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Predix獨立之後:中國工業互聯網做對了什麼

写在Predix独立之后:中国工业互联网做对了什么

作為一家有著百年曆史的老牌工業巨頭,通用電氣(GE)在工業互聯網、數字工業領域的一舉一動曾被視為業界的標杆,然而過去的執牛耳者,在最近一年卻面臨了數重考驗。

先是去年11月位於美國聖拉蒙總部的GE Digital發生裁員潮,而後GE新上任的CEO弗蘭納裡宣佈集團未來的重心將放在航空、電力和醫療三大業務主線上,完全推翻了前任傑夫·伊梅爾特費勁心力構造的數字工業版圖。最令人焦慮的莫過於不斷拖累營收的GE Digital。自今年8月以來,多有傳言指出GE將打包出售包括Predix平臺在內的數字資產。透過這次事件,甚至國內有許多媒體表示出了對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擔憂。

好在這一切最終是塵埃落定。

近日,GE宣佈將會成立一家獨立運營的工業物聯網軟件業務公司,旗下包含了Predix平臺,APM(資產績效管理),MES(製造執行系統)等軟件業務,以及GE其他的數字業務。據瞭解,這個新公司將擁有獨立的品牌以及股權結構,業務也將更加面向市場。

應聲上漲的股價或許讓二級市場重新拾起了對GE的信心,但回顧GE Digital和Predix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到問題所在。

首先,最大的詬病在於數字業務對GE整體營收的拖累。

通用電氣的數字化轉型大約可以追溯到2013年,彼時GE雄心勃勃地自建數據中心,推出了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產品,其中甚至包含了工業雲的架構層。但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有限的營收增長實則拖累了這家工業巨頭。

有媒體報道稱,GE數字化業務在全球有將近上百億美元的投入,但創造的收入卻十分有限,始終沒有得到爆發式的增長。相關數據顯示,GE Digital在2017年的營收大約為40億美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了12%,始終處於虧損狀態,而且通用電氣2017年年報也顯示,公司淨利潤較去年下降了176.10%。

面對盈利表現如何不佳的數字業務板塊,將業務剝離出來似乎是對股東負責的最佳手段。

其次,過於“單打獨鬥”並不是做平臺的終極思路。

從誕生之初的PaaS平臺,到後來全方位發展的工業互聯網體系,按理說GE的工業基因應該給Predix提供許多助力,但開發工業雲平臺和微軟、亞馬遜等一群IT企業搶生意似乎並不是明智之舉。

此外,Predix原本期望的是打造“工業互聯網界的Android“,讓用戶與ISV(獨立軟件開發商)通過Predix來實現定製化的行業應用開發,但現實是Predix上的大多數工業軟件都是GE自己的工程師開發的。

換言之,GE並沒有通過Predix打造出工業互聯網的開發者生態。

中國工業互聯網格局或許是產業正解

獨立之後的Predix還值得多少期待,依舊需要未來市場的檢驗,但對比之下起步較晚的中國,已經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工業互聯網模式。

數字化工廠的實現通常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通過物聯網設備等方式進行數據的採集,第二步是數據的處理,第三部是工業互聯網的先進應用。相較於Predix大包大攬的思維模式,國內做工業互聯網的企業其實在各自的分工上有著十分明確的定位。

如三一重工旗下的樹根互聯,選擇從設備廠商切入,將眾多生產設備產生的數據連入到根雲平臺上,除了能為設備增加遠程控制、故障報警等功能外,還能將掌握的大數據信息,為設備廠商提供指導和幫助。樹根互聯其實是從根上解決了數據收集的問題。

而如阿里、騰訊、華為之類的IT企業,主要則是通過搭建底層的IaaS平臺,為工業企業提供雲平臺的服務。

至於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則是一個更為廣泛的市場。工業軟件的開發者們完全可以通過已經搭建好的工業PaaS平臺打造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工業應用,這一部分的市場同樣還存在著巨大的機會。

在擁有著最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最完備的互聯網生態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浪潮才剛剛開始。雖然依舊面對著工業信息化發展不均衡,工業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發展參差不齊的現狀,但在政策扶植和巨頭的帶動下,整個生態都在向著更好地方向發展。

Predix給中國工業互聯網帶來的啟示是,數字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大包大攬的做法也無法構建出一個良好的生態。或許只有生態圈中的每個企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家抱著開放的心態朝著一個目標邁進,才能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更為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