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越冬期間泛塘、死魚、體質變弱?這四個方面是水產養殖安全越冬的關鍵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水產養殖生產的整個週期中,越冬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現在許多養殖戶選擇在冬季養魚,但是在水產養殖越冬過程中,大多數養殖魚類攝食量低,活動減少,新陳代謝減緩,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導致養殖魚類在越冬期間體質虛弱,容易繼發疾病甚至“泛塘”死亡。水產養殖動物能否安全越冬,直接關係到水產經營從業者的經濟效益,養殖戶如果疏忽了冬季魚類養殖管理,導致越冬期間養殖動物死亡率上升,經濟效益不盡人意,因此做好魚類越冬期科學管理的意義重大。

以湖北為例,冬季魚類要持續近三個月的越冬消耗,如果在此過程中沒有做好相關管理工作,那麼到了春季,魚類體質太弱,抗病力差,就會直接導致規模死魚事件的發生。鑑於此,筆者結合生產實踐,淺談魚類越冬四大管理方案,供從業者參考。

越冬過程中適當投料,開春後成活率可以比不投料提高20%左右。在越冬前期應適度加強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增強魚體肥滿度,使其多儲備體內脂肪,增強魚的體質;在越冬中期,應適度減少飼料投餵,可每週投餵一次,選擇晴天水溫較高的時段進行投餵;在越冬末期,魚類體能消耗較多,應該及時投餵,以恢復其體質,適應天氣情況,每天可投餵1——2次。在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時要營養合理、全面,避免單一,既要使魚吃飽,另外又不能造成水質汙染、浪費,同時適當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糞鏈球菌”“複合水產多維”等提升魚體抗病禦寒及抗逆能力,避免越冬期養殖魚類因體內營養元素不足從而導致免疫力下降,遭受寄生蟲、細菌等病原體侵襲,繼而保證水產養殖對象越冬成活率。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魚種並塘的適宜期,當水溫降至10℃以下時,魚種基本停止攝食,有利於魚種並塘。過早並塘會影響秋季育肥,且那時水溫相對較高,魚種活動力強,操作過程中易使魚體受傷,繼發細菌感染致病;如過晚並塘,在出池並塘若損傷魚體,會影響魚體凍傷,易造成水黴菌感染。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並塘後養殖魚類的放養密度也是影響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如放養過稀,影響池塘利用率,造成水體浪費,而放養過密,則易造成水體缺氧“泛塘”,影響魚種的生長髮育。究竟投放多少密度為好,這又取決於池塘的水源、水質、池底淤泥和有機物厚度以及從業者管理水平高低等條件。

冬季養殖水體溫度相對較低,並且光線不足導致水體中浮游植物繁殖量減緩,光合作用產氧量下降,魚類處於低溶氧水體中,極易出現缺氧浮頭、凍傷等現象。因此,越冬期間要定期檢測水體溶解氧含量,如果發現溶解氧低於3毫克/升,則須及時增氧,可以注入新水或開動增氧機。筆者總結歷年生產經驗,認為預防魚類冬季缺氧的措施有兩點:一是適時捕撈,控制飼養魚類存塘密度,避免溶解氧的生物消耗量過大;二是不要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會引起微生物繁殖,消耗溶氧,使養殖池塘水呼吸耗氧量增加。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魚種受到凍傷,所以冬季養殖一定要加強日常管理,堅持巡塘觀察水質和魚情,如發生冰雪、狂風等極端天氣,要及時處理,可採取設置人工屏障來抵擋風雨,或是注水增溫,在氣溫不太低的晴天中午將經過日曬升溫的表層水注入養殖池塘。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越冬魚並池以後,魚池要適當加深水位,對水位較深、淤泥和有機物較少的養殖水體來說,其理化因子相對變化較小,越冬魚類安全係數也高;反之,水較淺、淤泥厚、有機物質含量高的水體,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化幅度較大,魚類越冬效果差,危險性也相應增大。同時,冬季光合作用相對弱,藻類繁殖減緩,直接造成水體溶解氧含量不足,這就要求廣大養殖戶適時提高水體肥度,可在連續晴天中午時分使用“氨基酸肥水膏”“黃腐酸鉀”“黃腐酸鈉”“復硝酚鈉”“胺鮮脂”等,加強內服“酵母菌”“中草藥”“多糖類免疫增強劑”等,增強魚體體質,避免小瓜蟲、水黴菌等寄生感染。生產過程中還要實時監測養殖水體氨態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濃度變化,每半個月推薦使用一次“過硫酸氫鉀複合鹽”“高鐵酸鉀”等強氧化劑,保持養殖池塘底部高氧化還原電位值。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進入冬季,養殖池塘適宜低溫的病原微生物會集中繁殖,如果不採取防治措施,會使病害蔓延,造成經濟損失。

孢子蟲常寄生於養殖魚類的鰓、體表、口咽腔等部位,肉眼可見寄生部位為白色的小結節或孢囊,顯微鏡條件下可看見無數個似瓜子形的孢子。患病魚類體色發黑,極度瘦弱,攝食能力差或者直接不攝食,呼吸困難,遊動緩慢,直至死亡。本病是常規養殖品種如鯉魚、鯽魚、鯪魚等及名特優養殖品種如鱖魚、烏鱧等常見病害,且常發生於投餌量高,水質過肥及pH過高的養殖池塘。鯉魚、鯽魚等養殖品種發病較普遍,且引起的死亡量通常較大。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防治措施:孢子蟲病關鍵在於預防,治療時外用一些常用的殺蟲劑如“阿維菌素”“伊維菌素”“菊酯類”“敵百蟲”“環烷酸銅”等,在發病初期7——10天使用一次,然後拌飼內服“地克珠利”或“鹽酸氯苯胍”0.1‰——0.3‰一個療程,同時添加“雷丸檳榔散”“苦參末”等中草藥,注意藥物拌飼過程中要均勻攪拌。

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球病等,初步認為病原體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短桿狀,近圓形,單個排列,有動力,無芽孢和革蘭氏陰性,業界也有認為此病是由氣單胞菌或類似這一類的細菌感染引起,或者是一種循環系統障礙引起的疾病,由於淋巴迴流障礙導致。每年秋冬季發病較多,是鯽魚、鯉魚、草魚、鰱魚以及部分熱帶魚的一種常見病。當水質汙濁,魚體受傷時,病原菌經皮膚感染,導致魚類離群獨遊,嚴重時呼吸困難,反應遲鈍,浮於水面,並有鰭條腐爛、充血、腹部膨大等表現特徵。發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半透明液體,嚴重時全身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滲出液,用手指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鰭膜間有半透明液體,順著與鰭條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壓之,液體即流出;眼球突出,病魚貧血,鰓蓋內表面充血,皮膚、鰓、肝、脾、腎、腸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防治措施:首先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溶液”“苯扎溴氨溶液”“戊二醛溶液”,其次,拌餌投餵“恩諾沙星”“亞硫酸氫鈉甲萘醌”(維生素K3粉),連續5——7天為一個療程。

每年在水溫降低時,讓養殖戶最頭疼的病害之一就是水黴病。水黴菌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鹹水水域及潮溼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見的黴菌,在水溫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遊動孢子繁殖力減弱,不易感染。養殖魚類感染水黴病的典型症狀就是體表長毛,水黴菌向肌肉裡面生長,肌肉是它的營養,白毛是釋放孢子,所以當我們看到病魚體表生長白毛時,證明魚已發病很久。

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这四个方面是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

水黴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細菌感染,水黴真菌在水裡無處不在,魚體因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黴菌遊動孢子即伺機附著,於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表層的菌絲則向外延伸,在受傷病灶處迅速繁殖,逐漸長出棉毛狀的菌絲,形成如棉絮狀的覆蓋物,並於末端形成孢囊,放出遊動孢子到水中,經由水而傳播各處。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還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酶,分解周圍組織,進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菌絲和傷口的細胞組織黏附,使養殖魚類皮膚潰爛、組織壞死。

防治措施:魚類入池過程中要儘量小心,勿使魚體受傷,入池前用3%——5%的食鹽水或“聚維酮碘溶液”浸泡魚種8——10分鐘。若發現養殖魚類已經感染水黴病,魚體已經受傷,則加強使用“聚維酮碘溶液”或“季銨鹽絡合碘”“水楊酸鈉”“高錳酸鉀”等對水體及魚體進行消毒處理,降低水黴菌寄生造成的危害,但也要注意病魚的體質和水質變化。

總之,要想讓養殖魚類安全平穩地度過越冬期,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做好充足的準備,科學合理地進行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