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减税力度不断增加,但企业感受仍不明显?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刘哲

为什么减税力度不断增加,但企业感受仍不明显?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刘哲

201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降低企业税负方面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表示,将尽快推出更大规模、更具实质性和普惠性的减税降负举措。

通过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轻税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供给潜力的重要举措。

减税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企业利润的直接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企业的未来预期,发挥乘数效应,进而对经济产生间接带动作用。对于后者而言,若减税力度进度低于预期,那么企业的预期改善就会低于预期,减税的经济效果也会打折扣。

谈到减税,人们很容易想到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减税政策和现在特朗普的减税政策。20世纪80年代,减税政策使得美国经济从1982年的负增长迅速上升到1983年全年增长了4.6%,其中1983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水平高达7.83%。特朗普的减税政策也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盈利状况, 2018年2季度GDP增长率达4.1%,创2014年3季度以来新高。可见,减税确实是有利于经济的短期恢复,但不可否认减税也是有弊端的,比如短期性特点、财政收支的恶化,以及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转移支付能力等。

那么,什么时候减税是合适的呢?学术上有关于最优税率的讨论,但更多是从保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角度,往往很少讨论对经济变化、对最优税率反作用的影响。

为什么减税力度不断增加,但企业感受仍不明显?

减税

最优税率其实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供需格局、劳动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动态变化。当经济增速持续上行、需求旺盛或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利润率会上升,企业对于税收的承受能力也会上升,最优税率向右移动。反之,当经济增速持续下行、需求低迷或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大幅提升的情况,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对于税收的承受能力会下降,最优税率向左移动。对于厂商而言,即使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因素导致“最优税率”向左移动,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厂商也会不愿意再增加投资或者生产,进而导致经济活力下降。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等“三重因素共振”导致最优税率降低。加之,金融去杠杆对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使得企业的投资能力,甚至经营都受到了较大冲击,进而导致“最优税率”更加迅速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正在实行的税率就会大幅偏离最优水平,如果不及时降低税率,使之与“最优税率”保持较小的合理范围,就可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意愿和未来投资能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适当降低现行税率,不仅是短期提振经济的需要,更是实现经济均衡、激发企业活力的必要选择。

当前需要更大力度、更快进度的减税。当经济平稳运行的时候,毛毛雨式的减税方式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时候,毛毛雨式减税的积极效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01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减税力度有增无减,但企业家的切身感受却并不明显,其根源在于当前的减税力度还不足以对冲企业成本上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

为什么减税力度不断增加,但企业感受仍不明显?

减税

其实,减税不仅对提振经济、增加企业利润产生直接的影响,税收的变化还会对企业家的预期产生影响,由此对经济产生的间接带动作用往往会更大。当企业对经济和经营有过于悲观预期时,就会延缓投资进度,导致投资加速下滑。反之,积极的预期也会促进企业提前布局投资,进而产生乘数效应。超预期的减税政策,比如尽快针对增值税或所得税等主力税种,采取直接降低税率等方式,全面降低各个行业的增值税率或所得税率,有利于更多的企业切实感受到减税又减负的效果,全面提振实体经济的供给潜力。反之,如果减税力度进度低于预期,企业的预期改善就会低于预期,减税的经济效果也会受影响。

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建议政府下决心进行更大力度、更快进度的减税,使税率尽快恢复到均衡水平,改善企业对未来的投资预期,推动供给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