗當己任,也就不再那麼焦慮了。

如果您在育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關注醫知袋鼠微信公眾號(i1zdaishu),點擊菜單“專家預約-專家線上諮詢”,會有專業的醫生為您解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