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困局

市場留給GE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最近,很多看客都在問同一個問題:GE(即通用電氣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的確,最近的GE,陷入到極其少見的經營困境中,頻繁爆出大新聞。去年才剛接替傑夫·伊梅爾特的約翰·弗蘭納,今年9月,就被剛到公司一年的空降兵勞倫斯·卡爾普替換,做了最短一任的GE CEO。 這種快速更換CEO的舉動,正凸顯出GE當前的困境。回看GE過去幾年的股票價格,的確讓資本市場極度失望。

GE——困局

2017年,本是美國經濟和工業企業高歌猛進的一年,標準普爾指數的成份股企業普遍上漲了40%以上,而GE卻神奇般地逆勢下降了40%。於是有人說,當所有企業都在揚帆遠航時,GE公司的帆卻破了。更雪上加霜的是:這家曾經是3A級信用評級企業,目前已下降5級,降為A2級;而在債券市場的實際交易利率,已經下調至“BBB+”級,離垃圾級只差一步之遙了。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投資人和市場,對GE的極大失望和不滿;甚至有人認為,GE距離分拆或破產,已經不遠了。

但同時,GE的核心業務似乎依舊強勁:它依然是全球超過60%航空發動機的提供者,而這個市場還在強勁增長;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發電設備,運用GE的核心產品;醫療設備業務的表現和增長,依舊穩定。是不是很讓人困惑和不解?這一系列相背離的事實,的確讓人產生疑惑。特別是對很多的中國企業,更加是一頭霧水!這一系列事件如何會發生?未來GE會怎樣?GE的教訓,對中國企業有何啟示意義?作為一直非常關注GE的動向和發展,就這些表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想在本篇給出一些不適的看法…

一、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GE公司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危機,並展露頹敗之勢,應該是始於10年前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那時,GE金融業務(GE Capital)如同所有其他美國金融機構一樣,深深捲入到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中,並導致了巨大的流動性困境。當時,GE不得不向巴菲特所在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融資30億美元,並最終依靠美國政府提供的1350億美元信貸擔保,勉強過冬。而GE的股價,也就從2001年巔峰時的60美元,一路跌到不到10美元。

金融業務,曾紅極一時 ;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審視曾紅極一時的GE金融業務。雖然這項業務,曾是前任CEO傑克·韋爾奇時代的重點戰略,並一度讓GE獲得過巨大增長和卓越聲譽。但是,這一業務在韋爾奇時代被髮展起來,有它強烈的時代和市場背景。那是一個金融交易極其活躍的時代,韋爾奇通過這項業務進行大量併購交易,同時進入到保險和個人金融業務,讓GE找到了一個重要增長來源。

2001年,伊梅爾特從韋爾奇手中接過GE權杖之後,他非但沒有停止GE金融的擴張步伐,反而通過大量舉債,擴大金融業務規模。在韋爾奇時代GE金融的利潤,大約佔GE公司利潤40%;而在伊梅爾特手中,金融危機之前,這一利潤曾高達55%。與韋爾奇不同的是,他採用的方式是:高達2500億美元的大規模舉債,還包括更多更激進的舉措,比如進入到商業地產的股權融資業務等諸多領域。很多人並不知道GE介入商業地產背後的深層原因,以為只是簡單的金融運作。其實,那時大額的房地產股權交易,為GE在每個季度的業績報告增添了一些緩衝,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快速地產交易,可以讓每個季度未完成的業務報告變得更好看。

GE——困局

危機一旦到來,問題就會暴露 ;而這一暫時之舉,在經濟繁榮的時能被掩蓋過去,但當危機到來,一切問題都會顯露無疑。大幅舉債涉入高風險業務,使得GE金融在2008年遭遇了重創,並一直無法從虧損的黑洞中,逃離出來。還清晰記得,在2013年1季度結束時,伊梅爾特曾給公司所有高管發了一封郵件,告訴大家五年後的GE金融,終於停止虧損,並開始為投資者分紅。而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證監會對金融類公司採取了更嚴苛的監管措施,使得GE在這方面經營更加舉步維艱。

2015年4月,伊梅爾特果斷將資本回報率已跌至7%(2001年為近30%)的金融業務果斷出售,只留下起家時航空、醫療和能源的融資租賃業務,迴歸到工業金融的本質。可以說,GE金融在2008年之後,現金資產持續降低,負債高啟,2017年資產負債率高達54%,而2001年僅為3.3%。

總結一下,GE金融的幻滅,是導致GE今天危機的第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出售部分金融資產”這一回歸工業主業的舉措,並沒有停止GE熱衷“併購交易”的傳統經營風格,而這又正是GE當前困境的第二個原因。

二、熱衷交易,效果不張

在韋爾奇時代開創的頻繁併購交易,使得GE公司一度成為全球交易最活躍、交易量最大的工業類企業。這一記錄,在伊梅爾特時代,更是達到巔峰。有人計算過,在伊梅爾特執掌GE時期,累計交易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是所有美國公司中最高的。但是,對伊梅爾特這些交易的成績及他個人的能力,卻譭譽參半。

有利的交易之一:將塑料業務賣給沙特基礎工業

他做過一些很好的交易,最有名的當屬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前,他果斷將不斷受油價波動影響的塑料業務,以11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沙特基礎工業公司。這在當時看來,無疑是一個大膽的決策。因為塑料業務在GE盈利頗豐,並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和品牌溢價。但從戰略上看,因為無法左右石油供給,GE是無法在這一高價值技術上,獲得穩定的定價權。因此,這一出售是非常明智的。

另一個偶然而成的有利交易:收購安然風力發電

另一個出名的交易,是安然事件之後,GE以3.58億美元,在破產拍賣中,收購了安然的風力發電機制造資產。這幫助GE創造了一項新業務,僅2016年,這項業務就為GE帶來103億美元的收入,也為伊梅爾特帶來了良好的收購聲譽。但是,伊梅爾特也坦承這一交易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風電業務”是一項受政府補貼的、非市場化業務,他起初並不看好,但這一賭注顯然是押對了。同樣成功的一些交易,還包括2015年將GE家電業務,以5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中國海爾。這讓GE的傳統品牌資產,在自身家電業務日漸頹勢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退出,並一直保持著從海爾公司收取商標使用費這一特權。

伊梅爾特的併購能力,並未被市場認可 。但總體看來,伊梅爾特的併購技巧和能力,並不被市場看好。

有投資銀行家做過測算,伊梅爾特所進行的超過1000億美元的交易所帶來的收益,只相當於同期美國股指ETF收益的一半。換言之,如果這些資金投入到股票指數這一沒有風險的投資領域,GE會獲得加倍的收益。可能有人會說,工業公司需要通過併購,來完善產品組合,擴大市場優勢,不能用資本的眼光單獨作衡量。話雖如此,但GE一些非常重要的工業資產併購成果,卻不甚理想。

GE——困局

最大的一次災難性收購:阿爾斯通電力

最大的一次災難性收購,應該就是始於2014年,結束於2015年11月,這起對阿爾斯通電力業務的收購。這起高達106億美元的收購,本是為了完善GE電力業務的產品線,並增強在聯合循環發電解決方案上的技術優勢。但併購完成後,隨著可再生能源領域成本的急劇下降,以及全球油氣行業的持續低迷,收購的製造業資產並沒有產生相應收益。長期處於盈利低迷狀態的阿爾斯通,在GE手中,並未煥發出盈利的光彩,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負擔。全球多達四萬名的高成本員工,尤其是歐洲地區,面臨著工會的保護,難以被解僱。應該講,這一次,GE押錯了能源行業的大趨勢。

這一系列因素,使得GE電力在併購完成後的利潤,在2017年暴跌45%。從2018年三季度所公佈的業績數字看,GE電力的年度訂單下降18%,收入下降33%,而利潤依舊下降16%,沒有挽回衰頹的趨勢,目前成為GE業務的一大拖累,這讓本來就嚴重的GE現金危機,更加火上澆油!

而一系列不明智的現金支出,更讓GE身陷資金困境 ;而今天看來,這一系列危機與伊梅爾特執掌GE期間,一系列不明智的現金支出,有著莫大的關係。例如,GE近年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股息分配,從而維持了投資人和資本市場的高評級和持續投入。

2015年-2017年,GE從自身業務運營和資產出售中,獲得了300億美元現金,但同期卻在股票回購、股息和收購方面,花費了750億美元。這一巨大的資金出口,需要不斷通過發行債券來填補。更讓GE金融糟心的是,歷史積累的老問題依舊在不斷爆發,包括在員工養老金方面的缺口,長期互利保險業務,未來七年需要註銷150億美元等讓人驚愕的消息,都加重了資本市場對GE股票的拋售,也讓GE深度陷入資金的困境當中。

總結:伊梅爾特熱衷交易,但並不是一個好交易員

他熱衷收購熱門業務,但並未產生有效的收益結果,這讓本就因GE金融造成的資金創口,平添了很多無效的資本分配,使GE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2017年,GE負債高達816億美元;而2001年,這一數字僅為19億美元。當然,伊梅爾特早就意識到GE金融的輝煌時代已結束,公司需要重振在工業領域的能力和優勢。他一直在嘗試讓GE重回工業主業,GE金融的剝離就是這樣的舉措之一;他強調研發,尤其是在後韋爾奇時代,讓原本欠帳的GE研發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和關注。

特別是2012年之後,帶領GE轉型進入到工業互聯網時代,也是他在離任前最重要的一筆賭注,但是這個戰略轉型在今天看來其效果大打折扣。

三、戰略轉型,前景不明

早在2012年,在伊梅爾特的帶領下,GE就在業界,率先指出工業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全面數字化,並塑造了“工業互聯網”這一宏大的行業發展願景,與當時德國提出的工業4.0相互呼應,並相互競爭。在那之後,伊梅爾特就在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軟件業務上,投下重資;他期望五年之後,GE公司成為全球十大軟件公司之一。最大的一筆投資,莫過於在加州建立超過3000人的GE Digital軟件中心,耗資超過50億美元。但在今天看來,這一筆投入並沒有為處於戰略轉型期的GE,帶來近期乃至中期回報的可能。

最近還有各種傳言,說GE公司準備出售剛剛建立不久的GE數字業務的核心——Predix業務平臺。雖然這一傳言,有悖於行業發展的趨勢,以及GE已開始進行的戰略轉型探索。但這一戰略轉型,目前遭遇到挫折,應該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何在行業大勢面前,GE的數字轉型遭遇重挫?總結起來,有兩個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

1、還沒準備好,就大舉押注、急於出發

在戰略轉型初期,GE公司太過著急,在業務模式還未探索清晰前,就大舉押注,投入巨資在各種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上;並斷言自己將開發出工業時代的IOS平臺,讓所有公司未來不需要開發軟件,只需從GE公司購買。這一雄心勃勃的願景和承諾固然值得期待,但GE的工業企業客戶,相對都比較保守。事實上,市場上並沒有很多人有足夠回應,這讓GE早期的大量投入,並沒有獲得相應市場回報。

2、戰略的轉型,受原有組織模式的牽制

要完成從工業企業向軟件平臺的轉型,在內在的業務和組織模式上,GE還沒有找到相關的匹配方式。特別是在客戶端,“軟件”,很難以一種單獨的產品方式賣給客戶,它經常是以解決方案的形式,以解決客戶問題的導向,來產生銷售結果。同期的西門子,推出的也是相類似的數字軟件和解決方案,它嘗試以“業務諮詢”的方式作為先導,以“數字化工廠”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逐漸導入。而GE公司,是以“產品導向”的事業部制。要推行業務戰略的轉型,對原有的組織模式,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GE——困局

“幸福的家庭是類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的這句名言,也適用於GE。GE金融造成的戰略轉型困境以及現金危機,在熱衷交易的伊梅爾特手裡,被放大和強化;而數字化的轉型,短期內,又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所有這一切危機疊加給GE,就造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GE困局。

雖然從基本面上看,GE的核心業務依舊強勁。但從短期看,如果不能解決目前的融資危機,GE的資產被進一步分拆,以渡過當前的現金危機,依舊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事件。雖然新上任的CEO卡爾普,誓言要將GE融資信用重新帶回A級別,但在實現可持續盈利增長,尤其是解決當前GE電力經營危機並獲得持續現金流之前,這一切也依舊是夢想。而市場留給GE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市場就是如此殘酷。GE給我們的核心教訓就是:縱然你坐擁強大的業務基礎和客戶基礎,但如果你不善經營,尤其在資金方面出現巨大漏洞,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下,等待你的,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深淵。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尤其今天很多企業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債務危機和金融風險,GE的故事,無疑具有非常經典的教科書式意義!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